202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 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的6G领域的思想领袖、技术先锋和产业领军人物将再次齐聚金陵,共同探讨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
在10日举办的"网络弹性"平行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深度交流探讨6G网络弹性、6G内生安全等技术趋势,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和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为构建6G原生弹性网络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发展建议。
网络弹性是实现6G愿景的关键质量属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邬江兴介绍,目前6G存在两大核心难题,一是6G的空天地一体,人机物网一体,安全可控一体,存算通感智一体等愿景是否存在;二是6G网络弹性网络如何实现。
6G愿景方面,网络体制包括服务承诺性(S)、复用性(M)、多样性(V)三要素,现实物理环境和满足全生命周期可扩展性前提下,任何单一网络体制不可能在S、M、V三极能力上同时达到最优,又称之谓"SMV困境",
另外,网络安全威胁正从"信息域"扩大到"信息域+物理域+认知域",存在多重安全威胁。这些安全问题交织叠加,无法用传统的安全理论和方法分而治之,网络弹性面临的挑战是新质安全问题。
对此,邬江兴提出超融合网络架构基础设施,以多模态智能网络环境发展范式为指导,支持生成式网络模态的动态加载与独立演进,解决网络安全、功能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三重安全问题,也为6G核心弹性网络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邬江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所主任卢丹表示,网络弹性是6G愿景中的重要关键词,规划好6G安全能力,做好安全技术攻关,是构建网络弹性的第一问题。其中,设备作为网络的基础单元和实体,其安全保障能力是网络弹性的基础能力,如果设备没有统一的基线,最弱的设备就决定了整个网络防御能力的下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所主任卢丹
卢丹强调,设备安全始终是移动通信网安全的重要基础,需要提前谋划考虑。构建具有全球共识的统一、科学、客观、可验证的设备安全标准是有效路径,同时推动面向6G网络典型场景,创新探索、逐步明确6G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评体系。建议依托国家专项,启动6G内生安全及终端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原型系统研发,此外结合6G网络典型应用场景,前瞻布局数据隐私保护、身份认证等原子化、积木式的融合安全设备研究。
基于智能安全内生,构建网络弹性架构
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李安民表示,6G高质量发展需要智能安全的弹性网络。通过网络智能、安全基因的注入,基于智能内生、安全内生技术,实现6G网络弹性定制和快速重构。一方面,安全内生于架构能够增强网络韧性;另一方面,智能内生于网络架构、网元及软件中能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同时通过融入安全智能体构建智能自适应安全决策,形成"威胁自感知-策略自生成-能力自控制-防御自执行"的弹性闭环。
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李安民
李安民介绍,目前中国电信立足自身云网资源,基于"主动免疫、健壮可信、自适弹性"三大核心特征的内生安全理念,面向6G网络演进目标构建智能+内生的安全体系架构,并积极实践,成果显著。
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南国顺
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南国顺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6G安全中的潜力。针对6G网络架构内生安全需求等难题,构建了物理层攻击防御、安全服务智能编排及零信任空天地协同防御体系。未来将聚焦多模态感知、大小模型协同等方向,推动6G安全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演进转型。同时,人工智能进一步扩大了安全面,鲁棒性问题和模型隐私等问题都是挑战。
中国移动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所经理杜海涛
中国移动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所经理杜海涛系统阐述了6G安全架构的设计思路,以"至简高效"为原则,以内生安全为核心,通过网元内置安全能力、流程中嵌入防护机制、架构驱动主动防御三个维度,构建新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部总监徐雷表示,6G安全架构应该与整个网络的架构同步开展设计,实现网络原生对弹性安全服务的支撑。中国联通提出以全网安全能力原子服务机制、自适应智能安全编排技术为核心的6G网络弹性架构,并基于AI的分析模型和编排模型,实现对网元内生安全原子能力和各类安全资源池能力的弹性编排和部署。
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部总监徐雷
对于未来6G网络弹性安全的展望,徐雷表示,首先要提升网络的韧性和容灾能力,其次推动弹性安全架构标准化进程,促成6G弹性内生安全达成业内共识;第三,对安全新技术要进行系统化、体系化、平台化的思考和布局。
6G星辰青年科学家候选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曹进
6G星辰青年科学家候选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曹进表示,AI与网络的融合能促进网络更加韧性、更具弹性,3GPP等标准组织也在不断推进相关标准化工作。从R18、R19开始,3GPP开始关注安全和隐私问题,包括在模型训练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安全等问题。面向未来,需要突破模型可追溯性、生成式AI集成及跨域合规等挑战,推动网络从"AI支撑"迈向"AI原生",构建智能内生、安全可信的6G架构。
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中兴通讯无线通信预研首席专家谢峰、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监徐晖、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乔思远等专家分别就安全、网络弹性、AI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在徐晖看来,安全能力的可编排是未来保证网络弹性的重要手段,另外6G引入AI,数据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是一大考验。谢峰认为智能和安全是一体两面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同时需要应对的事情。乔思远指出,网络弹性主要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从内部加强适应性免疫能力,二是外部增强应对攻击快速恢复的能力。
"网络弹性"平行会议的成功举办,为6G网络弹性和内生安全研究提供可参考的需求驱动和技术方向,将加强6G产学研各方的合作,促进6G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全球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吴建军:6G将加速"智能平权"
-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开源将在6G时代扮演要角
-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聚焦网络弹性,助力6G高质量发展
-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通信与AI融合"论坛成功举办 共探智能未来无限可能
-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解锁“空天地一体化与数字低空”发展密码
-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网络架构设计牵引服务范式变革
- 中国移动易芝玲:理性看待争议 加快RAN网络架构变革
- 中国电信毕奇:低空覆盖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可行性 迭代式组网才是“最优解”
- 中国移动王晓云:6G无线接入网架构从C-RAN向CIS-RAN演进
- WinWin高端访谈:土耳其电信为5G时代做好准备 以最高效方式打造数字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