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通信与AI融合"论坛成功举办 共探智能未来无限可能

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原全球6G技术大会)在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的6G领域的思想领袖、技术先锋和产业领军人物将再次齐聚金陵,共同探讨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

作为大会重要的平行论坛,"通信与AI融合"分论坛邀请产学研各方共同探讨通信与AI融合的相关技术和实践成果,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通信与AI融合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分享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创新应用。

前沿洞察:通信与 AI 融合是必然走向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IEEE Fellow 张平在开场报告中表示,传统通信系统面临理论性、智能性、灵活性三大瓶颈,通信与 AI 融合是必然趋势。现代语义通信是将通信与智能融合的新型通信技术,以语义信息论为指导,充分挖掘语义信息的深层特性,实现端到端联合优化,以简约的系统设计,获得更好的通信性能,体现了"智简"通信的特点。目前,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开展实践验证,国际上备受关注。6G最主要的是如何将AI和通信结合起来,即ComAI的概念。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高级顾问、IEEE Fellow Khaled Ben Letaief指出,6G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设备无处不在的连接、更好防范威胁和中断、可持续发展以及集成AI以实现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智能交互。边缘AI将成为一种赋能解决方案,能通过 6G 与AI结合应对挑战,具备可扩展性、可持续性、个性化低时延、高可靠性等功能,进行实时处理与决策,可应用于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等领域。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Ye Geoffrey Li(李烨)主要围绕深度学习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以及针对未来的机器学习和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分享。他认为,数据驱动型或模型驱动的深度学习都能实现最终的快速适应,但无线通信的快速适应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虽已有很多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但还需做更多工作,如针对新环境持续适应、利用大语言模型实现快速适应,未来也会有更多应用场景出现。

阿联酋哈利发大学教授、IEEE Fellow Mérouane Debbah围绕通信与计算融合、AI对通信的影响以及相关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等,分享了哈里发大学的研究成果。他指出,从2G到6G,技术不断演进,6G 时代AI将无处不在。AI改变了通信协议,未来通信更注重数据的重构而非简单传输。智能体的出现改变了业务方式,大语言模型可直接完成业务流程。在电信领域,大语言模型运行方式多样,可定制基础模型。

技术突破:展现通信与AI融合创新成果

鹏城实验室研究员杨婷婷进行了"多任务无线基础模型WirelessGPT"的发布,这也是全球的首次发布。她提到,6G时代,面临通信感知和AI的深度融合,传统无线小模型面临泛化能力弱、成本高、复杂任务难三大痛点。无线领域亟需一个能够面向多任务的通用基础模型来赋能下游任务,来赋能6G的全场景应用。WirelessGPT应运而生,其通过海量仿真与实测数据预训练,基于独特范式与架构,具备强大多模态感知等三大特征,能够让无线模型像语言大模型一样具有跨任务、跨领域、跨模态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鹏城实验室副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石光明发表题为"面向AI服务的通信技术"的主题演讲。他表示,AI是状态转移过程,需信息支撑,其过程包含感知、传输、认知、决策与行动闭环。AI需要的信息不是信号数据全体,而是反映事物状态的特征信号。面向AI的通信与传统不同,将感兴趣的状态传输即可,基站未来可能融合AI算法与算力。智能时代,通信技术应该在传输内容、方式及容量方面深入思考。

复旦大学教授高跃分享了其团队"面向低轨卫星网络的大模型拆分推理研究"。他提到,低轨卫星网络发展快、任务多,会产生海量数据,但当前太空与地面数据传输效率极低,小模型算力不足,无法处理海量卫星数据,大模型难以直接部署到卫星端(硬件限制),现有卫星AI应用局限于简单任务。团队致力于大模型拆分推理过程,应对大语言模型部署挑战,通过自研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近乎实时数据建模,且缩减通信时间。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冯晨远分享了"基于基础大模型和云边端协作的6G原生智能网",她指出,6G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是AI和通信的融合,但当前仍面临数据、模型等挑战,如 RAN 侧数据多样难处理、模型需微调定制。基于此,其团队提出一个基于基础大模型的云边端6G原生网络。她还表示,AI与计算、通信不同,AI缺乏统一标准。在隐私保护、效率提升以及系统级应用等,还有诸多问题亟待深入探讨。

产业探索:勾勒通信与AI 融合应用前景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6G总监、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刘光毅分享了"6G网络赋能AI探索与思考",他表示,行业已形成网络与AI融合的共识,接下来应以商业闭环为导向推动网络赋能AI发展落地。中国移动经多年探索,总结出三方面经验:一是培育商业模式和商业应用,提出智能社会新三样(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智能终端、具身智能机器人)对网络的新需求;二是首次提出框架性端到端设计,实现通信与计算资源联合调度,提升AI服务体验;三是鉴于AI应用碎片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网络需平台化,适应AI应用的差异化需求。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研发负责人、IEEE Fellow徐晧指出,6G与AI相互推动,AI为 6G 带来更多应用场景,同时在无线通信领域有取代部分框架的潜力。6G对AI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云端、终端及边缘云提供稳定、低时延接口,利于优化算力与应用分配。此外,他还分享了高通公司在AI和6G上的规划和研究。

vivo通信研究院6G AI项目经理孙布勒从终端角度分享了"AI赋能6G网络的用例和架构"。他指出,AI 在通信领域大有可为,可从三方面助力 6G:一是挖掘潜在特征或知识赋能通信,如信道与硬件非线性特征建模、业务预测;二是解决资源分配、用户配对等优化问题,可用AI方式将这些优化问题直接变成解决方案,通过神经网络直接给出答案;三是实现多模块联合优化,建模全局解决方案。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智能通信研究部经理吴建峰指出,6G+AI有三方面较为重要的方向:一是数字孪生,打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可解决数据问题、压缩模型的迭代周期、快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等;二是Agent,对通信网络进行高效运维、智能调度和资源优化,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三是构建AI原生网络架构,支持端到端分布式架构。面向未来,AI与通信融合机遇巨大但挑战不可忽视,面对AI技术快速迭代,产业界需以更快心态积极跟随,各方合作共同推动AI与通信融合。

中兴通讯高级系统架构师(无线&算力)朱少豪指出,6G是无处不在的智能网络,能将人、物体和智能体进行连接,同时能将连接、感知和计算融为一体。6G可带来全栈式AI架构的重塑,也可将性能提升到5G的50~100倍,在不同行业、不同应用中的能力提升非常显著,中兴通讯发布的AIR解决方案,可以助力运营商实现从5G-A到6G的无缝迁移,实现随处可见的智能,重塑移动通信网络。

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由澳门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教授张宏纲主持。中国移动项目经理史晓楠、中兴通讯6G技术预研总工杨立、vivo通信研究院预研专家袁雁南、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李荣鹏围绕6G标准化与Agentic AI网络、Agentic AI与网络结合的技术挑战、Agentic AI引入到网络如何保证电信级可靠性,以及基于Agentic AI移动网络的核心场景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此次"通信与AI融合"平行论坛,作为"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6G领域的专业人士搭建了一个深度交流的优质平台。随着通信与AI融合的不断发展,6G时代的美好愿景正逐渐清晰。在全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6G技术将实现突破,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通信体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4-13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通信与AI融合"论坛成功举办 共探智能未来无限可能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通信与AI融合"论坛成功举办 共探智能未来无限可能,C114讯 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