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以来,随着美国“对等关税”的实施,其对华关税再提升34%,叠加以前的20%关税,致使中国部分对美国出口的科技产品实际关税超过了50%。受此政策影响,苹果公司在华生产的iphone产品将成本大增,一部 256GB 版 iPhone 16 Pro 的成本从 580 美元飙升至 876.79 美元,涨幅超 50%。
摩根士丹利预测,苹果公司因为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每年将因为成本的提升损失330亿美元,大概相当于其2025财年营业利润的26%。
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连苹果这种自家公司都不放过,暴露出其核心目标就是要推高中国制造的成本,倒闭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或者北美。
330亿美元黑洞,苹果左右为难
目前摆在苹果面前的有三个选择:转移、自我消化、涨价,但不管哪个选择对苹果而言,代价都是巨大的。美国增加关税导致的330亿美元的黑洞,让苹果左右为难。
如果苹果将关税成本分摊给消费者,iPhone 16 Pro的售价将突破1400美元,这种高价势必会影响其整体销量。苹果手机2024年全球销量达2.25亿部,位居全球第一,但三星、小米、华为等智能手机品牌对其高端市场虎视眈眈,差距正在逐渐拉小。一旦iphone大幅涨价,三星和小米极大可能取代苹果全球手机老大的位置。
自我消化关税成本,对苹果公司而言也不太现实。Iphone虽然售价高、溢价高,但其研发成本也高。目前苹果硬件的毛利率为36.5%,消化关税成本后的毛利率将跌至20%以下,这不仅极大削弱苹果的盈利能力,动摇资本市场对其的信心,还将挤压其在前沿科技的研发投入,降低苹果产品的竞争力。
虽然苹果近些年一直进行产能多元化布局,但中国仍然是iPhone核心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国,郑州富士康更是贡献了全球50%的iPhone产能。转移产能,苹果做过尝试,但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达成。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仅在于成本,更在于完整的产业集群,尤其是中国大量像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优质“果链”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不可替代性。
供应链 “大逃杀”,产能转移的“痛苦”
目前,苹果已经将7%左右的iphone产能转移至印度,但效果并不乐观。一方面,印度工厂的效率极低仅为中国工厂的60%,且良品率不足50%;另一方面,印度产业链不够完善,诸如iPhone的玻璃面板、5G模块等关键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整体算下来,iPhone的生产成本不降反增。
摩根大通预测,苹果完成将20%的产能迁出中国大概需要5年时间,其代价就是综合成本将上升15-20%。
越南的情况同样严峻。尽管不少“果链”企业像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都在越南建厂,但美国对越南加征46%关税之后,其生产的苹果产品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同样受影响的,还有耐克、阿迪、露露乐蒙等服饰运动品牌,在高关税之下,这些品牌最终不得不提高售价以填充成本差额。
苹果曾响应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政策,将Mac Pro的生产放在了美国德州工厂。其结果就是成本的失控,苹果不仅要从中国进口大量零部件,还要吞下组装成本比中国高10倍的苦果。罗森布拉特证券测算,若 iPhone 在美国生产,每部手机的人工成本将增加 270 美元,苹果公司的总损失可能超过 400 亿美元。
全球化的下半场,割裂与冲突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几乎影响了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虽然加征的税额不等,但其代表的风向正预示着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从美国对华为、中芯国际的技术封锁,到如今的“关税大棒”,美国持续的施压限制,正在将全球供应链推向割裂。
同样,欧洲为了维护自身贸易的优越性,也以碳关税(CBAM)为借口,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游戏规则。CBAM被发展中国家批评为“生态帝国主义”,以至于印度、南非等国联合在 WTO 指控欧盟违反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原则。全球化的下半场,类似的博弈将成为常态,发展中国家面临“要么接受规则,要么失去市场” 的困境。
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也好,欧盟的CBAM也罢,本质上是它们在全球化退潮期重塑优势的战略工具,试图通过规则重构巩固技术垄断和市场份额。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人为割裂产业链的行为,最终将由全人类共同买单。这个代价可能是更昂贵的电子产品、技术革命的延迟,或者是地缘冲突风险的升级。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