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出3000亿产业基金“王炸”,成都高新区发力西部产融协同

“3+6+6”产业图谱 成都如何重构西部产业坐标系?

IMG_3480.jpeg

4月25日,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的会议厅里,现场人流攒动,来自产业、资本界的重磅嘉宾甫一登台,现场便响起密集的快门声。这里正在举行的“2025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协同发展大会”,因3000亿元庞大产业基金集群的正式亮相,被业内视作西部产业升级的“里程碑时刻”。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已出资组建各类基金154支,目标总规模3236亿元,形成了中西部产业园区规模最大的产业基金集群。这场汇聚了100余家投资机构、50余位新质生产力企业掌门人的盛会,不仅见证了全新的50亿元数字文创母基金与20亿元中试基金首发,更揭开了成都高新区“3+6+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资本赋能蓝图——这组数字密码,正是成都高新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冲刺的战略路径。

“成都高新区通过‘中试+基金’模式,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量产快速转化。已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4869家、上市企业5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68个,均占全省的1/4;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达47家,居中西部第一。”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高新区GDP达3490.3亿元,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三大产业规模突破6900亿元。不过,为了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键环节塑造发展新优势,破解产融联动的难题,高新区所策划的这场资本盛宴显得尤为关键。形象地说,3000亿元基金矩阵的核心使命,是让资本摆脱“输血剂”的传统角色,成为产业升级的“长效催化剂”。

策源资本:三年打造西部产融“超级枢纽”

在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版图上,策源资本扮演着链接产投间的桥梁角色。

这个成立于2022年的国有资本平台,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区域投资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蜕变:截至2025年4月,其累计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仅2024年就新组建650亿元基金,涵盖四川省首批AIC基金、1亿元种子基金、100亿元人工智能母基金等多个细分领域。

策源资本的崛起,源于成都高新区对“基金引领+直投生效”模式的深度创新。

2024年7月发布的差异化容亏容错制度,为早期投资打开“试错空间”:从80%到30%,设置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容亏率,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容忍度较高的容亏尺度,为国资松绑赋能,这让其敢于在国产替代领域“吃螃蟹”。策源于2024年投资的加速科技,其高端高密度测试平台打破国外垄断;引入的沃飞长空全球总部项目,正助力成都建设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更关键的是,策源资本构建了“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的合作网络,向上协同链接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基金等9支国家级基金,向下联动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横向联合京东方、华为、吉利等链主企业,形成“顶级机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本生态“朋友圈”。这种立体化布局,让其成为覆盖“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全生命周期的区域资本平台。

在本次大会现场,其再次密集出手硬科技项目,与直投重点项目智谱华章、脑动极光、具身科技等11家科创企业集中签约,签约投资金额超5亿元。凭借广泛的母基金生态圈,策源所主导的产投融合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50亿文创母基金+20亿中试基金  剑指两大战略要地

此次大会推出的两支“旗舰基金”,精准瞄准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痛点与未来赛道,即数字文创和科研成果转化。

文化届的“成都IP”在这几年大火出圈。当《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的可可豆动画、《王者荣耀》天美工作室等本土明星企业出现在协同名单时,外界也终于看清成都酝酿已久的“文创野心”。

这支基金将通过“资本+IP”双轮驱动,围绕本土孵化的哪吒、AG电竞等超级IP,打造从内容创作、衍生品开发到线下体验的产业链闭环,围绕“创意领军人才”聚集人才和产业集群,持续推动数字文创产业高质效发展。

不难发现,早在基金成立之前,高新区已经拿出了对数字文创产业的精细规划。高新区坚持“精准聚焦、细分发展”理念,形成以游戏电竞、动漫影视为主导,数字音乐、超高清视频等协同发展的产业赛道体系。新年以来爆火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有机融入三星堆、“川普方言版”元素,塑造了结界兽、太乙真人等角色,《王者荣耀》联合金沙博物馆,创新呈现太阳神鸟天府文化,都是典型的文化数字化传播案例。

毫无疑问,本次数字文创母基金的设立,将推动高新区从“内容生产地”升级为“IP运营高地”。

而在另一边,成都高新区各大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实验室里,每年诞生着数千项技术专利,但究竟如何快速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中试阶段,仍不明晰。

中试主要是指产品在大规模工业化量产前的小规模试验,也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步骤,同时还具备吸引项目落地的招引能力。然而,中试平台的建设有长期性、不确定性、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让不少初创期的硬科技企业望而生畏。

20亿元规模中试基金的设立,正是为破解这一痛点。该基金将依托中科院成都分院、电子科大等大院大所的6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通过“中试+基金”模式,助力从样品到产品的跨越,推动成都高新区“中试+”生态成为西部科创成果转化的“加速引擎”。

“3+6+6”产业图谱  成都如何重构西部产业坐标系?

在大会现场,成都高新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详细解读的“3+6+6”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资本布局的“导航图”。

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即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网络空间安全、先进装备和先进能源;而六大未来产业则瞄准了最热门的人形机器人、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新型储能(含新型材料方向)、量子科技、脑机接口。

这一体系的底层逻辑,是成都对自身产业家底的精准盘点。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京东方、华虹等链主企业,四川的柔性显示产能占全球近20%;医药健康产业全国第三,聚集赛诺菲、药明康德等3000余家企业,创新药临床试验数量西部第一;数字经济依托腾讯、字节跳动等总部基地,成为全国五大网络游戏研发中心之一。

3000亿元基金的注入,正让这些优势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在策源资本及高投集团的投资清单上,电子信息领域支持的海光信息科创板上市,投资收益数十亿元,带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逐年增长;医药健康领域,永新医疗总部及分子影像设备制造基地落地,推动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集群成型;数字经济领域,智谱华章的大模型研发获重点投资,助力成都成为西部AIGC产业核心承载区。

当“成都模式”照进产业深水区

深究之下不难发现,成都的产业基金不是撒胡椒面,而是像北斗导航一样精准定位产业链的痛点与断点。这种精准,体现在3000亿元基金对“3+6+6”体系的深度渗透,更体现在“资本招引—产业培育—生态反哺”的闭环逻辑。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通过基金招引落地11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其中奕斯伟计算、凌空天行等企业的落户,补全了集成电路和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条。而随着50亿元数字文创母基金启动,可可豆动画、博纳影业、天美工作室的文创IP开发有望更进一步,AIGC影视和游戏产品的面世指日可待;20亿元中试基金则瞄准川蜀大地的数十个高校科研团队,推动各项“卡脖子”技术落地转化。

当3000亿元资本活水涌入“3+6+6”产业图谱,成都高新区正在书写中国西部产业升级的新篇章。因为,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资本与产业的深度共振,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当北上深的投资机构开始将成都列入“必投清单”,这场始于资本的变革,终将在产业深水区激起千层巨浪。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4-29
甩出3000亿产业基金“王炸”,成都高新区发力西部产融协同
“3+6+6”产业图谱 成都如何重构西部产业坐标系?4月25日,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的会议厅里,现场人流攒动,来自产业、资本界的重磅嘉宾甫一登台,现场便响起密集的快门声。这里正在举行的“2025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协同发展大会”,因3000亿元庞大产业基金集群的正式亮相,被业内视作...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