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消息(南山)光通信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光传感产业几十年来也稳健发展,并在千行百业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光通信与光传感的交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通感一体”成为业界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CIOE中国光博会联合C114通信网举办“第五届光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研讨会——“光纤智能传感技术专场”。在会上,中国联通研究院光传输首席研究员、基础网络技术研究部传输室主任张贺发表主题演讲,畅谈了“面向多场景应用的光网络通感一体化技术”。
光通信与光传感双向奔赴
张贺在演讲中提到,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光缆资源,截止2024年底,我国光缆总长度达到7288万公里,包括局站内光缆、架空光缆、 管井光缆、直埋光缆等类型。如此庞大的光缆资源,不仅需要维护,也需要开拓应用,创造更多价值。
另一方面,光纤通信和感知的融合是基于光缆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在一张网络上同时实现数据传输与环境感知功能,对传统光网络功能进行革新与扩展。光传感应用,也需要光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支撑。
他举了三个领域的应用案例:通信、能源、电力,借助光缆资源的光传感应用,既可用于光缆本身的资源管理和监测,科学预测光纤寿命,实时监测并预警光缆隐形损伤;还可以用于地质、水文等环境感知应用、电力传输线缆安全监测等应用。
张贺指出,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技术,结合光纤散射、光信号处理,沿光纤实现连续的传感测量,且光纤波导既是传感介质又是传输介质。其优势是多方面的:可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传感监测,最长可达数百公里;数据采集点丰富,感知类型多样,经济效益显著;传感器结构简单,可在光纤介质中实现通信、传感信号的传输。
光网络通感一体化融合,能够为现网光纤资源开拓高价值新场景应用,形成未来数字时代的“神经脉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联通积极参与通感一体化技术研究,2024年9月,在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工作组框架内,中国联通联合牵头在深圳光博会期间发布了《面向多场景应用的光网络通感一体化架构和关键技术方案研究》蓝皮书,聚焦光网络通感一体化的应用需求,提出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探讨技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进展,提出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建议,推动光网络通感一体化技术和产业良性发展。
应用价值凸显,还有诸多挑战
在演讲中,张贺着重介绍了中国联通在光网络通感一体方面的一些研究和实验进展。包括光缆基础资源的运维、基于现网光缆及现场环境测试研究、光缆资源管理、现网光缆故障预防、现网光缆资源的拓展应用、基于现网光缆及现场环境测试研究,以及海缆故障监测、通感一体化拓展应用等等。
例如在城市环境监测应用中,中国联通做了很多实验,包括特定路段的大货车通过感知、地铁运行状态感知等。张贺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拥堵、地铁运行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善交通状况,光网通感一体化技术在智慧城市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看到的是,光网络通感一体化得到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张贺介绍,在标准层面,国内外标准组织CCSA、IMT-2020(5G)、ITU-T、IEC等围绕光网络通感一体开展了系列相关标准研究,涵盖系统架构、核心器件、智能算法、信号处理等领域。
在应用层面,张贺总结,一方面运营商面向未来光网络演进升级,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实现光网络质量提升,自动化、智能运维应用需求明显。另一方面依托现网光缆资源,不仅用于实现光网络的实时感知监测,还将赋能行业应用,提供更多数据价值。
此外,光网络通感一体化还存在诸多挑战,包括标准和技术,产品成熟度、算力存储需求等问题。这需要整个产业界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标准技术的突破和产品成熟,解决实际存在的难点、痛点,推动光网络通感一体化走向规模应用,创造新的产业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