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剥开开鸿Bot,我们看到的是“开发者优先”

最近几天,华为发布鸿蒙电脑的消息引发了各界关注和全网讨论。

这种热度也自然而然转化到了另一款看起来“也是鸿蒙”,“也是电脑”的产品之上,它叫做开鸿Bot。

5月24日,深开鸿发布了全国首款面向开发者的开源鸿蒙学习平台——开鸿Bot系列产品。

有人会好奇,这是鸿蒙电脑的竞争突然激烈起来了吗?开鸿Bot跟华为推出的鸿蒙电脑究竟有什么不同?

剥开开鸿Bot的神秘面纱,我们能够很清晰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电脑,而是内置了KaihongOS 桌面系统,“开箱即用”的开源鸿蒙开发环境、完整应用开发工具链、硬件调试、能够支持系统二次开发的一站式学习平台覆盖从学习、开发、适配、应用部署的全流程。传统意义上的电脑不具备这些专为开源鸿蒙开发者打造的功能。

由此就能发现开鸿Bot更深处的不同,他面向的受众不是消费终端用户,而是希望学习和探索开源鸿蒙的开发者。二者的目标用户与定位使用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开鸿Bot的产业定位,是构建开发者进入开源鸿蒙的第一站。

再层层剥开开鸿Bot,我们还能发现其更为深长的意味。

开鸿Bot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一个态度,用五个字总结,叫做“开发者优先”。

我曾经采访过一所工科大学。在学校里的科技创新社团,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渴望了解开源鸿蒙技术,学习最新的开源鸿蒙开发经验。

在采访时,学校里并没有开源鸿蒙相关课程和学习条件,于是老师会带领同学们一起看相关发布会与技术峰会的直播,守在屏幕前一点点做笔记,会打客服电话问技术细节,以此来一点点学习开源鸿蒙。

显然,年少的开发者们面对开源鸿蒙时有着壮怀与斗志,但他们面对的困难也依旧很多。如果不能有效降低开源鸿蒙的学习与入门门槛,会把大量心向鸿蒙事业的开发者挡在门外。那不仅是开源鸿蒙无法承受的损失,更是对数字中国人才建设的辜负。

总结开发者们的入门难题,可以归纳为三点:

1.产业场景复杂,初学者无从入手。

目前阶段,开源鸿蒙融入工业、能源、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的程度不断提升。而这些产业场景涉及具体的业务需求与复杂的硬件体系,这对于刚刚进入开源鸿蒙生态的开发者来说门槛过高。

2.迁移成本过高,阻拦了开发热情。

此前,进行开源鸿蒙开发很多需要再Windows等系统完成,再迁移到开源鸿蒙环境进行验证运行,往往需要在多个设备之间进行流程繁琐、兼容性复杂的切换。开发者需要一站式的开源鸿蒙直达,才能避免开发热情“半路熄火”。

3.缺乏学习平台,成长速度受限。

对于开发者来说,想要快速成长需要一系列的学习资料、开发工具。这些持续性成长能力的缺失,会导致入门之后的开发者能力长期停滞不前,无法实现商业闭环,继而导致生态发展受限。

开源鸿蒙作为面向万物互联、分布式协同的基础操作系统,正在走出实验室,迈入产业落地的深水区。其肩负的时代责任越来越重,既然如此,就绝不能将开发者拒之门外。

于是,“即买即用”的一站式开发者学习探索平台,就成为开源鸿蒙事业的刚性需求, 成为打开开源鸿蒙大门的一把钥匙。

开鸿Bot,正为此而生。

相比于高大上的理念、眼花缭乱的技术细节,在开发者眼中第一站最重要的是简单与务实。

长期扎根开源鸿蒙操作系统落地工作的深开鸿,非常了解真实的开发场景与开发需求。他们知道开发者需要的是顺手的工具,并且一定要有“上手快”的体验。

为此打造的开鸿Bot,就秉持着这样一种务实、简单、好用的逻辑,以求成为“生态探路者工具”。

在过去,围绕开源鸿蒙的应用开发大多依赖Windows平台,开发者需借助PC完成代码编写后,再通过复杂的部署流程将应用迁移至鸿蒙设备,开发体验较为割裂。而开鸿Bot的出现,这种情况正在被彻底改写。

开鸿Bot首次将开源鸿蒙操作系统与北向应用开发环境进行深度整合。最大亮点之一是VS Code的系统级适配,不仅把这一主流开发工具迁移至开源鸿蒙底座,还通过自研插件将ArkTS语言、ArkUI组件库、编译器等关键能力集成进来。开发者可以在开鸿Bot上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本地运行体验,代码一经编译即可真机运行,摆脱了USB连接设备调试的繁琐过程。

此外,开鸿Bot通过自研的ArkTS Project Manager插件内置在VS Code环境上支持代码高亮、智能联想、错误提示和AI辅助编程等能力,为北向应用开发者提供端到端的开发体验。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从代码编写、编译、部署到运行的全链路流程,真正实现“一机在手,开发全能”。

与以往以学习、演示为主的鸿蒙开发板不同,开鸿Bot不仅服务应用开发者,也考虑到南向系统开发者甚至“发烧友”群体,提供系统级源码包和组件化SDK,支持深度定制。这种三向兼容能力,让开鸿Bot成为当前开源鸿蒙生态中最完整、最贴近实际产品开发的工具平台之一。

由此一来,无论是北向应用开发、南向设备开发,还是系统二次开发的开发者,都能够获得有效的工具支持,找到高效融入开源鸿蒙生态的钥匙。

在开发者眼中,说多少大道理也不如一次实践;看多少PPT也比不上一台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

有工具,能上手,才是打开开源鸿蒙的最佳方式。

Apache基金会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社区大于代码”。

这句被奉为开源哲学圭臬的思辨,提醒我们这样一件事:强盛的开源软件生态如同其他所有科技创新一样,最终依靠的是人。

开鸿Bot的底色,就是深开鸿深刻地理解,开源鸿蒙最后能走多远,是需要一个个距离单位累积起来的。而这个距离单位,就是人才,就是开发者。

换言之,开源鸿蒙事业价值的度量衡,不是装机量,不是产业规模,而是开发者。他们能否在开源鸿蒙中找到机会,是否愿意不断探索开源鸿蒙生态,是否能基于开源鸿蒙完成创新创造?这些问题,才决定了“大鸿蒙时代”的旗帜究竟能打多远。

为此,深开鸿对开鸿Bot的定位不是消费产品,而是为开源鸿蒙生态提供试验田,为开源鸿蒙人才提供通行证。从开鸿Bot到移动机器人、四足机器狗、无人机等产品,都是深开鸿提供给开发者学习、验证开源鸿蒙能力的工具入口。

只有坚持开发者优先,人才优先的原则,实现开发者繁荣之后,才能有生态繁荣,产业繁荣。

在提供开鸿Bot系列产品为代表的生态工具之后,深开鸿还会推动其支持多样性的教学使用,适配于职业培训、认证考试与生态开发者竞赛。

与此同时,深开鸿启动了“开源鸿蒙Origin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5亿资金,在“技术赋能、资金支持、营销推广、创业加速”四个方面赋能开发者。帮助他们完成从应用开发到商业落地的闭环。

没有人才争先恐后地加入,没有开发者灵感迸发的创造,没有社区的生生不息,开源生态终将一无所成。开源生态的比拼,到最后就是人才吸引力的比拼。

深开鸿CEO王成录在发布会上表示:“操作系统的成功,取决于生态体系的竞争力。开源鸿蒙生态的建设,必须始于开发者。”他强调,开发者是生态的原点,是推动技术演进与产业创新的关键力量,而开鸿Bot系列正是服务这一核心人群的有力支撑。

在开鸿Bot的最深层,或许是这样一句对开源鸿蒙事业期待:“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5-27
层层剥开开鸿Bot,我们看到的是“开发者优先”
层层剥开开鸿Bot,我们看到的是“开发者优先”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