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文本。
文/窦文雪
编辑/子夜
连续多年在手机红海里卷的vivo,可能已经意识到,只能多抢到1%左右的蛋糕,已经说明不了什么了。
3月25日,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站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演讲台上,宣布了vivo正式成立机器人Lab的消息。
这不是vivo第一次试图讲一个比智能影像手机更“好听”的故事。
近几年,vivo建立过AI研发团队,推出过AI大模型,做过AI手机,与其他企业合作推出过MR穿戴设备,如今又宣布跨界做机器人,并且直接瞄准C端,想要做面向个人和家庭场景机器人的开发。
vivo入局机器人的底气在哪里?胡柏山在介绍研发方向的同时也相当于是回答了这个问题,“vivo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影像两大技术驱动,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并通过与伙伴探索合作,为产业注入蓬勃动力。”
但机器人的这块“蛋糕”并不好抢,在vivo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玩家深耕多年,却也只是在机器人上小有成就。
vivo声称要专注的两个方向,几乎是人形机器人身上技术门槛最高的部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想要生产出真正智能、好用的机器人产品需要时间,如果还想要让消费者愿意为其付费,则更需要时间。
而对于vivo来说,跨界并不容易。此前在手机行业的技术积累,并不足以支撑vivo的机器人故事。
讲述新故事,是vivo热衷的,但这并不容易。例如,vivo的AI手机故事就没有讲好,此前,其AI手机业务刚刚经历过主推功能体验感不佳、核心高管离职等事件,还处于调整阶段。
而如今,vivo的机器人布局,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画饼”状态。胡柏松也把正式推出“人们理想中的家庭机器人”的时间,预估到了10年以后。
可摆在vivo面前的问题是,机器人或许可以慢慢研发,但面临发展挑战的手机业务,能否为vivo的跨界故事长期提供资金支持?
1、vivo的AI“大跃进”,没能让AI手机故事更性感
在AI上,vivo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因为它也和多数加入人工智能热潮的企业一样,在2017年就开始了对AI的探索。
按照vivo创始人兼总裁沈炜当时的话来说,“人工智能是所有技术创新的最底层技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应该去‘过饱和’地投入。”
随后,vivo也确实如创始人所言,对AI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建团队、请专家,近年来,AI已成vivo研发投入的重点,地位几乎与手机影像齐平。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vivo每年的研发费用几乎都超过百亿元。截至2024年10月,vivo在AI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230亿元,AI研究院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19年的1000人增加至2000多人。
对于人才和设备,vivo也很舍得花钱。
vivo副总裁周围曾在2023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vivo大模型现在每年20-30亿的投入成本,人才和设备各占一半,人才成本平均税后100万元。公司对大模型投入定义为高规格投入,没有设置上限。
大力度的研发投入,确实能支持vivo在每一年的VDC中抛出一些技术成果。
尤其是在2023年的11月,vivo一口气发布了5款大模型,涵盖十亿、百亿、千亿三个参数量级,同时,vivo还跑通了1B、7B、13B的端侧大模型,并发布了自研操作系统蓝河Blue0s、Originos 4等。
2024年,vivo又发布了手机智能体PhoneGPT,具备自主拆解需求、主动规划路径、实时环境识别、动态反馈决策等能力。
不过,这些能力看起来不错,发布会概念视频也做得漂亮,实则要么没真正解决用户需求,要么在其他多数手机上也具备相似功能。
例如vivo在发布会中展示的“小V订座助手”功能,用户需要通过语音对话说出想要预订的餐厅类型、时间和人数,手机就会自主跳转相关APP,找到符合需求的餐厅,识别餐厅电话并自动进行电话预约。
但其实,用户本来的订餐步骤也要打个电话给餐厅,说出想要预定的时间和人数,这个功能只是减少了用户选择餐厅、寻找电话的时间。而选择的餐厅能否精准符合用户要求、接电话的餐厅工作人员能否与AI做更自然的对话,才应该是这个功能应该着重研发和完善的点。
再如vivo手机的AI照片修图、翻译、相册检索等功能,都不能说是AI手机的标配,而是市面上多数智能手机的标配,并不能成为vivo AI手机的独有故事。
除此之外,vivo在AI语音助手与大模型功能融合方面的表现也不及友商。
荣耀、OPPO、小米等品牌早已完成整合,而vivo却因AI部门与OS部门之间存在“部门墙”,导致AI研发无法与操作系统有效打通,使得其AI体验繁琐、机械。
多年的大力投入有没有真的激起火花,vivo自己最清楚,来自四面八方的用户反馈,也不断宣告着vivo长期的AI投入都可能打了水漂。
曾经,vivo过度重视云端性能,导致很多简单的操作都需要在云端上“过一遍”,手机端的算力、传输速度都有限,带不动高参数的AI。有时用户只是想查一下天气,都要等云端大模型数据传输两秒钟。
连胡柏山都承认,“我们当时展示的功能就是点个外卖,说能点成功。其实每一步成功率只有85%,跑三步就跑不动了,时间也很长,这个体验只是个模型,用户体验根本不好。”
因此,vivo不得不调转车头,在AI领域做了一系列战略调整。
一方面,vivo调整研发重心,从云端大模型转向了端侧大模型的体验优化。同时暂停了对大模型研发的资金投入,转而接入DeepSeek。
另一方面,vivo也在组织上做了调整,在原OS产品领域下增设AI领域,并将人工智能一部、人工智能二部划入AI领域。原人工智能一部总经理肖方旭离职,AI领域总经理张飞监管该部门。
调整的逐渐落地,也证实了vivo的AI手机故事没讲出预期的效果。
2、进军机器人,这次故事能讲成吗?
实际上,沈炜跟随风口的速度是不慢的。
之前看好AI并All in,如今又看中的机器人,也确实是当下许多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布局的标的。
从vivo最新披露的研发目标来看,其还是从曾经布局过的技术入手,没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胡柏山称,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领域但不会全面涉足全身硬件的制造,而是主要聚焦于为机器人打造“大脑”和“眼睛”。
从技术复用性来看,vivo在影像技术、芯片技术、空间感知等方面,确与研发机器人所需技术有所重合。
例如,vivo自研的VCS仿生光谱技术,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识别物体,或许能帮助提升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其自研影像芯片上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可对机器人视觉信息做快速的处理,为机器人的行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但看到风口,未必就能真的站上风口,这一次vivo官宣入局机器人的“剧情”带有一些当年布局AI手机的影子。
虽然vivo声称将聚焦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但这个说法很宽泛,像是在刻意寻找自家技术与机器人这个行业的共同点。
如果说“眼睛”对应的是vivo的影像技术,“大脑”对应的是AI大模型技术,可毫无疑问的是,手机的AI和摄像头技术,与机器人视觉感知系统所需的摄像头方案天差地别。
其中,人形机器人视觉感知系统中的摄像头方案,对算法的要求很高,需要依赖3D视觉技术,例如立体相机、ToF相机和激光雷达等。
而vivo目前只是在手机影像上小有成就,此前在AI手机上的布局也不算成功,因此不管是影像还是AI,都不能算是vivo在机器人研发上具备的优势。
甚至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角度来看,vivo只做其中的一环——传感器,都有些困难。放眼整个行业,不管是生产激光雷达还是摄像头等人形机器人传感器的玩家都已经有很多了,比如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大疆等。
如果只做大模型,vivo也不如华为、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更有胜算。机器人赛道中近期还挤入了美的、海尔、科沃斯等家电企业,这些家电企业在家庭场景和供应链方面,都比vivo更有优势。
或许以现在vivo的能力,思考如何将机器人业务与手机业务相结合,才是较容易落地的路线。
比如开发一款应用,能让用户通过手机控制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机器人,令其执行各种任务;或许也可以利用自己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应用生态,为机器人的训练提供数据和应用场景支撑,优化机器人的功能和服务等等。
如今,已经不止有一种声音在预测人形机器人将在近几年爆发,vivo想突破增长瓶颈,紧跟风口也可以理解。
但vivo不能再重蹈AI手机的覆辙,投入巨大却回报寥寥了。
3、手机业务海内外都有压力,沈炜也不能松口气
vivo着急跨界的原因,或许来自手机业务的压力。
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vivo以17%份额,成为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最高的品牌。
但这个第一名的位置,vivo坐得并不安心。
第二名华为的市场份额为16%,与vivo仅差1%,同时,第三名-第五名的市场份额差距甚至都不到1%,与第一名的vivo也仅差2个百分点。稍不注意,vivo就可能从第一的位置上掉下去。
此外,在国产手机品牌纷纷逐鹿高端机型的当下,出货量也已经不是评判手机品牌市场地位的唯一标准。
而vivo因其曾经的“厂妹机”标签、性价比路线,让其在高端化上一直难以突破。
以vivo在2018年推出的NEX机型为例,彼时,vivo宣称其为手机历史上首款真正的全面屏手机,为vivo高端产品线子品牌之一,但四年后的2022年,NEX系列宣布停产,至今没有下文。
同时,素来自称是“影像专家”的vivo,在影像技术上也到达了研发瓶颈。
此前,vivo重磅推出的全新旗舰vivo X200系列出现了炫光问题,其原因竟是由于vivo试图进一步拉大相机的光圈、并采用防“鬼影”问题的镀膜技术导致。
这些来自技术更新的“翻车”,让不少vivo粉丝感到失望,也让vivo陷入了是否已经达到技术天花板的质疑。
在海外市场,vivo也同样面临挑战,甚至出海的第一站印度,至今都没能真正“拿下”。
去年6月,印度政府曾要求塔塔集团持有vivo印度公司至少51%的股份,合资公司需由印度企业主导,营销网络也要在地化。
尽管vivo在2024年第三季度,首次实现了印度市场出货量第一,市场份额达到19%,出货量为910万台,同比增长26%,但印度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复杂多变,vivo在该地区的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放眼全球,vivo的压力更大。
据Omdia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苹果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全年出货量为2.259亿部,市场份额为18%,与第二名的三星份额持平。
而vivo只排在第六位,全年出货量为1.009亿部,全球市场份额为8%。
虽然,2024年全年,全球手机市场的整体出货量实现了7.1%的增长,但随着消费者换机周期的不断拉长,手机市场的短暂复苏能否延长至2025年,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但vivo选择在主营业务压力不小的情况下,跨界做一个技术门槛颇高的新业务,这势必又要耗费vivo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而不管是AI还是机器人,都是短期难以商业化的领域,一旦新业务的发展不如预期,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还可能对其在手机市场的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