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消息(南山)近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量子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接受了新华网、光明网、澎湃科技等媒体采访,畅谈了对量子计算产业发展的看法。
他指出,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国际合作的典范。百年前,来自德国的爱因斯坦、来自丹麦的玻尔、来自意大利的费米等著名科学家跨地域的思想碰撞,催生了量子理论的根基。如今,这样的开放协作依然是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
丁洪表示,量子领域人才偏少,人才过于分散有时不利于协作发展。量子领域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基础科研,即便是在最前沿的技术领域,也仍旧需要国际合作。
为了加强合作、促进交流,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组织了一支20人左右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均为来自美国、荷兰等量子科技强国的年轻人才。团队目前正在围绕拓扑量子比特方向开展研究。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通用可纠错超导量子计算机是有可能在未来一二十年时间实现的,将极大地造福人类社会。”丁洪如是说。
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丁洪还对潘建伟院士“量子技术热度太高,需防止泡沫”的观点表达了赞同。“他(潘建伟)的意思是产业界支持的这些做量子计算的公司,其实是讲故事,真正做的只是边角料,不是真的推动量子计算发展。你不是做主要的,你不是做真正推动了,反而能吸引这些投资界关注,甚至政府去关注,使整个生态不好。量子计算是一个长期的,是一个需要很多技术研究去支持,我们其实还需要在基础科研静下心来,要做很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