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消息(颜翊)2025年4月10-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原全球6G技术大会)将在南京召开。
大会前夕,“无线通感融合”平行会议执行主席、电子科技大学武刚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行业需求是通感融合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产业链各方在通感融合标准制定、产业测试及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逐步形成共识,但行业仍面临产业生态构建等关键问题;因此,他强调了多方协作的必要性。
行业需求成通感融合技术发展主要驱动力
武刚认为,行业需求成为推动通感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信息通信领域向其他行业延伸的过程中,已逐步展现出从单纯提供管道到数据服务转型的潜力,通感技术亦遵循这一趋势。过去,物联网中的感知功能仅限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传输,而如今,通感技术通过利用无线信号作为感知手段,实现了通信与感知的互惠融合。
武刚提到,从通感技术的应用场景定义来看,其初期应用主要集中于车联网中的车辆目标感知、低空无人机的目标监测以及海上目标的监控。然而,在城市生活的车联网场景中,通感技术的需求逐渐转变,更多聚焦于道路安全、交通状况监测以及碰撞预警等。
随着汽车雷达的普及应用,以及低空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为通感技术在城市生活中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工业场景中,传统封闭作业空间(如港口物流等)对人员定位与物料追踪的需求长期存在。以往此类需求依赖独立部署的专用感知网络,而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是蜂窝通信网络即可实现广域的感知功能。
以风机发电监控场景为例,设备数据采集与状态监测,以及现场人员定位等需求,均可通过无线通感技术实现。此外,在工厂内部署的AGV导航、及新兴的自主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等场景中,通感技术同样具备应用潜力。在行业需求的融合下,无线通感的应用将能够显著降低部署成本,并创造出新的机遇。
通感融合技术研究方向形成共识
武刚指出,通感融合通常可分为四个级别,依次为通感频率共享共存、通感射频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互惠、多站协同无线通感与多模态网络通感融合。当前,行业可能正处于从第二级向第三级跃迁的关键阶段。
在我国无线通感技术研究领域,武刚表示,一年前,包括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以及一些互联网企业等不同属性的企业基于自身产品定位,产生了差异化的发展诉求。而在过去一年中,行业在标准制定、产业测试及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逐步形成共识。
在标准化进展方面,3GPP Rel-19对通感一体化(ISAC) 提出了级联信道建模的任务方案,即在传统的5G信道评估模型38.901中新增了面向目标感知的通信信道建模框架。
在技术进展方面,目前行业内已针对多种波形展开测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传统雷达的线性调频波、4G/5G的OFDM,以及OTFS等其他波形。同时,关于频率共享后的通信帧结构设计、大规模MIMO应用场景下的空域资源复用、基站设计、以及5G NR感知向6G的迈进等实质性问题也即将落地。
在无线通感场景方面,早期研究方向“五花八门”,随着技术研究的深化,行业研究焦点逐步收敛至两大核心方向:以人为对象和以物为目标的感知。学术界最新研究显示,无线通信信号可以用于感知目标的电磁属性。同时,多模态融合也成为新的趋势,武刚指出,无线感知有其缺陷,但可以通过与其他感知手段(如视觉、激光雷达、超宽带等)结合,形成更强大的感知能力。
通感融合技术产业化仍面临挑战
本次大会的由全球6G技术大会更名为全球6G技术和产业生态大会,对于这次更名武刚非常认可,他表示,以前学术界做研究时,通常聚焦于概念验证,但较少涉及技术落地的实际验证。同时,与企业的传统合作也停留在“从概念到技术”的阶段,缺乏对技术转换成产业应用的深入探索。
从4G到5G,技术产业创新化最大的挑战一直都是如何协同推进,实现产业方向的有效对接,包括验证技术在实际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以通感技术为例,需要评估从天线前端到基带、协议栈等各环节改变带来的代价和获益,确保链式反应中每一方都能接受并从中受益。
同时,还需验证感知增益是否能说服用户或行业买单,由于感知功能可能引发用户隐私担忧(如位置、行为数据被追踪),需通过技术手段或政策澄清消除用户顾虑,这也是产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武刚强调,通感融合技术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链。以低空感知为例,需协调安全监管、物流运输、设备厂商、运维管理等多方诉求。因此,不仅技术上要考虑长期部署成本,产业生态也需构建多方协作机制,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碎片化解决方案。
武刚表示,期望通过本次大会明确运营商、设备商和终端厂商等各方诉求,并通过协作找到通感融合的互惠点,同时分析市场需求,发现值得探索的新应用场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