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消费信贷企业卡代业务市场第一
维信成立于2006年,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十二年中国内地消费金融服务经验,专注于个人消费信贷领域的服务。维信在上海、成都、苏州等地设立了风险控制中心、大数据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及财务中心等,通过自主研发的蜂鸟大数据平台和智能信贷机器人,为全国用户提供触手可及的智能金融服务。
近年来,维信在消费信贷的细分领域均有布局,但在信用卡代偿领域优势明显。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止2017年底,以贷款余额口径计算,维信的卡卡贷在中国信用卡余额代偿市场约占16.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但我们认为这种业务模式与141号文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以及“第三方合作机构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费”有所冲突,存在较大的合规风险。我们认为,持牌金融机构会对现存业务重新考量,提供资金将更加审慎。未来,不排除维信与机构间合作出现变动的可能。
除了上述提及的卡卡贷外,维信旗下还有豆豆钱、贷贷看、星星钱贷、丽人贷等多种线上、线下信贷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个性化消费信贷服务。维信将其信贷业务分为三种类型:信用卡代偿、消费信贷和O2O贷款。
消费信贷是维信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在特定场景下的消费分期服务,旗下品牌包括豆豆钱、星星钱宝、丽人贷、安家派等,其中一些信贷产品具有“现金贷”特征,且此前的贷款利率畸高。
O2O贷款,即线上申请+线下审批的大额信贷服务。借款人在线上申请,除了线上申请所需要流程外(递交申请资料、在线验证、线上审批),借款人还需到至维信的线下营业网点进行再次身份验证,包括借款人面试和资料再确认。这种O2O模式在从事大额消费信贷的互联网平台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加强大额信贷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控制,降低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O2O贷款笔均金额较大,单笔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不俗,是维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维信旗下信贷产品的平均实际年化成本在36%以下。但据我们了解,此前维信的信贷产品存在利率畸高的情况。在141号文出台后,维信对旗下信贷产品做出一定调整:其一,下调借款利率以符合141号文要求;其二,降低审核通过率专注于更为优质的借款人。
但顺应监管要求而做出的业务调整对维信贷款业务影响较大。去年12月,“现金贷”贷款人的违约率在短时间内飙升,维信的资产质量指标在当月出现较大波动。为应对市场飙升的信用风险,维信战略性缩减贷款规模,故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的贷款规模大幅减少。我们认为,利率大幅下降以及放贷规模的萎缩或对维信2018年全年的业绩造成冲击,上市后,维信的财务指标或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
资金来源多元化但资产质量波动较大
在信贷产品端,维信提供包括信用卡代偿、消费信贷和O2O贷款三类信贷服务,2015年、2016年及2017年,维信分别实现贷款35.3亿元、78.7亿元和245.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63.7%。在2015年,维信的信贷服务几乎都是O2O的线上+线下信贷业务,2016年维信开始布局信用卡代偿和消费信贷,规模增长迅速。2017年底,维信信用卡代偿贷款业务的成交量为141.7亿元,消费信贷为78.6亿元,占比分别为57.7%和32.0%。
但无论是从信贷产品的定价(《通知》后,APR仍然接近36%)还是资产的表现来看,维信的这种优势并不显著。目前,我们很难将维信所面对的客户群体定义为优质借款人。2017年,维信促成贷款的静态违约率为17.55%,静态不良率(M3+)达到8.66%,在目前所有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属于最高水平。
纯信用中介模式对于资产质量的变化敏感
目前,在直接贷款、信托贷款、信用增级贷款以及纯贷款撮合四种模式中,前三种业务的报酬和风险完全由维信享受和承担,故属于表内贷款业务。在2017年,维信表内的贷款余额占比超过97%,属于较为纯粹的信用中介模式。
具体而言,在信托贷款模式中。维信作为发起人发行集合信托计划,信托计划将对维信推荐的借款人直接放贷。在提供风险管理和资产服务的同时,维信以自有资金认购信托计划中的次级份额对信托计划增信,以吸引优先份额投资者。在计划运行过程中,如果借款人支付的还款金额少于优先份额协定的回报率,维信则有义务补足差额部分。信托计划偿付优先份额之后仍有剩余,则剩余回报将归维信所有。信托贷款业务模式中,维信承担了贷款的所有风险和报酬(次级份额的超额收益),属于表内业务。
综上,考虑到维信金科在2018年前两月的成交量萎缩、净利差的收窄以及未来潜在的政策风险,我们认为,2018年维信金科的全年财务指标或不如2017年,但其纯撮合类贷款的业务占比将上升。
来源 | 网贷之家 作者:网贷之家研究员杨骏敏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时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网贷之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蚂蚁国际任命首席创新官,加速推进数字化战略发展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