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贷研究所出炉了新一年的《全球财富报告》,在和中国相关的部分中抛出了几个诱人的数字:中国人均财富达到2.68万美元,在全球11亿中产阶级中,中国占到了其中的35%,并预计2022年的占比会达到40%。
早在2015年的时候,瑞士信贷银行就在当年的《全球财富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达到 1.09 亿人,成为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个报告对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影响甚远,一大批奔着“消费升级”而来的创业者如过江之鲫。
短短两年时间内,中产阶级人数从1.09亿攀升至3.85亿,在几年后的202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4.8亿。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里,将1912年以来的世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决温饱,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强调物质的贵重性,第三个阶段是心理上的满足感,第四个阶段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日本已经进入到了第四消费时代,在中产阶级数量上碾压日本的中国,似乎也应如此。
寻求精神富裕的新消费时代
当代中国的消费者确实在向三浦展描绘的第四消费时代靠拢,比如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无印良品在日本影响了一代消费者,在中国同样受到追捧,中国不仅已经成为无印良品最重要的海外市场,诸如网易严选、米家有品等有着类似风格的电商平台,在最近两年内也经历了滚雪球式的发展。
不过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又随处可见前三个阶段的影子。最早的一批“中产阶级”热衷于投资房子等不动产,新生代的食色男女未能抵挡住爱马仕、LV、YSL等品牌的诱惑……这就是中国消费升级潮的现象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三浦展另一本畅销书《下流阶层》在中国的映射。这个“下流”并非指的是社会底层,而是中产阶级的居下游者,在物质上已经解决了温饱甚至小康,在精神消费上却无所适从。
“下流社会”出现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精神层面的“温室效应”。理论上说,在物质消费极为丰富后,大众的消费心理也会随之变化,从强调贵重性到寻求合适,从炫耀式消费到无形消费。可当物质文明的疯狂增长超过了精神文明发展的速度,必然会引起全局的失衡。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避免“下流社会”蔓延的方式之一就是教育,作为最顶部的精神消费,教育可能是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绝佳方式。当然,大规模继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站在互联网和商业的角度来看,知识付费或者在线教育无疑迎来了新的风口。
在消费升级市场上尝到了甜头的丁磊便是其中的忠实拥趸,从丁磊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发言来看,“新消费不应局限于商品,也包含娱乐消费、以及更多的体验型消费。”于是在网易严选、网易味央等新消费样本之后,网易云课堂推出了“行家计划”,丁磊对消费升级的布局从满足物质的电商,扩张到了精神消费领域。
不过,在丁磊之前已经涌入了一大批的创业者,只是在切入方式和商业模式上,似乎走了一些弯路。
精神消费的认知误区
迈克尔·所罗门在《消费者行为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消费其实是理解人的能力,不理解行动的原因,如何理解用户的需求?不理解用户需求,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呢?不满足需要,根本谈不上营销和消费。”
精神消费在国内并非没有先例。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内容载体的崛起如此,各类网综的集中爆发是如此,中国电影市场超过500亿元的票房同样是如此。可如果将精神消费的需求理解为一个木桶的话,相比于游戏、娱乐、社交等板块,教育恰恰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
2017年被提及最多的“知识付费”,就是创业者看到这一消费需求后的应激反应,只不过这一批创业者太过于急功近利,太急于收割消费升级的韭菜,以至于在对精神需求的理解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知识付费的爆发最早出现在在行、微博问答等平台上,并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人性的窥私欲,王思聪解密娱乐圈的问答被几十万人围观便是例证。在一番喧嚣之后,这类模式的知识付费迅速归于平静。
知识付费的第二个阶段应该说是“卖人设”,各个领域的大V、KOL等相继入驻各大内容平台。罗振宇的“得到”里一直在售卖大V的知识课程,喜马拉雅大批量的上线了郭德纲、龚琳娜、咪蒙、蔡康永等红人的付费音频……始料未及的是,知识付费几近沦为网红大V门的赚钱工具,从复购率、用户评价等数据来看,距离精神消费的初衷渐行渐远。
其中的认知误区在于,知识的付费者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大V们有着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却不等同于具备生产知识的能力。打个比方来说,美食家擅长用诱惑性的语言去描述一盘食物,却没有能力去作出同样美味的东西。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食客们付费听美食家对食物的点评,祈求的却是食物的配方,而真正能够传授技艺的厨师,却因为不具备知名度而鲜有引起食客们的关注。
在线教育会是最终答案吗?
大多数知识付费在本质上仍是付费娱乐,迎合了消费者在心理上的满足感。有些意外的是,即便不余遗力的包装大V,像双11那样进行知识大甩卖,不惜夹杂着泛娱乐和猎奇心理,知识付费玩家们满足的只有一小撮的中产阶级,特别是罗永浩和papi酱两位网红的离场,用户的增长速度和创业者的梦想有了很大的脱节。
有数据显示,K12的课外培训市场已经达到4700亿,而职场非应试知识服务市场的规模仅有300亿左右,体量相差十余倍。切换到互联网的语言环境中来看,比知识付费更适合精神消费的或许是在线教育。
相比于2016年一炮而红的知识付费,在线教育并不是一个新事物,甚至在对精神消费的讨论中被选择性忽略。K12占据了整个行业过半的市场份额,而中产阶级自我投资的动力明显不如对下一代的投资,毕竟高考仍然是实现阶层跃迁最为关键的时刻。以至于在精神消费需求大规模出现的时候,一些人选择为知识大V付费,一些人选择为娱乐付费,大众化的在线教育迟迟没有出现。
不过在线教育的探索者们并不愿意错过这个蛋糕,这个市场有着1.2亿的活跃用户,且中产阶级占了不小的比重。无论是三浦展笔下的第四代消费,还是中国当下流行的消费升级,消费的内核都是人的需求,在商品层面的衡量标准是品质,但知识是个非标品,精品内容或许是唯一抓手。
正如前面提到的“行家计划”,网易云课堂希望在未来2年培育出100位年收入超过500万的各界教育行家,手段就是“精品内容创业孵化器”,包括流量倾斜、资金支持、教育服务和知识IP包装等。不同于其他知识付费产品的是,在线教育的玩家们更青睐于打造“知识匠人”,不唯咖位大小、粉丝多寡,给予流量、资金、服务,以期能够让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本身,而非为了某个大V的知名度买单。
无可否认的是,知识付费也好,在线教育也罢,由于缺乏可以被量化的标准,在阶层跃迁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相应的时间和机会成本,现阶段的大多数人还处于心理满足的范畴。在线教育的机会在于,相比于市场教育不成熟,产品受众狭窄的知识付费产品,庞大的内容基础在精品策略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归根结底,想要中产阶级们为精神上的富裕买单,请先满足他们的两个前提:一是可以从中得到“愉悦感”而非“快感”,二是让这种消费大众化。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