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院士:5G比4G更合算,6G需要证明其不可替代性和经济性

4月10日消息(岳明)在今天于南京举行的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针对我国5G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6G网络应实现的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5G的“一刀切”模式无法支撑未来智能化社会对超异构场景的需求,未来6G需针对5G技术短板进行提升,既要证明其相较于其他无线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要在针对大众刚需方面证明其有效性和经济性。

从网络部署的规模与覆盖情况来看,中国5G基站数达425万(占全球60%),用户数超全国移动用户半数,但受限于Sub-6G频段的数据传输能力,网络速率在全球市场排名中并未达到领先。此外,目前我国5G基站的覆盖密度仍未及4G水平,5G的理论峰值与实际使用存在显著差距,这也导致用户体验受限。

对此,他总结了几点主要原因,包括5G基站密度不足;高频段穿透能力弱导致室内覆盖受限;带宽分配不充分(部分频段保留给4G);手机机天线限制;手机调制阶数降低(为省电牺牲性能);用户超载导致资源竞争等。

不过,邬贺铨仍然肯定了5G所取得的部分成果。“从频效、能效以及每单位数据量的成本、电费等方面来看,5G相较于4G都有着很好的优势。即便用来承载4G业务,5G还是比4G更合算。”他亦谈及,5G在工业应用中存在行业碎片化导致兼容性差以及公网模式难以满足工业个性化需求等问题与局限。

邬贺铨在演讲中分析道,移动通信从1G到4G的发展源于需求,目标单一,路线明确。从追求移动性、数字化、IP化到宽带化,1G到4G基本面向消费,技术上依靠调制编码技术,较好地满足了大众的刚需。5G在满足工业应用时忽略了行业的个性化需求,但在扩展频段和大规模天线上为6G做了很好的准备。6G未来将面向多维度的KPI和特殊场景,由此推动了灵活组网的需求。

“现在5G在工业方面的应用难题,是想用公网模式覆盖到垂直行业领域,这当中忽略了行业的个性化。所以6G将来要突出在工业应用当中的个性化,我认为这需要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在一些关键场景使用专频专网。”

他指出,在一些新兴的小众特殊场景(这些场景需要相较5G更高的带宽、更低时延、更高确定性与可靠性),6G需要体现出自身技术的独特性,包括引入新的频段与覆盖升级以及革新网络架构来提高灵活性。但需要看到的是,这些小众应用并不能代表刚需,很难成为6G商业闭环的主要支撑。

邬贺铨总结道,“6G不仅要在5G和其他无线技术很难支持的特殊场景证明其不可替代性,还要在大众消费的刚需方面,包括未来的AI能力上以及大量的工业应用场景上,可以证明其有效性和经济性。这将是6G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4-10
邬贺铨院士:5G比4G更合算,6G需要证明其不可替代性和经济性
邬贺铨院士:5G比4G更合算,6G需要证明其不可替代性和经济性,C114讯 4月10日消息(岳明)在今天于南京举行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开幕式上,中国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