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HVAC全面融入建筑的关键转折点

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以及《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逐步落地的背景下,暖通空调(HVAC)系统的智能化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高端选配,而是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刚需配置”。从节能减排到优化空气质量,从预测性维护到智慧管理,2025年将成为智能暖通空调系统在我国各类建筑中全面普及的拐点。

一、智能暖通空调系统:从可选配置转向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比重超过40%,其中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又占据建筑运行能耗的“半壁江山”。传统的暖通空调系统面临效率低下、运维成本高、对环境不友好等诸多痛点。

而智能暖通空调系统依托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动态能耗分析、智能调控和远程运维,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优化”的系统升级。

2025年前后,我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以及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若不及时部署智能暖通空调系统,不仅会错失建筑节能减排的关键路径,也难以满足国家日益严格的建筑能耗监管标准及健康建筑评价体系的要求。

二、室内空气质量(IAQ)成为用户关注的核心价值点

在经历新冠疫情之后,公众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持续走高。根据《2023年中国城市居民居住满意度调研报告》,近80%的居民认为“空气清洁”是衡量居住舒适度的首要指标。

智能暖通空调系统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现对PM2.5、CO₂、TVOC等污染物的实时监测,结合AI算法动态调节新风量、风机运行模式、温湿度参数等,极大提升IAQ表现。部分先进系统还集成了HEPA高效过滤、紫外线杀菌以及个性化气候控制功能,助力打造“会呼吸的智慧建筑”。

在未来,空气质量可视化仪表盘、个性化调节界面也将成为智慧楼宇的标配。这不仅提升了居住者满意度与粘性,也将成为商业办公楼、医疗机构、教育场所等重点建筑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关键切入点

智能暖通空调不仅是单一系统升级,更是智慧建筑整体生态的重要切口。通过与照明、门禁、安防、能耗管理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智能暖通空调成为实现建筑自动化运行的“中枢系统”之一。

在楼宇自动化(BAS)平台的统一协调下,空调系统的运行将根据建筑内人员分布、外部气候变化、时间段与使用需求实现精细化调度。这种跨系统的协同优化,不仅显著降低建筑整体能耗,还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使用便捷性。

四、“硬件即服务”(HaaS)助力行业商业模式转型

在我国,传统暖通空调项目普遍采用“重设备、轻服务”的一次性采购模式。而HaaS(Hardware as a Service)模式的兴起,为承包商、设备商和物业管理方带来了全新的盈利空间。

通过HaaS模式,设备供应商可将产品以“服务+租赁”的方式提供,客户无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而是按月/按需付费,享受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运维保障和技术升级。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医院、学校等对运维能力依赖较强的用户。

此外,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远程运维能力,系统可自动发出维护预警、远程调优建议或预约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大幅度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与客户满意度。

五、双碳压力下的节能与减排利器

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背景下,对建筑节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暖通空调系统作为建筑碳排放的“主力军”,理应首当其冲进行智能化改造。

通过AI+IoT技术,智能暖通空调可基于实时气候、室内热负荷、人员活动等多维数据自动调整运行状态。部分系统甚至可结合天气预测提前预热或预冷,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高达30%以上,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浪费。

与光伏、储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系统协同运行后,智能暖通空调将成为构建“零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技术路径中的重要支撑。

六、成本可控,投资回报期可预测

电力、天然气价格波动日益频繁,加之人力成本上涨,建筑运营成本持续上行。相比传统系统,智能暖通空调在以下方面可有效控本增效:

降低运行能耗:通过智能算法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运行时间;

减少维护成本:预测性维护避免系统性故障;

延长设备寿命:稳定运转减少设备磨损;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更精准的温度与通风控制。

据国内多个试点项目测算,智能暖通空调系统的投资回收周期可控制在2~5年之间,且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综合体中效益更加显著。

七、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与绿色认证

2025年起,越来越多的新建与改造建筑将需要满足如绿色建筑标识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WELL建筑标准LEED认证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等国际国内绿色标准。智能暖通空调作为“可量化”“可可视”的系统升级路径,将成为获取绿色认证的重要助力工具。

此外,住建部、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构建更加统一的建筑碳排放测评体系,智能化暖通空调系统将为精准碳盘查、能效分析与持续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八、行动建议:从“观望”到“实施”的跃迁

为了在未来建筑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建议各类业主、运营方、开发商与系统集成商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开展现有暖通系统评估,识别智能化改造潜力

建议由具备智能建筑或暖通领域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系统能耗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检测与生命周期评估,明确哪些环节可通过智能化实现效率提升。

2. 引入具备物联网、预测性维护能力的专业暖通设备与平台

优先选择具备开放通讯协议(如BACnet、Modbus)、远程调试和自学习能力的设备,确保系统具有可拓展性和后续升级能力,降低信息孤岛风险。

3. 优先部署高性能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终端

传感器部署建议涵盖温湿度、CO₂、PM2.5、VOC、占用率等关键指标,并结合智能控制器实现分区调节,避免“过度冷/热”带来的能耗浪费。

4. 探索基于HaaS的灵活采购与服务模式

对于资金压力较大的项目,可考虑“租赁+服务”一体化模式,通过按使用付费减少前期投入,同时享受定期维护、软件更新、故障响应等配套服务。

5. 整合智慧照明、安防、能管系统,建设完整楼宇自动化架构

通过BIM、BAS平台或楼宇操作系统(BOS)实现各子系统的数据融合与联动管理,实现“统一监控、智能联动、节能闭环”。

6. 将智能暖通数据纳入绿色认证材料准备流程

在申请LEED/WELL/绿色建筑标识等认证时,充分利用智能暖通系统生成的运行报告、能耗数据、空气质量监测记录作为支撑材料,提高认证通过率。

7. 向投资人和用户清晰传达系统带来的节能效益与回报周期

结合项目实际数据制作“投资回报分析模型(ROI)”与“节能对比图”,量化说明智能暖通空调系统在节能率、维护费用下降、用户满意度提升方面的具体收益。

结语:智能暖通空调系统——未来建筑的基石

智能暖通空调系统的发展不再是“技术先行”的探索实验,而是“标准化进场”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建筑能效提升的核心,更是改善民生、助力双碳、引领智能化变革的重要载体。

2025年,中国智能建筑进入“以人为本、智慧驱动”的关键节点。把握住智能暖通空调系统这一技术突破口,才能为建筑行业高质量、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4-09
2025年:智能HVAC全面融入建筑的关键转折点
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比重超过40%,其中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又占据建筑运行能耗的“半壁江山”……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