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专稿(艾斯)2024年,除了言必谈AI外,低空经济已成为最新的时髦行业术语。
低空交通概念由来已久,低空经济则是我国提出的一个独特概念,直接将其定位为一种经济形态。从2021年我国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到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超级新星的诞生似乎就在一夜之间。
过去一年既是国内低空经济发展元年,同时也是5G-A在我国大规模部署的元年。
显然,低空经济是通信领域和交通领域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一方面,低空经济可视作电信运营商物联网的高端市场,没有高度稳定可靠安全的通信网络支持,低空经济无法实现真正腾飞;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5G-A发展亟需找到创新应用场景,低空经济为5G-A通感一体等高级能力的落地提供了极具前景的用武之地。
不过,C114观察到,“共识与争议并存”是眼下整个行业面对低空经济这一巨大机遇所呈现出的生动景象。
国家意志+地方政策:双轮驱动抢跑低空经济
2021年2月,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2024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支持低空经济发展;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明确了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性。2024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再次将行业的关注与热情推向新高潮。
“低空经济是典型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在一场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低空经济将来一定会形成万亿级产业规模。
在国家意志的明确指导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发展低空经济的政策,制定千亿级的产业发展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陆续发布低空经济相关政策,并制定了详细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与明确目标。
以致力于打造中国“低空经济第一城”的深圳为例,该市计划到2025年低空经济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近年来,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市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年)》、《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到2025年底,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点,这是最新出台的《深圳市低空起降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提出的目标。
再以上海为例,2024年12月,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背后资方阵容极为豪华,覆盖了低空产业中包括机场运营、城市交通、基础建设、信息通信、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上海市信息通信业加快建设低空智联网 助力我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上海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实现基于5G-A的低空智联网覆盖。到2026年,初步建成上海低空飞行航线全域连续覆盖的低空通信网络。
图: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股东构成情况。
行业共识:低空经济建立在低空覆盖基础之上
如开篇所提,低空经济是一个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在继承了传统通用航空业态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型低空飞行器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带来全新生产服务模式。
低空物理设施层、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层、数字化空间层和低空应用层共同构成了数字低空的整体架构。其中,低空新型基础设施是实现低空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而构建低空智联网则成为了通信业切入低空经济的关键突破口。低空智联网包括低空通信、感知、导航、算力等信息通信设施,涉及信息通信设备商、运营商等产业主体,是低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数字底座。
“低空覆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低空覆盖才有低空经济。”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这一观点得到了行业一致认可。不过,与地面网络覆盖相比,低空覆盖面临干扰更复杂、切换更频繁、组网更立体、安全性要求更高等一系列挑战。
当前采用的低空通信网普遍采用小无线(433MHz)、Wi-Fi(无线移动热点)等技术,实现飞行器和控制器之间的单点通信,传输距离大多为1km~5km,且在5km飞行距离下通信速率已不足5Mbps。根据测试与试验结果,从覆盖层面来看,对于300米以下的空域,可利用现有5G基站,通过调整基站天线仰角等方式,实现连续网络覆盖;对于300米至1000米等飞行空域,现有5G网络覆盖范围不足,需要新建对空覆盖的专用网络;对于1000米以上的空域,需要通过卫星提供通信服务。
眼下,5G-A作为5G的高级演进版本,为低空经济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特别是5G-A通感一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低空飞行器的跟踪和管理能力,能够实现对低空无人机飞行轨迹、速度、经纬度等飞行数据精确感知,实现低空安全监测以及黑飞管控,为低空空域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过去一年,5G-A在低空经济领域的试水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的年终报告亮点之一。
其中,中国移动5G-A商用城市已超330个,并联合产业开展了基于5G-A的低空智联网技术攻关,牵头制定无人机终端能力识别、网络智能化、通感一体化等技术标准。眼下,中国移动正积极构建广域可靠的低空通信网,计划充分利旧地面网、按需新建低空网、有效复用卫星网,实现低空通信三维立体泛在覆盖。同时,中国移动希望充分利用5G-A通感一体技术优势,全面提升低空感知性能。
中国电信早在MWC2024期间就发布了《通感一体低空网络白皮书》,并针对低空经济构建了“1+1+2+N”的核心产品体系,即一张集通信感知算力为一体的低空智联网,融合天翼云、卫星、物联网、量子通信等算网数智技术,形成通信、感知、智算一体化的智能低空数字化服务体系。目前中国电信最大规模密集城区5G-A低空通感网在深圳落地,完成了低空物流、低空安防、航路保护各项验证。
中国联通则致力于构建“通信、感知、导航、智算、气象”五网一体的立体网络架构,旨在打造全域覆盖、多维立体、智能敏捷、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低空智联网络。目前中国联通在广东、河南、江苏、黑龙江等9省部署了数百个5G/5G-A低空试验基站,用于开展低空网络覆盖、低空组网、通感检测等技术验证,并且还在广州、深圳建设了集团级低空智联网测试外场。
争议并存:针对通信业的几个“灵魂拷问”
在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动态下,面对低空经济,通信业者仍需厘清一些关键问题,找到未来的发力重点:
1.需要建设低空专网吗?采用什么频段?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刘光毅在“2024数字低空大会”上表示,调整现有地面蜂窝网络来支持低空网络覆盖可以节约部分基站建设成本,但必然会影响到地面覆盖,包括用户体验等。所以建设一张专用网络来满足低空业务的需求是更加简单高效的方式。未来移动论坛副秘书长吴建军也撰文指出,基于现有运营商公网的改造方案能够在初期部署时复用现有的通信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但现有地面公网的设计初衷是为地面用户服务,在低空飞行场景中的适用性存在显著局限。
相比之下,专频专网在部署时可以专门考虑航线和起降场的通感需求,优化站点选址和天线方向,实现高效组网;有了专门面向低空的专网设计和规划,就可以解决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通信盲区,并避免中断和干扰;面向低空经济的专网同时充分考虑无人飞行器的上行带宽要求,系统可以针对性分配更多的网络资源,保证飞行业务的通信需求;同时,选取合适的专网频段,可以拥有更加丰富的带宽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感知精度和通信可靠性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24全球6G发展大会”上也提出,“低空通感可考虑专用频点和专用天线,甚至天线的仰角可以随着低空的飞行物而自适应调整。”不过,对于低空专网采用什么频段,行业仍处于探讨阶段。其中,中国移动主张利用4.9GHz这样的Sub-6GHz频段,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在积极利用毫米波频段展开5G-A通感一体技术探索。
2.是否会出现重复建设?
在针对网络建设方式与频段选择并未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各行业主体已经快步抢跑。与上个问题一样,“重复建设”的核心仍然在于成本。
C114观察到,由于监管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与顶层架构设计,各个地方政府与低空经济参与主体正在按照各自的发展步调推进网络基础设施部署,在相关场景的商业模式明朗之前,这种做法存在进一步带来技术发展复杂性的风险。
因此,坊间有传闻称,几家运营商或考虑成立一家针对低空经济的合资企业,基于成本与收益平衡考虑,整体谋划网络投资与部署,从而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3.空联网 VS 车联网,明确价值链定位
有观点将数字低空归纳为“空联网”概念,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车联网这样的“前车之鉴”。
毫无疑问,如果实现不了商业闭环,那么低空经济注定难以起飞。参考车联网的发展轨迹,迄今为止,通信业依然在其中扮演着“只赚吆喝不赚钱”的角色。转换到低空经济场景,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说,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能力还是连接。但是将低空经济视作高端版本的物联网若还仅是提供连接服务的话,这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很可能成为赔本生意。
因此,明确通信业在低空经济价值链中的定位,这是一个必须想清楚的核心问题。
显然,电信运营商的野心绝不仅止于卖连接。我们注意到,在建设低空网络这样的基础设施层之外,运营商业在瞄准低空平台服务机会。例如,中国联通已发布了智慧低空应用平台和低空安全监管平台两大低空产品,其中智慧低空应用平台是面向低空运营服务领域,为行业客户提供包括指挥调度、飞行控制、视频直播、AI分析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低空安全监管平台采用5G-A毫米波通感一体技术,面向低空飞行保障领域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精准定位,为低空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025年新年伊始,在期盼低空经济摘取更多发展实际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上一个行业流量热词“元宇宙”正在逐渐淡出新闻圈的视野,从炒作堆积的巨大泡沫到转眼间掉下科技神坛——当然,我们希望这样的技术发展曲线不会在低空经济上重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