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撤离潮再添一员:Manus为何撤出中国市场?
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华战略调整频繁,AI领域再添新案例。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开发商Manus近期清空中国社交媒体账号、关闭官网访问并裁撤中国团队,将运营重心转向新加坡。这一动作背后,折射出当前科技产业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与企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地缘政治因素驱动的被动调整
美国今年1月实施的新规构成直接导火索。该规定要求对流向境外AI领域的美资进行安全审查,导致Manus主要投资方Benchmark的7500万美元融资陷入审查流程。据美国财政部披露,2023年共有37起类似案例因涉及"敏感技术转移"被叫停。
芯片封锁形成技术瓶颈。英伟达特供版H20/L20芯片断供后,Manus研发进度受阻。行业数据显示,中国AI企业获取先进算力的成本同比上升42%,而新加坡通过全球采购网络仍能维持稳定供应。这种技术获取的不对等,迫使企业做出区位选择。
二、商业运营层面的主动选择
市场表现呈现高开低走。3月内测期间,Manus月活突破2000万,但5月全面开放后骤降至1000万。其19-199美元的订阅定价较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倍,用户留存率仅2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商业模式与中国市场存在错位。高盛分析师指出,中国AI应用市场ToB占比达67%,而Manus坚持的ToC模式遭遇水土不服。相比之下,新加坡作为国际资本枢纽,其开放的监管环境更适配全球化的产品策略。
三、行业竞争加剧核心挑战
技术门槛争议持续发酵。第三方评测显示,Manus在多轮对话、复杂任务处理等关键指标上,与国内头部厂商差距在15%以内。这种可替代性导致其难以建立持续优势。
本土化替代方案加速崛起。目前至少有7家中国厂商推出同类产品,其中3家已实现政务、金融等垂直场景落地。这种快速跟进的产业生态,压缩了海外企业的差异化空间。
四、跨国企业的战略启示
Manus案例揭示了当前科技企业的两难处境:一方面需要规避政策风险,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技术竞争力。贝恩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21%的跨国科技企业调整了亚太总部选址,其中65%将新加坡作为首选。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调整并非单向流动。部分企业采用"双总部"模式,如TikTok在新加坡设立数据中心的同时,保留中国研发团队。这种弹性架构可能成为新的趋势。
结语:
Manus的撤离既反映地缘政治对科技产业链的重塑,也暴露出产品本土化不足的短板。在AI竞赛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企业需要在合规框架与技术创新间寻找动态平衡。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如何在全球技术分工中保持吸引力,将成为新的命题。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