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放弃氢燃料项目:加氢难、成本高成致命伤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浪潮,各大车企纷纷在纯电动、混动和氢燃料等技术路线间做出战略抉择。近日,Stellantis集团宣布终止氢燃料电池技术开发项目,引发行业对氢能商业化前景的重新审视。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基础设施不足、高昂成本与政策激励缺失等系统性挑战,成为阻碍氢燃料技术普及的三大致命伤。
**加氢设施匮乏制约商业化进程**
Stellantis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加氢设施的严重不足是终止项目的主因。与充电桩的快速铺开相比,全球加氢站建设进度显著滞后。截至2023年,欧洲加氢站数量不足200座,且分布极不均衡。这种"有车无站"的困境直接导致用户补能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基础设施不足抑制消费需求,需求疲软又削弱投资意愿。
该集团原计划推出的Pro One氢动力商用车系列,本欲瞄准城市物流等高强度运营场景。但实际测算显示,车队运营商需额外规划加氢路线,运营效率较纯电车型下降约15%。这种实用性缺陷使得氢燃料车型在商用领域的核心优势——快速补能和长续航——被基础设施短板大幅抵消。
**全生命周期成本难具竞争力**
技术经济性分析显示,氢燃料轻型商用车总拥有成本(TCO)较同级纯电车型高出40%以上。燃料电池堆中铂催化剂成本居高不下,氢气储运环节的能耗损失达30%,这些结构性因素推高了终端用氢价格。当前欧洲绿氢价格约为12-15欧元/公斤,折算行驶成本是柴油车的1.8倍。
Stellantis首席运营官因帕拉托特别强调"经济可持续性"问题。在集团2023年财报中,电动车业务已实现5.8%的利润率,而氢能项目仍需持续投入且回报周期模糊。面对2026年即将实施的欧7排放标准,将有限资源聚焦更具市场确定性的纯电和混动技术,成为更理性的商业选择。
**政策激励体系存在结构性缺失**
相较于电动汽车享受的购置补贴、税费减免等直接激励,氢能扶持政策更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欧盟虽将绿氢纳入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I),但对终端消费者的激励措施仍显不足。德国等国家虽对氢燃料商用车提供最高4万欧元的补贴,但审批流程复杂且预算有限,难以形成持续刺激。
行业专家指出,氢能发展需要电网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远超单个车企的能力范围。Stellantis的退出决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私营部门对政府氢能战略推进速度的失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韩国仍在加大氢燃料汽车推广力度,政策力度与市场反应的区域差异日益明显。
**技术路线竞争进入新阶段**
Stellantis的转向并非孤例。此前大众、福特等车企也已收缩氢燃料乘用车研发。当前产业共识逐渐清晰:氢燃料更适合重卡、航运等长距离重型运输场景,而轻型车领域已形成"纯电为主、混动过渡"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项目终止不影响Stellantis在氢内燃机领域的探索。该集团与丰田合作的氢发动机项目仍在推进,反映出车企对氢能应用场景的精准细分。正如因帕拉托所言,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需要"明确且负责任",这种基于商业现实的战略调整,或许正是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碳中和的重要标志。
(全文约980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