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突破:运动灵巧性领先,但"第一方阵"含金量几何?

中国机器人突破:运动灵巧性领先,但"第一方阵"含金量几何?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已处于全球第一方阵。这一表态引发了业界对中国机器人技术真实水平的关注与讨论。

从技术指标来看,中国机器人确实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运动控制方面,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国产机器人已能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在稳定性、灵活性和连贯性上持续提升。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这些技术进步使得中国机器人在工业应用场景中的表现日益出色。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势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从2015年的7.0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5年的3.3万套跃升至2024年的55.6万套,展现出强大的制造能力。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进一步佐证了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在机器人竞赛中已领先于美国,这一优势主要建立在稀土资源优势、政策激励和教育体系支撑三大支柱之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23年中国有超过11000所培养机器人制造人才的高校,在校学生超过500万人,远超美国的92.3万人。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审视"全球第一方阵"这一表述的实质内涵。首先,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中国仍存在对外依赖。高端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仍需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其次,在原创性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与顶尖水平仍存在差距。大多数创新仍集中在应用层面,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相对薄弱。再者,在高端应用场景中,中国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仍有提升空间。在精密制造、医疗手术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国产机器人的表现与国际领先产品相比还有差距。

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虽然产量和市场占有率领先,但利润率普遍偏低,品牌溢价能力不足。这反映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在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竞争力仍有待加强。

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要实现从"第一方阵"到真正领先的跨越,需要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其次,要完善产业生态,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再次,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和全球影响力。最后,要注重应用场景创新,在智能制造、医疗服务、家庭服务等领域打造示范应用,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机器人产业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第一方阵"的表述有其事实依据。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这个"第一方阵"可能更多体现在规模和市场层面,在技术创新和高端应用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只有持续加强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在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25-08-04
中国机器人突破:运动灵巧性领先,但"第一方阵"含金量几何?
中国机器人突破:运动灵巧性领先,但"第一方阵"含金量几何?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