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于近日发布了《2023年V1全球人工智能支出指南》(IDC Worldwid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pending Guide)。最新预测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AI)市场支出规模将在2023年增至147.5亿美元,约占全球总规模十分之一。受疫情、地缘政治及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IDC小幅下调了2022年中国AI市场规模,相比2021年增长约为17.9%。长远来看,AI技术的创新迭代驱动了应用场景的进一步落地,以AIGC、数字人、多模态、AI大模型、智能决策为代表的热点为市场带来了更多想象力和可能性。同时,企业对自身“数字化”、“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推动催生出对AI技术的多元化需求,为中国AI市场规模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IDC预计,2026年中国AI市场将实现264.4亿美元市场规模,2021-2026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20%。
技术维度
从技术维度来看,AI硬件支出在五年预测期内占比仍将超中国市场总规模的一半,本次预测调低主要是受到了硬件市场的影响。就2022年而言,考虑到疫情、经济形势、供应链等原因,政府、互联网、制造等行业用户和SMB市场的企业用户,对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的采购均有所放缓。长期而言,随着AI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硬件在中国市场总规模的比重将逐步降低。
AI软件市场在五年预测期内有较大发展潜力,规模和增速在本次预测中均有所上调。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模型精度显著提高, AI软件在处理海量、高维、复杂的数据方面表现出更高效率。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AI大模型能够更好地识别语义,从而实现更准确、更自然的对话。在计算机视觉方面,AI大模型能够更好地识别图像和视频,从而实现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IDC预测,AI软件支出规模将在2026年增长至76.9亿美元,约占市场总规模的29%,较2021年提升十个百分点。
AI服务市场将会以略低于软件市场的增速进一步扩大规模。其中占主导地位的IT服务领域将在2026年达到32.7亿美元市场规模,较2021年扩大近四倍,五年CAGR接近30%。近年来,AI服务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使用AI技术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AI服务来处理海量的数据、提高生产力、优化供应链、改善客户体验等。因此,AI服务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也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行业应用
IDC预计,在五年预测期内,AI领域的主要支出仍将来自于专业服务领域的行业用户,紧随其后的是政府和金融行业,三者合计约占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增长最快的行业分别为银行和地方政府,五年CAGR均超23%。具体来看,AI在专业服务领域,可以广泛应用于搜索和推荐、广告营销等,目前ChatGPT已经嵌入必应搜索,带来了更多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性,提升用户的搜索体验和搜索效率,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新思路。在政府行业,主要应用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通过人脸识别和大数据相关技术,识别出潜在的安全风险,此外还可以在办理业务时进行人员核对,提高办事效率。在金融行业主要的应用包括风险管理、欺诈检测、投资分析等,随着数字人的不断进步,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也将重塑。
应用场景
为了更好的展现市场动态,本次IDC《全球人工智能支出指南》在现有30个应用场景的基础上,新增以下6个应用场景:
· 自动识别和访问控制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and Access Control
· 自动检查Automated Inspection
· 任务处理自动化Automated Task Processing
· 运营优化Optimised Operations
· 公共交通调度Public Transportation Scheduling
· 路线规划Route Planning
在全部36个应用场景中,IDC预计,增强的智能客服(Augmented Customer Service Agents),销售流程推荐和增强(Sales Process Recommendation and Augmentation)以及智能业务创新和自动化(Smart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Automation)将会是五年预测期内的焦点场景,并广泛存在于各行业中,超三分之一的市场投资将流向其中。增强的智能客服可以通过AI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包括智能对话、智能营销等,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用户粘性。销售流程推荐和增强可以帮助销售团队更加规范的进行销售方案的输出,在合规的前提下提高销售业绩效率。智能业务创新和自动化可以通过AI技术提高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包括流程自动化、智能文档管理、数据挖掘和分析等,通过自动化技术赋能企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这些场景也将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