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何融资7亿美元,我却仍为ofo捏了一把汗?
近日,ofo获得最新一轮7亿美元融资。按照计划,融资后的ofo将加速扩张之路,并计划到年底实现投放单车数量的翻倍,即达到2000万辆的规模。
ofo创始人戴威此前在接受《福布斯中国》采访时也认为,ofo的未来五年将会很简单——抢占市场:“前五年我们就是复制、推广,我们希望五年后拥有20亿用户(现在有1.1亿用户)”。
虽然,ofo希望用资金快速开拓市场,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这场快速的资本大战中,ofo也同样背负着损毁率居高不下、车辆运营管理失控等一系列的质疑。因此,ofo能否赢得最后的胜利,也同样值得商榷。
单车数量爆发之后,那些被放大的管理危机
在ofo宣布最新的一轮融资新闻稿中透露,目前ofo 连接超 650 万辆共享单车, 到2017 年底,ofo 小黄车计划投放 2000 万辆车。这相当于,ofo要在5个月时间内投放1350万辆,相当于过去两年(2015.6-2017.6)总投放数量的两倍。
那么,如何管理比现在多出两倍的车,如何管理比现在多出四倍的国家和地区、管理更多的人员,这将是ofo接下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1.低成本扩张造成损坏率居高不下
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表示,虽然ofo车辆损坏率比较高,但是低成本快速覆盖才是最好的。即使只有三分之一的ofo正常使用,ofo也可以赚钱。对此,戴威也坦言,过高的损毁率对ofo的成本会有影响。
但我们要知道共享单车通过速度可以形成规模壁垒,但由于本身租赁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共享单车边际扩张成本不低,规模本身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最有效的壁垒。ofo虽然利用低成本快速扩张投放,但ofo小黄车因为关键部位如车胎、车链条、车座等并不是一体化设计,可以拆卸,所以这些部位发生损坏情况十分常见。
今年2月,腾讯企鹅智酷曾做过一次数据报告显示,ofo初版单车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的比例甚至高达39.3%。“昨天骑了不到1000米,换了6辆车,app的活跃度能不高嘛”,一位朋友在记者群里吐槽,“不是车胎没气、就是坐垫不见,要不就是链子掉了、脚踏板不见了……“
由此可见,由于早期过于关注市场规模,ofo在单车质量上进行了牺牲,而这让ofo的损坏率远高于摩拜,虽然戴威口中ofo的损坏率不足5%,但却给用户造成了“ofo十有八九都是坏的”。如果是这样的逻辑,作为用户不禁要问一句:能说这一门好生意吗?而长期形成的问题就是,随着竞争对手投放的单车越来越多,ofo被用户骑行的频次将大大降低。
2.安全问题频发会给ofo带来舆论危机
此外,另一个备受质疑的地方就是ofo的机械锁。“小黄车全靠前后的悬挂二维码解锁,一旦被剪掉被涂抹,就宣告已被人占为己有。经常兴冲冲的跑过去后看到二维码已被损毁,白白浪费了时间。”朋友也经常向笔者抱怨。
此前,ofo的机械锁由于结构简单,这给人们轻易“破解”机械锁降低了门槛。同时,机械锁漏洞也成为小黄车损毁率居高不下、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近一段时间,媒体频频爆出因为ofo机械锁原因而引发的未满12岁未成年人骑行问题,让ofo陷入到极大的争议中。
频繁发生的事故很多都是与ofo有关,而这主要在于早前不太注重单车质量以及机械锁本身的漏洞,随着ofo投放到市场的单车数量的继续增加,这些问题恐怕还会更加恶化。
3.智能锁碎片化仍然是ofo长期的危机
目前ofo主要面临两大碎片化难题:其一是投放到市场的单车品类太多,不同品类的单车骑行体验以及质量相差巨大。其二则是产品所配置的智能锁过于多样化,既有初期投放到市场上的机械锁,也有马化腾眼中只能单向通信的半智能锁,还有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能锁。
ofo想要解决这些碎片化的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选择回收已经投放到市场上的单车,然后对单车和非智能锁进行全面的升级,这些产品的回收和更换成本无疑巨大。但如果不选择回收,其实ofo面临的问题将会是没办法收集线下这些没有双向通信的单车数据,当然还有运营的问题。
由智能化运营带来的成本减少,将会成为未来共享单车竞争的核心。当然随着ofo碎片化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将可以得到解决,但这之前OFO的投入不会小。虽然目前ofo已经开始重视“锁”的问题,也逐渐启用了所谓的“物联网”智能锁,但从现实来看,智能锁取代传统机械锁,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味只知道线下扩张,ofo的流量思维真的想岔了
“快,快,快”。在共享单车大战的前半场,通过不停的融资,在ofo和摩拜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都已完成7轮融资。用投资人的钱继续扩大造车,铺城市,比拼车的规模和数量,快成为了共享单车比赛的衡量标准之一。而对于刚刚获得7亿美元融资的ofo来说,他们还希望更快一些。
其实ofo当下的思路很简单,就是用投资人的钱买流量抢市场,这和当年的饿了么、滴滴快的可以说如出一辙。ofo同样希望用一轮轮的资金快速铺市场,也就是用投资人的钱来抢铺市场。但问题在于,共享单车不仅是线上的流量入口之争,还有涉及线下单车投放、运营效率、成本控制,这并不是短期烧流量就可以成功的。如今ofo想通过不断加快增加投放堆出一个领头羊,已经引来了市场上一片质疑声。
1.早期市场看快,但后期还是看深耕
不可否认在竞争初期,快成为一个衡量标准,但过于追求铺开摊子却带来了管理混乱问题。
ofo凭借成本低,快速打开市场。市场预估ofo的单车成本为300元,同样的资金下ofo可以投放更多的车辆,低成本对于市场爆发期的快速投放显然非常重要,这也是ofo目前增长如此迅猛的主要原因。ofo也曾坦言,摩拜这个技术造车派“太重”。
但对于ofo来说,随着粗犷投放而来的不仅是投放和用户量的增多,还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高达四成的损毁率,而从带来越来越多的使用体验问题,折旧和损毁带来的成本压力,非智能车锁带来的安全问题,例如车锁漏洞带来的未成年人汽车出现的安全事故等。
作为一个平台,如果不能管理好安全问题,这个管理无疑是失控的。而在接下来半年,他们将要面对的是花超过之前总和的钱,生产和管理超过之前2倍的车辆,覆盖相当于之前4倍的城市,他能把管理做好吗?是个大大的问号。
2.赢得了线上流量,却赢不了用户的心
在过往的互联网竞争中,用投资人的钱先做赔钱的买卖,从而获取用户流量早已被多次大战中证实行之有效。然而,自行车,这场线下用车造车大战中,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纵观共享单车过去一段时间的红包大战就能看出一些端倪,用户对价格其实并不像网约车那样敏感,单纯的补贴其实已经没办法奏效了。
竞争的焦点,也早已不是如何获取线上流量,除了APP入口不再成为唯一标准外,共享单车的竞争有着更为复杂的参考系数——有效率的投放,物联网的延伸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的流量大战或许难以奏效。
其实对用户来说,单车是否触手可及,是否有车可骑这确实是当下的刚需,但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意味着在市场投放更多的单车,毕竟一座城市面积如此之大,你总会有没有覆盖到的区域。所以真正依靠的其实还是智能调度和精细化运营。ofo从一开始的思路就岔了。
3.走错了一步方向,终究是失去了未来
不久前马化腾和朱啸虎的那场争论的核心焦点就是“ofo的智能锁不能双向通信”。不能双向通信的智能锁意味着ofo不具有定位功能,不仅没办法提供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也就没办法通过线上的骑行数据对线下单车进行运营和管理。而这些都给ofo带来了居高不下的运营和维修成本。
随着共享单车企业规模的扩大,除了速度,用户体验、大数据、物联网等正在逐渐成为共享单车比拼的趋势。但物联网等需要的不仅仅是连接线下闲置单车,还需要和供应链上各种智能终端厂商的联动,无疑一心想做“连接”的ofo由于缺乏对供应链的把控、对专利的积累,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挑战。
例如,基于GPS定位服务,共享单车可以实时看到每个人的出行路线等数据,从而用到更好地规划出行等可供想象的服务场景。定位芯片产生的价值有利于改造交通,而通信芯片则将共享单车变成一个移动通信基站。
精准的出行大数据无疑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所以,ofo最近也将大数据、物联网提到战略层面。但对于“速度派”而“非技术派”的ofo来说,竞争的下半场,难度有点大。例如最近虽然ofo小黄车宣布与中国电信、华为共同研发新一代基于物联网NB-IoT技术的智能共享单车解决方案正式开始启用,华为等提供芯片与商用物联网服务,具体的智能锁研发仍是ofo,这对于此前只做“连接单车平台“的ofo来说可能会力不从心。
凯文·凯利的有一句经典的话“一切生意都是数据生意”。愉悦资本创始人刘二海曾公开透露:“腾讯没有选择ofo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ofo并无技术驱动的基因。”从现在看,虽然刚刚融资了7亿美元,但ofo要弥补的短板还有很多很多,市场还会给ofo留下时间吗,对此笔者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科技说说,说说科技。曾荣获2015年度新锐自媒体、2016年度最佳自媒体、2016年度媒体训练营媒体之星。目前专栏平台阅读量已超过一亿。文章转载及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lilyliu1701。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