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白条推出至今已满一年了,这个产品要做的是消费金融生意,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程序繁琐的消费信贷,是与消费者需求紧密对接的一个创新,只要做好风控,就能开启一个鲜有对手的蓝海市场。目前看,京东白条推出一年来的成效还是显著的,因为京东金融明显要将其使用范围扩展出去,日前京东白条进军了校园,推出校园白条。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在一个资金需求无处不在的社会,把大笔金钱放出去容易无比,安全地收回来就大有学问了。京东白条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在产品设计之初的优先考虑应该就是风险控制。与白条最初从京东商城优质用户中甄选出首批用户以控制风险不同,此次校园白条对用户的硬性限制少了许多,这意味着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却不一定代表风险更大。
校园白条的用户不限于京东用户,大学生在关注微信公号填写表格申请后,再到设在校园内的服务站凭借学生证等证件验明身份,即可开通白条服务。最高额度8000元,可用来在京东商城购买全品类的商品及服务,免息期30天,可分期24个月,所购商品还可免运费。
中国目前有在校大学生接近2500万,相当于整个台湾的人口,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大学生群体在信用上的特点是白纸一张,人格已独立,正在为步入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做积极准备。虽然在经济上并不独立,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是领先的,这得益于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居民可购买力的增强,支撑大学生扩大消费的家庭经济基础具备充分实力。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渠道,在当前社会应该是走在前沿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就是未来几年中国社会的行为方式样本,因为他们是未来新经济形态的代表群体,校园白条瞄准这一群体合乎逻辑。校园白条设计上用微信申请和用移动端还款,在大学生用户中的推广毫无压力,也意味着不仅是京东金融,就连京东商城也能从中获得大批高质量的用户,他们消费能力强,信用度好,会使用移动端进行消费和信贷,是比传统用户价值更高的一批用户。
从校园白条只能购物无法支取现金这一点来看,京东金融在市场开拓上比较有耐心,先从消费金融入手再逐步扩展出去,而不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盲目扩张。大学生的资金需求中有很大比例是要用来消费的,而非用来支付学费。这与以往的认知有所不同,但却是现实。本质上说,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支付学费的责任仍属于父母,大学生本身对学费的资金需求并没那么强,他们最强的需求仍是消费需求。
京东金融推出校园白条的这个切入点非常不错,首先这是别人不能做的,京东有强大的消费平台,可以有效与消费金融业务对接,即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又能对资金走向做到控制以降低风险。其次,消费是强需求,高频次行为,而现金需求的发生频次则较少,从校园消费金融切入进去,有助于获取广大用户,并沉淀用户习惯。第三,消费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渗透率不高,是一种很适合互联网公司去做的金融业务,前景广阔。
京东有较为专业的风控团队,良好的电商生态,可利用海量的数据对个人信用做出准确评估,并不断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向外扩张。此次校园白条的推出只是牛刀小试,一个2500万人的生机勃勃的高质量消费和金融市场令人动心,但也是前人没做过的事情,仍需要经过实践去检验。在一段时间的运营之后,京东金融对这个市场的理解程度不断上升,其校园金融业务的开展范围相信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有朝一日,京东金融完全可以把消费金融延展,大学生不限于在京东平台上使用白条,在校园内的其他消费场所如网吧、旅店和饭店等,也可以使用校园白条。这项业务从一开始就在校园内设立服务站,除了加强信用审核控制风险的作用之外,还承担着未来进行业务扩展的任务。
从校园消费金融中获得的运营能力和数据,自然也能用到资金信贷上去,白条除了可以买东西外,用来借贷资金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当然,这一切都是要在京东白条初步运营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实现。
京东白条运行一年来,对促进用户消费的作用非常明显,京东金融把白条业务进一步扩展到校园和农村,也证明这个产品经过实践检验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值得更大范围推广。未来在校园内使用白条进行消费将会蔚然成风,为更大范围内的信用消费大潮起到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