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这个香饽饽,究竟是算法的产物,还是时代的镜像?
近日,南风窗发布的《这些超级网红,全由一个湖南理工男操盘》一文,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热烈关注与讨论。人们从中看到,一个现象级网红的诞生,往往有东家在背后提携和支持,比如“无忧传媒”等头部的MCN机构。刘畊宏、张大大等红人,都是公司旗下签约的主播。
一方面,这说明了越是高段位的网红,越需要配置专业、全流程的运营团队。另一方面,这也促使人们站在职业化的角度上重新认识网红,而非将其攀扯为算法抑或流量的宠儿。
以近年来一批走红的“素人”网红为例,在许多持“大棋论”者看来,他们的成功,莫不是抄了直播平台和算法的捷径,继而被“爆改”成功,飞升为头部达人。
这种猎奇、玄幻的爽文叙事,似乎默认了网红是可以批量加工和复制的。然而,明眼人都能甄别出当中不严谨的逻辑硬伤。从商业纬度上看,平台和算法推荐作为中性的媒介,给予的更像是一种网友筛选后的助攻机制,纵使再强大,也绝无从0到1造神的能力。
眼下,网红经济正式迈入存量博弈的阶段,对其商业逻辑的考察和分析,理应挣脱片面的“平台中心主义”或“平台决定论”立场,回归到一个更具系统性、结构性的视角。而要做到这点,还得将眼光投掷到更广大的社会场域中去。
在内容行业中,“人”是底层的构成元素,任何创作者的出圈,与其说是意外或策划好的“事件”,毋宁说是外部情绪和气氛的实时反馈。这同样适用于那些红得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样本,如专治“平凡羞耻症”的于文亮、“闻神”闻会军、“菏泽树哥”郭有才等等。
在这个迷惘和焦虑感统治的年代,“达人”的词义被扩展,人们迷恋的,不再是技能buff叠满的强者,而是一些看似荒诞、抽象、无意义的行为。越是表面“群魔乱舞”,越能代替大众完成想象性的叛逃和宣泄,成为暂时的降压药。
网红“出世”早期,这种和大环境之间微妙的互动,赋予了他们隐性的人缘优势。而其影响力若要在全网持续扩散、产生话题,则离不开其他主体的参与。
在政府侧,2021年,“直播电商”首次被纳入国家级服务业试点。今年,“网络主播”正式成为国家认证的新职业。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标志着官方对数字经济新业态的保护,也为直播行业的变革和规范铺好了基石。
显然,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已成为网红IP化经营中关键的一部分。在文旅项目的突围上,多地政府都意识到了以本土网红为载体,输出品牌形象和提升竞争力的可能。这种“人”与“地”的双赢模式,一举改写了传统文旅发展封闭性强、缺少活水的局面。
当所有行业内外的观望者争先摩拳擦掌,别忘了,要想在市场的厮杀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入局够“快”,也得在内容上不断发力,找到“稳准狠”的切入点。
此时,各家MCN机构便会适时介入。它们的定位接近于服务者和导师:面向经验不足的创作者,提供涵盖了内容编导、后期创意到商务公关等各个环节的团队,以便将偶然乍现的灵光,转化为长期、深度的记忆点。
对于日渐拥挤的创作者赛道,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包括政府和专业机构在内,外力的注入将倒逼网红们思考,如何在啃完红利后升级装备和弹药库,跃上更高的台阶。
但,有个前提是不变的,无论政策和平台、技术等杠杆的加持何其强大,都不可吞噬掉“人”的基础地位。在这条庞大的产业链上,从长远来看,每个角色都有各自清晰的分工和目标。
比起用阴谋论解读网红爆火的“神话”,和让算法技术承受不该有的污名,更理性的做法,是将“普通人逆袭”视为由一个多重交叠的权力网络所构成。当中牵扯到的变量之复杂、多面,绝不仅是“造神”那么简单。
毕竟,这是一个能起到正向引领作用、倡导公共价值的行业,而唯有当创作者个人在天时地利之下尝到的甜头,整合进更全局的统筹,以成熟的脚本和制作为土壤,才能让“网红”走向“长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