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测试风波再起:辅助驾驶评分规则悄然修改引质疑
近期,懂车帝与央视联合开展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测试结果公布后,在汽车行业引发持续震荡。这场号称"史上最严"的实测涉及36款主流车型,却在数据解读和合作细节上暴露出诸多争议点,使得原本旨在推动行业发展的测评活动陷入舆论漩涡。
测试方法论层面存在三大焦点争议。首先,夜间施工场景47%的通过率与儿童鬼探头58%的通过率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危险场景下系统表现的巨大差异。其次,测试采用固定场景的标准化考核,这与实际道路中突发性、随机性的危险工况存在本质区别。更关键的是,特斯拉车型在高速/城市双场景测试中均拔得头筹的结果,与部分消费者日常使用体验存在认知偏差。
合作方关系演变成为新的争议爆点。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删除"联合"二字的编辑记录被网友发现后,这种"技术性切割"引发诸多揣测。业内观察人士指出,这可能反映出媒体对测评结果引发的连锁反应采取的风险规避策略,但也从侧面印证了测试结论的敏感性。
深入分析测试数据可以发现三个关键启示:其一,L2级系统在复杂场景中的局限性暴露无遗,特别是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仍是行业通病;其二,不同品牌在不同工况下表现差异显著,说明技术路线选择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其三,极端场景的通过率普遍低于60%,这为过度宣传自动驾驶能力的厂商敲响警钟。
行业专家对此提出中肯建议:消费者应当建立"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认知底线;厂商需要停止过度营销,明确技术边界;测评机构则需完善评价体系,特别是要增加连续场景测试和系统失效预警等关键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IIHS正在酝酿的新版测评标准已加入驾驶员注意力监测项目,这或许能为国内测评体系改进提供参考。
此次风波本质上反映了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期的必然阵痛。随着国家层面《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实施,以及工信部对自动驾驶宣传乱象的整治,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测评争议的价值在于推动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最终促使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行车安全。消费者期待的是抛开营销噱头、回归安全本质的理性对话,而这需要厂商、测评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