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高管批中国车市价格战:杀价抢市反伤品牌

大众高管批中国车市价格战:杀价抢市反伤品牌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深陷“价格战”漩涡,电动车领域尤为激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近期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直言,当前中国市场的竞争“并不理性”,约130个电动车品牌争夺份额导致价格战白热化,多数企业尚未盈利,长期来看可能损害品牌价值。这一观点引发行业对价格战可持续性的思考。

价格战背后的市场逻辑

中国电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参与者,既有传统车企转型,也有造车新势力涌入,更有科技公司跨界布局。贝瑞德指出,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但多数品牌仍处于亏损状态。以2023年为例,除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外,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仍面临盈利难题。价格战虽短期内刺激销量,却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削弱其研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非理性竞争的隐忧

贝瑞德强调,单纯依赖降价不仅难以持续,还可能损害品牌长期价值。一方面,消费者可能将低价与低质挂钩,影响品牌溢价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若因资金短缺无法投入新技术,将逐渐丧失竞争力。此外,过度竞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例如重复建设产能或过度营销。中国政府的监管措施(如供应商付款新规)试图规范市场,但贝瑞德认为,短期内市场整合与价格回升难以实现。

国际视角下的差异化策略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更为复杂。欧洲车企普遍采取“高溢价+稳健扩张”策略,而中国市场的“内卷”迫使外资品牌调整战略。大众在中国推出ID.系列时曾面临定价压力,后通过本土化研发降低成本。贝瑞德的表态反映了国际车企对中国市场非理性竞争的担忧,也暗示大众可能转向更注重盈利而非份额的策略。

行业未来:整合与价值回归

专家分析,中国电动车市场终将经历洗牌,最终存活下来的企业需平衡价格与价值。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成功表明,规模效应与技术领先才是盈利关键。贝瑞德的言论警示行业:价格战仅是短期手段,长期竞争力仍需依靠创新与品牌建设。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自然淘汰,未来几年或有半数品牌退出,行业将逐步回归理性竞争。

结语

大众高管的批评揭示了价格战的双刃剑效应。尽管降价能短期内提振销量,但无节制的“内卷”可能透支行业未来。对中国车企而言,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盈利能力、提升品牌价值,将是下一阶段的核心课题。市场终将选择那些既能满足需求又能健康发展的企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16
大众高管批中国车市价格战:杀价抢市反伤品牌
大众高管批中国车市价格战:杀价抢市反伤品牌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深陷“价格战”漩涡,电动车领域尤为激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