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跨界读博:上理造'演员'被上戏录取引争议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李清都教授团队研发的"学霸01"机器人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录取为2025级博士新生,这一消息在学术界和科技界引发广泛讨论。这标志着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教育本质、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新思考。

技术背景方面,"学霸01"是基于曾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获得季军的"行者二号"优化升级而来。该机器人采用肌腱仿生技术,在轻量化和续航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其研发团队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方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并由上戏杨青青教授团队负责形象设计,体现了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培养方案来看,上戏为这位特殊新生制定了系统的学习计划。基础模块着重于感知认知、语言交互和动作控制等核心技术;艺术模块包含角色扮演、风格模拟和情感表达等表演艺术训练;系统模块侧重跨模态数据融合和创意生成机制;任务模块则通过阶段性展演和答辩来检验学习成果。这种培养方案既保留了传统博士教育的框架,又针对人工智能特性进行了专门设计。

这一创新举措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首先,它开创了具身智能在艺术领域深度应用的先例,为AI与表演艺术的融合探索新路径。其次,这种跨界培养模式可能催生新的研究方向,如"人工智能表演学"等交叉学科。最重要的是,该项目有望为演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未来或可应用于数字演员培养、虚拟演出等领域。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教育界人士质疑:机器人获得博士学位是否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其"学习"过程是否具备人类博士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艺术领域专家则担忧,缺乏真实情感体验的机器人能否真正理解并演绎人类情感?此外,关于AI伦理的讨论也日益激烈,包括机器人"毕业"后的社会身份认定、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从国际视野看,虽然多国已有AI参与学术研究的案例,但授予机器人正式博士学籍尚属首例。这既体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也反映出当前技术发展速度已超越现有教育评价体系的适应能力。

业内专家建议,此类创新项目需要建立配套的评估标准和监管机制。上海戏剧学院表示,将定期公布"学霸01"的学习进展,并邀请跨学科专家组成督导委员会,确保项目科学规范推进。

这场教育实验的未来走向尚难预料,但它无疑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在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边界在哪里?人才培养如何与技术发展同步演进?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重塑未来的教育图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25-07-29
机器人跨界读博:上理造'演员'被上戏录取引争议
机器人跨界读博:上理造"演员"被上戏录取引争议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李清都教授团队研发的"学霸01"机器人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录取...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