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3月5日(北京)数日以来的传言终于尘埃落定,因“烧钱大战”引人注目的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在2015年西方“情人节”这天正式宣布“联姻”。按照滴滴打车CEO程维的说法,这场“相杀相爱”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最快创造了一家中国前10的互联网公司”。
按照双方的声明,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程维和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将同时担任联合CEO,滴滴打车总裁柳青将出任新公司总裁,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谈及合并原因,吕传伟在其内部邮件中表示,合并原因主要有3个:恶性的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合并是双方的所有投资人共同的强烈期望;除了财务因素外,合并后可以避免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新公司可以马上加速开展很多新的业务。而对于业内猜测合并是迫于资本压力的不得已为之,柳青和程维则强调,合并是由管理团队主导,并非投资方主导,合并后,管理层团队依然牢牢掌握着公司绝对控制权。在此前滴滴与快的均先后获得四轮融资,融资规模均在50亿元左右。
快的营销副总裁李敏向《经济日报》记者透露,快的、滴滴、阿里巴巴和腾讯早在2013年就曾讨论过合并事宜,但并未达成一致,而本次合并商谈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关于公司具体业务整合方式和新公司的名称,将在春节后公布。
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分析师张旭说,滴滴和快的合并后,将为移动出行带来更多创新方式。他表示,滴滴和快的两家今后在专车市场上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如车的数量和对汽车租赁公司的谈判能力等。城市交通远不止出租车、专车等细分市场,当未来更多的城市交通细分市场得到拓展后,合并后的滴滴和快的将携更强的资源入场,制造更大的鲶鱼效应。
易观国际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打车软件累计账户数量达1.72亿元,而快的和滴滴的市场份额之和为99.8%。滴滴快的合并是否会遭遇反垄断审查,是业界关心的另一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时,“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知名互联网行业律师,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赵占领表示,由于打车软件行业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两家企业很可能达不到这一标准,未必会遭遇审查。
- 科技圈一周大事件:苹果发布iPhone 16e,华为造车再起航,科技热点一网打尽!
- 小米汽车App上架小米SU7 Ultra,提前小订抢先体验,优先排产等你来
- 2025年「38节」新玩法揭秘:阿里妈妈破解购物节密码,理性消费新思路
- 京东外卖疯狂扩张:地推力量崛起,骑手不再裸奔,新篇章开启
- 外卖市场新变革:美团、饿了么、京东联手打造全新竞争格局
-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冬季测试揭秘:验收前准备就绪,探索飞行汽车新纪元
- 小米YU7智驾状态下车尾亮起小蓝灯:科技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 宝马Mini暂停电动化转型计划:转型按下暂停键,投资6亿英镑搁置
- 索尼超越夏普成日本市值第二大公司,仅次于丰田汽车,未来前景可期
- 英特尔18A工艺跃进,上半年流片揭秘:工艺革新能否引领新一轮芯片革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