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是近一年来汽车消费市场的真实写照。
A级家轿价格下探至6、7万元;曾经20万起步的主流B级车,如今只要12万元就能入手;即使是BBA等豪华品牌,也开始降价促销换销量。买车更便宜了,是当下车市的共识。统计数据显示,与2022年同期相比,燃油车成交均价下降了1.02万,新能源汽车成交均价下降了将近0.89万元,混动车型成交均价下降2.51万元。
终端价格下探,车企的盈利水平是否受到了影响?车企是否在研发投入与产品价格、市场份额几方的博弈中守住了利润?
车价“真香”,但车企的利润却增加了
汽车越卖越便宜,车企还能赚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根据各大上市车企日前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报,除少数车企外,大部分中国车企均实现了盈利。
以比亚迪为例,过去两年,比亚迪旗下各车型纷纷推出冠军版、荣耀版,在提升配置的同时,降低了车型的起售价,并收获了大量订单。
比亚迪营收也随着销量大幅增长,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为3011.27亿元,同比增长15.8%;同时,比亚迪的净利润也并未因降价而出现缩水,反而继续增长,同比涨幅达到了24.4%,涨幅甚至超过了营收增长。
与利润总额相比,更能反映车企盈利水平的是单车利润。根据国内主流车企的2024半年报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车企中单车利润排名前五的车企分别为长城、吉利、理想、比亚迪、赛力斯,单车利润最高为1.28万元。
从这张图表中不难看出,企业的整体利润水平,和每辆车的单车利润并不直接相关,还要看规模效应。以比亚迪为例,虽然比亚迪是2024年上半年利润最高的车企,但其单车利润则中规中矩,位居中游。
整体利润增长,单车利润却没有显著变化。比亚迪很可能是在有意“控制”自己的收益。
比亚迪“做低”了自己的利润
一个反常识的事实是,车企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自身的利润额的。
众所周知,利润=营收-成本。对于车企而言,加大研发投入,积累技术储备,就意味着增加成本;降低价格,让利于消费者,则意味着降低营收。两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利润。
以比亚迪为例,其仍在持续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根据主流上市车企2024年半年报,比亚迪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之王”,其研发投入高于特斯拉(约人民币161亿),是长城的三倍以上、吉利的四倍以上,几乎等于长城、理想、吉利、长安之和。
比亚迪仔2011年A股上市以来,14年时间中有14年的研发投入都高于净利润,甚至是同期净利润的几倍。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已近1500亿。这意味着,比亚迪将自己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投入到了技术研发上,并以此打磨产品力。
日前,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更是表示,比亚迪员工总人数已超过90万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比亚迪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
同时,比亚迪还在控制自身的产品价格。在今年6月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李云飞曾表示,由于锂电池原材料上涨及汽车上游供应链短缺问题,2022年新能源汽车纷纷涨价,比亚迪也曾两次上调价格。但随着电池、原材料价格下跌,车企也应顺势降低价格。不降价是“对消费者的不道德”。
正是因为有像比亚迪这样的品牌,将利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结束了合资汽车的暴利时代,才最终让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车企“合理利润”的边界在哪里?
毫无疑问,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能。但出于长久发展的考虑,优秀的企业有必要追求合理的利润,实现客户、员工、股东以及社会、合作伙伴的共赢。
一方面,企业不能仅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例如,对于一家创新性企业,放弃对研发的投入,往往意味着衰落的开始。
另一方面,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支撑企业稳步向前,为员工、股东、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一家企业,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利润水平,以实现两者的平衡?
在汽车行业,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那些“百年老店”们,看看他们是如何追求“合理利润”的。
根据易车统计的2024年上半年全球车企单车利润榜单,榜单前十名依然由国际品牌占据。特别是豪华及超豪华品牌如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等,单车利润远超主流车企。
与此同时,通用、Stellantis、大众、雷诺等国际主流品牌的单车利润水平,则在1-1.5万元左右。
由于财年统计方式的不同,易车的2024上半年单车利润榜单并未收录日本车企。但根据2023年数据,日本车企的单车利润依然不低。例如,丰田的单车利润就达到了2.1万元。
换而言之,去除掉豪华、超豪华汽车品牌后,国际主流汽车品牌的单车利润水平,大致在1-2万元左右。
考虑到这些品牌的主要研发资源大多位于发达国家,其研发投入的性价比并不算高。因此,中国车企将单车利润控制在1万元左右,保持与国际主流车企接近的水平,就可以在全球市场内保持相当强的产品及成本竞争力,并为自己的股东、员工、合作伙伴赚取足够的利益。
事实上,与国际品牌相比,中国车企还有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供应链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规模化与垂直一体化。同样一台新能源汽车,中国的生产成本甚至可以做到全球最低。
这也正是比亚迪以及其他中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最大竞争力,也是他们当下开拓全球市场的最大潜力。经过多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现在,自主品牌凭借着这些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建立了技术护城河,冲击了合资品牌的市场定价权。未来,这一模式也或将复制到海外,让全球消费者受益。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