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无论你在车里说什么,或者是做什么,都不再有保密性,而是车企或者是车联网企业眼中的“数据”,他们还可以随时随地调用,甚至在你不知道的时候。这可不可怕?这不是危言耸听,笔者在与一家车企的技术人员交流时,对方大方地承认了这种技术的真实性,并谈到一个囚徒困境。
如同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各种手机工具或者是互联网产品一样,车企会认为中国人并不在乎隐私。百度的CEO李彦宏甚至直言不讳,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某些“方便”。那么,如果你不在乎你的购买行为、你的身体数据、家庭和个人信息等信息的暴露,你会在乎车里这个你本来以为是“绝对私密”的空间里发生的事情,随时存在被人窥探的危险吗?
即便是传统的汽车,不少人也要装上隐私玻璃,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可以确定的。汽车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随着车辆的传感器增多和车联网的逐渐普及,车内布置GPS实现导航定位功能、安装麦克风实现人机语音交互和电话功能,配置摄像头来构建人脸检测技术,以及配备带有人工智能的车载系统……
在目前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中,遍布车身周围和车内的摄像头以及语音捕捉系统,被认为是一大卖点,是“互联网汽车”的标配。这些功能已经从带来安全、便利的初衷逐渐走向带来风险,特别是在商业领域推广之后。8年前的2011年,美国就曾对通用安吉星展开调查,指控后者能够跟踪司机行为,在公司修改用户信息共享策略之后,可能将车辆位置、速度和安全带使用情况等信息共享甚至售予至第三方,包括执法机关、无线网络供应商和数据管理公司等。
实际上,现在包括阿里巴巴正在大力推广的车联网AliOS等,他们也都将大数据的搜集整合能力列为了自家产品的一大优势。车内隐私最开始只是在车辆本身的数据上表现,而未来数据将成指数级增长,到时候不仅仅是人的出行和位置信息会被搜集,连同车内乘员的身体健康数据、未来的日程安排都有可能落入汽车厂商的囊中。对所有的驾乘人员来说,安全和隐私威胁的严重程度也会呈指数级上升。
那么,车辆所有者能否阻断车辆数据的收据?从目前来看,这很难实现。在车辆配置选择时,消费者对数据上传设备缺少可选择性——你无法选择不要。另外,车主通过人为模式进行干涉的方式也比较少,拔出车内SIM卡之类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阻断隐私泄露。但是对于黑客等入侵者来说,轻易干涉车辆行驶,早已经不是新闻。这些情况,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来临,将越来越突出,矛盾会越来越激烈。
在欧美地区,车内隐私已经引起激烈的讨论,这也是造成这些地区车联网和智能驾驶发展并不如中国激进的原因。我国目前对汽车数据特别是车内隐私等敏感领域,还没有专项法规。但是未来如何束缚商业化冲动导致的数据过度使用和数据泄露,不可能只依靠企业的道德自律,更要依靠管理部门的立法和监督。
(责编:牛建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 萝卜快跑宣布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牌照
- 鸿蒙智行尊界S800正式亮相,预计售价100-150万开启预订
- 华为与江淮强强联手,尊界S800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正式亮相
- 尊界S800时代旗舰亮相华为Mate品牌盛典,鸿蒙智行“四界”阵容齐聚
- 智界新S7惊艳登场,售价22.9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