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中的中国制造2025:忧虑和瓶颈究竟在哪里?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挑战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这个国家被视为全球厂商海外生产的重要目的地,几乎所有热销高科技产品都是在那里制造──从iPhone、平面显示器、太阳能光电板,到可穿戴设备。

但近几年来,除了学界、产业顾问与市场研究机构,甚至中国政府本身,都开始对中国是否能维持其全球领先的制造竞争力产生怀疑;如美国政府智库东西中心(East-West Center)的资深院士Dieter Ernst所言:"劳动力减少、薪资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能力的瓶颈,自本世纪开始以来逐渐让中国的竞争力失色;目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也是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水平已经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

根据财务管理顾问机构勤业众信(Deloitte)的《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针》(2016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 Index),在亚太区有5个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与越南──可望在未来五年跻身制造业竞争力全球前15大国家排行榜。

20170727_04_robot02

Deloitte 《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针》 (来源: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nd 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2016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

该机构指出,上述5个国家可能很快就会取代中国,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制造能力,以及有利的人口结构、市场和经济成长力。Ernst表示:"在数十年的飞速成长之后,中国已经透过以低人力成本生产为基础的投资导向‘全球工厂’模式达到了某个水平的发展,但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支撑长期的经济成长与繁荣。"

于是中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通过推动此新政策,中国期望能扭转乾坤、彻底摆脱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而该计划是明确聚焦于"先进制造"。更具体地说,在工业4.0、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感测技术与资料收集等齐聚重塑制造业的此刻,中国期望能充分掌握时机。

显然这确实是摆脱世界对深圳"血汗工厂"印象的大好时机,但中国想要的"先进制造"究竟是什么模样?以这篇文章为起点,EE Times将以一系列专题报导从全球观点探索"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冲击;它将改变的不只是社会、经济与技术,其影响力也会扩及世界其他地方,而全球的设计师、工程师、管理层以及投资者,现在将会把制造业──曾因充斥廉价劳动力而被贬低──视为应该严肃看待的竞争舞台。

Deloitte旗下Deloitte Services LP的产业观点中心(Industry Insights)制造业研究部门主管Michelle Drew Rodriguez表示,制造工厂不仅重新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它们还摇身变成推动创新的温床:"很多人都将制造业视为实体与数字技术汇聚之地,而且认为该领域是大趋势。"

美国在奥巴马(Obama)总统的时代曾于2011年启动"先进制造伙伴"(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计划;在同一年,德国则是发起"工业4.0"(Industry 4.0)行动。2016年,美国几家大公司AT&T、Cisco、General Electric (GE)、IBM与Intel共同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

工厂生产线被重新定义为世界各地之机器人、AI、IC与5G等技术领导厂商的战场;而中国当然也同样雄心勃勃,积极想成为一方之霸。西门子(Siemens)旗下数字工厂事业群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部门(Siemens PLM Software)执行总裁Chuck Grindstaff形容,最新的数字工厂大趋势,是"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向"大量客制化"(mass customization)的转型。

究竟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都是以五年计划来指导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不同?对此东西中心的Ernst认为,该战略计划仍存在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新意则在于该战略的焦点是"先进制造",显示了中国的发展策略出现大转弯。

他进一步解释,不同于先前的那些计划:"‘中国制造2025’超越了科学与技术领域,试图提升中国产业供应与需求链的所有阶段,而明确的目标则是要升级中国目前附加价值较低的产业(例如钢铁、重型机具工业以及纺织业)。"

此外根据Ernst的观察,"中国制造2025"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优先目标,包括积极推动企业层级的产业创新能力(聚焦研发与专利)、对质量的改善以及加速生产力成长、推广产业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还有锁定降低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的"绿色制造"。

如同以往中国政府推动的典型"由上而下"的经济政策,"中国制造2025"是雄心勃勃的计划;在该计划之下,中国期望能站稳全球领导地位,在一系列指针性的高科技与制造产业都能大部分自给自足。

20170727_04_robot03

图解《中国制造2025》 (来源:《中国制造2025》官网)

中国的锁定的十大关键产业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包括半导体与网络)、机器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与高科技船只、铁路设备、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目标是解决中国各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并期望能将中国制造车辆推向国际市场)、电源设备(包括以节能为目的之智能电网与智慧城市技术)、新材料(目标是实际的研发创新成果)、医疗与制药设备,以及农业机械。

但虽然"中国制造2025"网子撒得很大,中国为以上那些产业领域提供的"剧本"感觉很眼熟──标准的政策工具包括对私募投资基金的倚重、聚焦于制造业、协助收购海外竞争对手以及广泛的研发资金补贴等等;全球半导体产业界的资深高层们应该以前就看过类似的剧目,要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程序与预测其实际成果,可以从观察目前中国在扶植本土芯片产业上的成果着手…

似曾相识的剧情?

中国政府在几年前推出了俗称"大基金"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此计划初始构想是在2014至2017之间提供1,200亿人民币(约200亿美元),再加上中国各地方政府与私募股权基金总共挹注约6,000亿人民币(约1,000亿美元),以推动对具备关键技术之海外企业的策略收购。而迄今中国已经促成了国内IC设计业者展讯(Spreadtrum)与锐迪科(RDA)的合并,以及跨国公司包括英特尔(Intel)、高通(Qualcomm)在当地设置据点。

在半导体制造设施方面,中国也进行了几项决定性的投资;举例来说,紫光集团(Tsinghua Unigroup)正在武汉、成都与南京建立制造据点;其中紫光集团旗下长江存储科技(Yangtze River Storage Technology)在武汉兴建的是将生产3D NAND的12吋晶圆厂,预计今年底或2018年初开始营运。

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正积极扩展其半导体产业版图,而最具话题性的就是中国试图收购几家海外芯片业者;但有好几桩潜在收购案最后都因为美国政府的海外投资审议委员会(CFIUS)阻挠而破局──包括对飞利浦(Philips)旗下在美国有数个据点之照明业务Lumileds的收购提案、对德国芯片设备业者Aixtron的收购提案都被驳回,还有具中资背景的Canyon Bridge Capital Partners收购基金对莱迪斯半导体(Lattice Semiconductor)的合并案也仍在CFIUS审查中。

迄今"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芯片业者带来什么优势?

究竟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带来了什么优势?在西方业者的眼中,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但针对同一问题,北京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给EE Times的回答是:"这是个好问题…其结果是有好有坏。"

当然,中国还没能把"愿望列表"中的海外芯片业者收归囊中,不过到目前为止已经掌握了进入内存技术开发与量产竞赛的机会──这是一个在今日若无法负担芯片生产所需之庞大资源,根本无法达到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针对跨国半导体业者如英特尔与高通,中国有效利用了"准许进入市场"这张牌,为其本土半导体产业带来养分。

尽管中国本土的半导体制造与无晶圆厂IC业者确实因为政府政策而加速成长,魏少军仍表示他感到有些失望──确实,中国一直在经历无晶圆厂IC产业"淘金热",在2011年中国已经有500家无晶圆厂IC业者,目前估计超过1,300家,但他表示这个数字有严重误导之嫌。

"整体产业的规模并没有达到水平,这些无晶圆厂IC业者太小了;"根据魏少军观察,在2016年中国无晶圆厂IC产业的大部分营收(总计1,644亿人民币的81%),来自仅13%的无晶圆厂IC业者,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无晶圆厂IC业者年营收不到1,000万人民币(约150万美元)。

在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智库东西中心(East-West Center)的资深院士Dieter Ernst指出,中国市场已经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跨国业者;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在2016年总营收规模3,330亿美元的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约45%比例;根据他的观察:"举例来说,英特尔有五分之一的营收仰赖中国,高通的收入则有将近一半是来自中国。"

既然已经投资了这种仰赖中国市场的经济模式,对英特尔与高通来说,要放弃能让他们扩展或至少维持在中国市占率的机会很难;Ernst观察指出,这也就是为什么英特尔大手笔投资展讯,高通也投资了中国晶圆代工大厂中芯国际(SMIC)。最近高通还同意与中国的联芯科技(Leadcore)及两家大型投资基金,合资成立一家名为瓴盛科技(JLQ Technology)的公司,其目标是设计并销售针对平价手机应用的芯片,这是一门若少了中国市场很难做成的生意。

欧美对"中国制造2025"的忧虑…

今年稍早,欧盟商会(EU Chambers of Commerce)与美国商会(U.S. Chambers of Commerce)各自公开发表了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批评。欧盟商会的报告指出,欧洲人特别忧虑中国利用该政策"强迫以技术换取市场进入权;"此外也担心中国可能会限制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或参与政府采购案;美国商会也提出类似的看法,指出"中国制造2025"似乎是为中国本土业者提供优惠补助,以提升其研发能力,并支持他们收购海外的技术、强化整体竞争力。

说正经的,有鉴于全球半导体产业在过去几年与大力扶植本土芯片产业的中国交手之经验,美国与欧盟商会对"中国制造2025"的潜在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而且可能已经发生。不过Ernst指出,如英特尔与高通等半导体领导厂商并非采取防守策略,而是反过来利用中国取得成功,而他认为:"对西方科技业者来说,前进中国可取得的潜在庞大收益会远超过“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威胁──至少在接下来五年左右时间。”

委外生产的吸引力降低?

通过"中国制造2025",中国将制造业生产线的现代化视为国家优先目标,而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也开始重新思考制造业;如市场研究机构IHS的制造技术首席分析师Alex West所言,他们已经观察到各家企业的观点正在改变:"现在他们发现委外生产的吸引力降低。"

West表示,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扬,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在一个远离客户的地方制造产品,有部份制造商发现在地生产据点能更有利于客制化;IHS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新兴的工业自动化趋势改变了成本计算方法。此外根据West的观察,制作产品原型与产品量产的进入门坎也降低了。

促成上述趋势的因素,包括协作机器人(co-bots;能与人类并肩工作的机器人)、3D打印,以及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远程训练新手作业员等等新技术的兴起;West坦承,目前产业界正在做的,虽然仍是围绕着那些新技术的大量概念验证开发,但他们将会实现制造大众化,为中小企业、新创公司开启进入生产线的大门。

West认为,其他先进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也将有助于发现生产在线的工具未校准问题,或是在生产过程早期阶段侦测缺陷;他解释,在生产流程的每一个步骤监测并收集数据,将在质量控制方面创造更高的能见度,并可达到节省能源、减少浪费的终极目标。

而West也强调,工业4.0:"不会只是一种技术,而是各种技术的演进;"其关键要素从感测技术、资料撷取,到链接与分析,都是"实现更好结果"的必备条件,而且需要有一整个生产系统的合作伙伴才能达成。他解释,这需要公司管理层与员工都更专注于数据。

不过就算是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推行工业4.0计划的国家,也并不一定都能达到高效率的结果;West表示:"曾有相同的(工业4.0)解决方案──原始设计是为了关键设备的可预测性维护──用在两座不同的工厂,其中一座工厂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报酬,但另一座工厂却因为认为该方案没效率而完全停止使用该方案。"

事实证明,将工业4.0与生产力链接在一起的关键是"人",这种新科技的应用需要人们的知识以及意愿;而如果缺乏人才,以及不愿意通过链接网络分享敏感数据,就可能会是"中国制造2025"的弱点所在。

"中国制造2025"可能遭遇的瓶颈

跨国管理顾问机构Accenture在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探讨了中国对"中国制造2025"的高度期望;根据该机构统计,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制造业,对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度将近五成。

不过Accenture报告指出,过度生产、资源分配不均、工资上扬以及环境的破坏,也为中国带来隐忧,因此"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试图利用物联网(IoT)技术为以上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举措;然而该机构表示,中国制造业者在采用物联网技术方面仍面临几个挑战:

• 首先,中国制造业者缺乏能同时传递外部与跨组织信息、数据所需的整合型通讯系统与平台;

• 其次,中国制造业者通常缺乏在联机网络上传送敏感数据或数据的自信──根据一项Accenture的研究,中国是该机构所调查的20个国家中,每百万人口中安全性服务器(secured servers)数量最少的。

• 第三,中国业者缺乏物联网相关人才;与其他Accenture调查的国家相较,中国的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系毕业生人数不足。要克服这些挑战,需要企业与国家政策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投资与合作。

20170727_04_robot04

根据产业顾问机构Accenture 的研究,制造业能从物联网获得最大利益 (来源:Accenture)

各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将重新洗牌

很多产业观察家都同意,目前中国厂商仍是以"工业2.0"(Industry 2.0)的模式运作;东西中心(East-West Center)的资深院士Dieter Ernst表示,所谓的"工业2.0"就是以人工组装生产线为主,而他认为中国过渡到"工业3.0"(Industry 3.0)的速度稍嫌缓慢,即采用更多任务业自动化、电子与IT生产解决方案。

根据统计,目前只有近六成的中国制造业者采用工业自动化软件,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而中国中小企业(SME)的互联网采用率仅为25%。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也是众所周知,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s)的统计,目前中国每万名工业仅使用49台工业机器人,而该数字在韩国为531、德国为301,瑞典为212,丹麦为188,全球平均值则为69。

20170727_04_robot05

世界各国每万名工人的机器人使用数量 (来源: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s)

不过根据西门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Siemens PLM Software)执行总裁Chuck Grindstaff观察:"在几年前德国开始推动工业4.0时,中国的客户仍总是告诉我们‘别人买了什么就给我们什么’;但是现在,中国业者开始会与我们沟通他们的想法并寻求协助,这是很大的转变。"

产业顾问机构Deloitte在2016年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报告中预测,中国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国家"的宝座;该报告指出,美国将会在2020年内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国家,同时德国则稳居第三。

对某些人来说,这样的预测令人惊讶;而Deloitte报告是根据对全球500位制造业高层主管的调查结果所做成,请他们对40个国家在今日与五年内的整体制造业竞争力评分;他们的回答会与Deloitte Global及美国克莱门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的专家所给的评分综合。根据该报告,全球制造业的CEO们发现,已开发国家会在未来更倾向于转移至更高价值、更先进的制造技术。

Deloitte表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有"回到过去"的趋势,在20世纪曾经是制造业大国的美国、德国、日本与英国,因为持续投资并开发先进制造技术,现在的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已开始逐渐回升。

20170727_04_robot06

哪些国家具备支持物联网成长所需的技术性与制度化基础? (来源:Accenture and Frontier Economics)

值得注意的是,Deloitte的调查也发现,负责制造业营运的主管们已经了解到一个链接人、资源与组织的生态系统之重要性,如此才能:"有效率地将新的想法转化成商业产品与服务;"Deloitte Services LP的制造业研究部门主管Michelle Drew Rodriguez接受EE Times采访时表示,十年前很多公司仍会寻求海外的低成本劳动力,但现在制造业主管们开始认为,将产品设计与生产脱钩是一种劣势。

Rodriguez指出,如果将产品设计与生产脱钩:"将会失去从设计、生产到供应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业者想要让产品研发更接近生产线与供应链,如此才能实现例如快速制作产品原型等步骤。"

中国互联网业者扮演要角

产业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在支持物联网成长之技术性与制度性基础方面的表现较弱,并指出中国缺乏在链接的网络上传送敏感数据与数据的开放性。但尽管如此,中国仍对于推动"互联网+"(Internet Plus)计划信心十足──这是另一个与"中国制造2025"分开但密切相关的行动计划,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提出。

东西中心的Ernst认为,中国政府能利用包括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与腾讯(Tencent)三大互联网重量级厂商与旗下业者(简称BATs)的强大能力,创造一波企业互联网渗透率成长热潮;而且不同于"中国制造2025"是政府部门所规划的策略,"互联网+"的种子已经藉由BATs广泛传播,而且也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让当地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移动设备用户。

Ernst表示,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并没有明确的行动内容,但其指导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的25项支持性措施,包括策略环境、新一代的信息基础建设开发(加速新硬件工程研发──包括芯片、高阶服务器,以及大数据、云端运算应用程序)。

20170727_04_robot07

"中国制造2025"旨在提升各个领域产品的自制率 (来源:EE Times)

此外还有公众资源共享(强化公众服务以及展开让大众取得政府资料的试验计划,并鼓励中小企业连结在线政府创新平台)、企业营运支持(增加对云端服务、创新性信贷产品与服务、试验性股权群众募资等的政府采购),以及安全法规的订定(改善风险评估、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公平交易等)。显然,中国互联网业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觑;Ernst认为,随着中国企业积极响应"互联网+"计划,产生的经济冲击将会非常巨大。

随着"中国制造2025"策略的开展,产业界的赢家与输家将会陆续浮现;Ernst指出,或许互联网服务业者例如Google与Facebook等,将会发现有必要与中国政府"建立友好关系",或是强化自身与中国互联网业者的竞争地位。

(本文来源于EET Taiwan,编译:Judith Ch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17-07-27
老外眼中的中国制造2025:忧虑和瓶颈究竟在哪里?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挑战中国 "世界工厂 "的称号;这个国家被视为全球厂商海外生产的重要目的地,几乎所有热销高科技产品都是在那里制造──从iPhone、平面显示器、太阳能光电板,到可穿戴设备。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