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出手:新能源车"内卷"整治再加码 落后产能面临出清

工信部出手:新能源车"内卷"整治再加码 落后产能面临出清

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座谈会释放明确信号: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工信部将强化整治力度,通过标准提升与产能优化双管齐下,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这一政策导向背后,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增产不增利"结构性矛盾。

行业现状:繁荣表象下的盈利困境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已降至4.3%,较上年同期下滑0.8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探底至3.9%。这种利润持续走低的趋势与产销两旺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5%,市场渗透率突破40%。但"越造越赔"的怪圈正在吞噬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部分企业单车利润已跌破千元关口。

价格战背后的深层危机

行业分析表明,当前价格战已超越正常市场竞争范畴:一是降价幅度普遍超过成本优化空间,某品牌半年内三次调价累计降幅达23%;二是存在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恶性竞争行为;三是配套服务缩水现象频发。这种非理性竞争直接导致研发投入占比从2023年的5.1%降至2024年的3.8%,关键零部件迭代速度明显放缓。

工信部整治组合拳解析

根据最新工作部署,整治措施将呈现三个维度:

1. 标准倒逼机制:修订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规范,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指标门槛,预计淘汰约15%达不到新标的产能。

2. 监管强化: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系统,重点抽查续航虚标、电池衰减等消费者投诉集中领域。

3. 市场秩序规范: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异常定价监测系统",对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成本价销售的企业启动反不正当竞争调查。

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政策导向明确支持三种转型方向:一是鼓励车企从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发展车电分离、储能应用等新模式;二是推动零部件标准化,降低全产业链成本;三是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目标在2026年前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专家观点与行业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指出,此次整治不同于简单行政干预,而是通过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预计政策实施后,行业可能经历短期阵痛,但有利于建立良性竞争生态。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已开始调整技术路线,加大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投入。

随着整治措施落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深度调整期。那些依赖政策补贴、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这场行业洗牌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29
工信部出手:新能源车"内卷"整治再加码 落后产能面临出清
工信部出手:新能源车"内卷"整治再加码 落后产能面临出清 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座谈会释放明确信号: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愈演愈...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