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在华商标碰壁 GPT-5注册遭拒

OpenAI在华商标碰壁 GPT-5注册遭拒

近日,人工智能领域巨头OpenAI在中国市场遭遇商标注册困境。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旗下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在中国提交的商标申请均被驳回。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跨国科技企业在华知识产权布局的挑战,也引发了业界对AI技术术语商标保护的深入思考。

一、商标申请详情

OpenAI通过两家关联公司在中国提交了多份商标申请。其中,欧爱公司申请注册两枚"OPENAI GPT-5"商标,涉及网站服务和科学仪器两大国际分类。与此同时,欧爱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提交了"GPT-5"商标申请,分类相同。目前,这些申请全部处于"驳回复审"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OpenAI首次在华遭遇商标注册难题。该公司在2023年就已申请"CHATGPT"、"GPT-4"等系列商标,但同样未能获得批准。这一系列商标申请均指向同一技术体系的不同版本迭代。

二、驳回原因分析

从专业角度看,商标驳回的核心原因在于"GPT"这一缩写的通用性。"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作为技术术语已被全球多个商标机构认定为不具备显著性的通用表述。美国专利商标局此前就曾两次驳回OpenAI对"GPT"的注册申请,理由是该术语可能限制竞争对手准确描述其产品。

中国商标审查遵循《商标法》相关规定,其中明确要求注册商标应当具有显著特征。对于"GPT"这类已成为行业通用术语的词汇,其注册难度自然较大。审查机构需要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行业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行业影响评估

这一事件对AI行业具有多重启示意义。首先,它反映了技术术语商标保护的普遍困境。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大量专业术语进入公共领域,如何在保护创新与促进共享之间取得平衡成为重要课题。

其次,OpenAI的案例为其他科技企业提供了参考。企业在进行全球知识产权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技术术语的通用性程度,制定更加灵活的品牌保护策略。可以考虑采用"核心品牌+技术术语"的组合方式,既保持技术描述的准确性,又维护品牌权益。

最后,这一情况也表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坚持专业标准。审查机构对通用技术术语保持审慎态度,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未来展望

尽管当前遭遇挫折,但OpenAI仍可通过驳回复审程序继续争取权益。同时,该公司也可考虑调整商标策略,比如强化"OPENAI"主品牌的保护,或为GPT系列设计更具显著性的视觉标识。

从长远看,随着AI技术持续演进,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需要相应调整。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止垄断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各国知识产权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

结语

OpenAI在华商标申请受阻事件,本质上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张力的体现。这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类似案例。对科技企业而言,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知识产权布局的专业性和策略性。对中国市场而言,坚持专业、公正的审查标准,将有助于营造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25-08-11
OpenAI在华商标碰壁 GPT-5注册遭拒
OpenAI在华商标碰壁 GPT-5注册遭拒 近日,人工智能领域巨头OpenAI在中国市场遭遇商标注册困境。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旗下新一代人工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