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中下旬,智能手机圈再度热闹起来。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等诸多手机厂商,都在陆续预热发布新机,其中就包括华为Mate 70、小米Redmi K80、vivo的S20,IQOO Neo10等热门新机,这些热门新机的集中上市迅速吸引了全行业的目光。
而在诸多手机厂商集体发布新机的背后,是智能手机行业的“触底反弹”。据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6878万台,同比增长3.2%,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显然新一轮手机换机潮已在加速到来。
憋了三年,国内智能手机终于回暖了
疫情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一直处于“颓势”。据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预计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亿部,同比下降5%,为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不过,好在进入2024年以后,行业开始触底回升,盼了三年的行业性“回暖”终于出现了。
首先,是销售端“止跌企稳”,库存、换机周期均迎来逆转,智能手机销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高端手机市场增长尤为明显。据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878万台,同比增长3.2%,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国内智能手机前五大厂商中,vivo、华为和小米等厂商的市场表现亮眼,推动了Android市场同比增长3.8%,其中vivo同比增长了21.5%,华为同比增长了42%,小米同比增长12.8%。从数据不难看出,国内智能手机在总体上迎来了“恢复性增长”。
从行业来看,这种积极变化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催化。一方面,经过了长达三年的“周期下行”,行业库存过剩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库存周期大大缩短;另一方面,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换机热情提振了市场需求,尤其是在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市场,智能手机的增长尤为明显。
Canalys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全球600美元以上手机出货量前五厂商,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苹果以62%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三星以22%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华为以9%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小米和vivo分别以71%和39%的强势增长,位列第四和第五。
其次,在供应端,华为的强势回归成为撬动高端市场的“最强鲶鱼”,荣耀、vivo接连荣登“国内新王”,小米实力攀升,手机供应链技术加速更迭,促使国内智能机加速“蝶变”。
从行业来看,过去四年虽然很多手机厂商均在冲击高端,但苹果一家独大的地位,始终未能终结。去年下半年,华为携Mate 60回归高端市场之后,立刻成了冲击高端市场的一只“鲶鱼”,其市场份额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冲到了国内前三的位置,成为国内高端手机创新与突破的典范。在国内市场份额方面,荣耀和vivo先后荣登国内第一的宝座,小米则凭实力进入全球前三的位置,影响力急剧攀升。
另外,产业链上游的供应链技术也在加速更迭,推动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比如,在如今新发布的机型当中,OLED面板几乎已经是标准配置,且主要厂商如荣耀、华为等,均与国内厂商保持密切合作,使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逐渐提升;在发布的折叠新机中,柔性盖板上的超薄玻璃UTG的市场渗透率已逾九成,其他如摄像头模组等元器件也在加速迭代,这些因素都加速了国内智能手机的“蝶变”。
华为点火、友商跟随,颠覆性“供给”成新方向
随着各家手机厂商纷纷推动技术突围,包括AI大模型、折叠屏、卫星通讯等各种软硬件科技,正在加速智能手机向全新方向进化。
一方面,从行业来看,目前行业围绕直板机的各种比拼已到极致,正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折叠屏,成为驱动手机增长的颠覆性“供给”方向。经过多年发展,智能手机在性能、影像、屏幕、续航、设计、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竞争,已经登峰造极,真正可以称之为“颠覆性供给”的是正在走向普及的折叠屏。作为国内智能手机为数不多的增长领域,这两年折叠屏几乎保持年均双位数的增长态势,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匹黑马。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延续快速增长趋势,出货量达到196万部,同比增长90.4%。IDC还预测,2024年中国内地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将接近1000万部,同比增长53.2%,到202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5%。
据IDC报告,今年上半年,华为和荣耀两大品牌的折叠屏手机增长势头强劲,成功从长期领先者三星手中,夺取了显著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2024年第二季度,华为更是超越了三星,成为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的领头羊。事实上,作为国内折叠屏的老大,华为已经连续五年蝉联横屏折叠的市场冠军,而华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去年9月发布的Mate X5,该机型自上市之后,就连续多季度成为国内市场的销量冠军。在此基础上,今年11月新推出的Mate X6,继续获得了市场的热捧。
不难发现经过几年的市场验证,折叠屏作为智能手机的一个细分品类,已经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未来或将有更多折叠品类新机上市。
另一方面,各大应用技术开始集中应用,AI大模型、车机互联等新技术,成为推动智能手机增长的重要引擎。相比以往的机型,这两年国产智能机,增加了很多全新的技术,不管是近两年大火起来的AI大模型,亦或是车机互联、卫星通讯等技术,都成为了吸引消费者换机的全新卖点。
以华为此前发布的Mate 60,以及最近发布的Mate70为例,两个机型均采用了华为卫星通讯技术,另外该机型还搭载了华为的盘古AI大模型,鸿蒙车机互联等技术,最新发布的Mate 70,还使用了华为自研的空中成像技术,直接把“科技”含量拉满。除了华为之外,业内包括荣耀、小米、vivo、OPPO等厂商,也在推动自研架构、车机以及卫星通讯等技术,成为其旗舰机型的“标配”。随着折叠屏的持续创新,以及卫星通讯、AI大模型等全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各种新品类手机正在成为引领增长的全新动力。
AI会是下一个撬动手机增长的要素吗?
而在目前推动智能手机增长的若干技术因素中,AI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驱动变量。从苹果到华为,再到小米、荣耀、vivo、OPPO,几乎所有主流的手机厂商,都将它作为了改变未来的战略给予了高度重视。那么,AI会是下一个撬动手机增长的要素吗?
从行业趋势来看,端侧AI正在加速演进,AI手机在总体市场中的占比正在不断上升。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和算法的优化,端侧AI正在逐渐成为移动设备和智能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着个性化服务和智能交互的发展,同时,端侧AI的快速发展也在倒逼端侧硬件性能升级。
IDC预测,2024年中国终端设备市场中,将有超过半数的设备在硬件层面具备针对AI计算任务的算力基础,至2027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攀升至接近80%的水平。其中,2024年更是被公认为是AI手机元年,当前几乎所有新发布旗舰新机和操作系统,都打出了“AI化”的旗号,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声称具备AI功能的手机和操作系统,各种新功能也都纷纷冠以“AI”之名。
尽管前景光明,但现实却很骨感。很多所谓的“AI手机”,不过是通过开放接口,将第三方的大模型技术集成,到手机的具体应用中,如照片编辑、语言翻译、图片消除等,但真正的AI手机所追求的,显然绝不应该仅限于这种“应用层AI”的浅尝辄止,而是涉足底层芯片、操作系统到应用的深度重构。但在当下,这样深度的“AI”创新,似乎仍只停留在少数手机厂商那里,就连苹果的AI功能,到目前也还没有得到用户的全然接受,肯为之“买单”的人仍然是少数。
从这个角度来看,端侧AI仍不过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仍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远还没有形成完全的生产力。
其次,随着各大厂商的积极参与,AI手机的生态系统正在从早期的封闭走向开放,AI服务与手机应用的界限日益模糊,多元共生、互联互通的AI生态正在形成。从目前市场对AI手机的定义来看,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AI手机指的是侧重AI服务,比如将智慧服务,将医疗、健康、生活、法律与金融等服务连接在一起;另一派则认为,AI手机首先要求的是手机AI化,是让手机更理解人的意图,追求更自然、更符合直觉的交互,让手机可以帮助人进行决策,甚至直接帮助人执行一些行为,比如订餐、订票、制定出游计划等。
站在当下来看,后一派的观点似乎更被市场所接受,目前主流的手机厂商如华为、苹果,都是这方面的实践者。比如,苹果在2017年发布的iPhone X搭载了具备神经网络引擎的A11 Bionic芯片,实现人脸识别等AI功能,开启了AI功能系统化集成阶段。在这种思路指引之下,从芯片、系统再到应用正在全面嵌入AI,一场更深层次的AI革命正在展开。
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下的AI还处于初级阶段,所谓的“AI手机”距离这种颠覆性的AI还为时尚早。至于AI手机能否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恐怕最终只能让时间来给我们答案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中国信通院栗蔚:云计算与AI加速融合,如何开启智算时代新纪元?
- 中国科技杀疯了!海信首创RGB-Mini LED电视斩获CES多项大奖
- AI手机时代,OPPO如何让用户不再“用隐私换便捷”
- 美国是真慌了,芯片设备采购居于全球第一,大举扩张芯片产能
- 联想发起猛攻,PC与智能手机份额均创新高
- 最全汇总!CES 2025现场直击:XR、AI眼镜、黑科技新品全在这
- 前 Meta 大将梅超加盟雷鸟创新,顶尖人才加盟 + X3 Pro惊艳亮相,AI+AR赛道上演中国速度!
- 全方位领先Meta,雷鸟 V3 震撼来袭,拉开2025智能眼镜世纪大战序幕
- 锐评 | AI眼镜成风口,谁是赢家
- 七个视角,重新认识vivo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