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云报道原创。
就在大家还在回味2月29日阿里云发布“史上最大降价”的惊喜时,京东云连夜发布降价消息,成为第一家跟进的云服务商,其“随便降,比到底!”的口号,颇有对垒的意味,直接吹响了云计算价格战的号角。
事实上,这并不是云计算市场的第一次价格战。
2023年5月,阿里云就曾有过一次“史上最大规模降价”,随后腾讯云、移动云、京东云纷纷跟进。
时间再往前推,阿里云在2013年首次降价后,2014年就连续降价了6次,此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阿里云连续17次降价,核心云产品降价幅度一度超过50%。
面对阿里云的带头降价,其他大厂无一例外,全部被卷入其中。以2015年的CDN价格战为例,阿里云在5月宣布降价21.2%,腾讯云转头就降价25%,力度一个比一个狠。
各大云计算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早就“卷”成了一锅粥,每次降价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拉动市场价格快速下落。
新一轮的降价潮之下,云计算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阿里云“以价换量”公共云
降价一向是云市场竞争最常见的策略。在国际市场,价格战可以说是云计算行业的常态。
AWS在2016年直接表示,降价就是核心策略。和Azure、谷歌云价格战打得最火热那几年,AWS创造过一年内连续12次降价的纪录,2011-2013年的降价次数都达到双位数。
进入中国市场后,国外云厂商们也把价格战的传统带了过来——2013年阿里云首度大降价,正是为了迎战同一天宣布入华的AWS、Azure和IBM。
在宏观环境不佳、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此次阿里云的降价举措并不让人意外。
据IDC 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阿里云在公有云市场的份额尽管仍牢牢占据市场第一,但份额同比下跌5.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华为云、天翼云和移动云的份额则有所上升。
对于阿里云而言,公共云市场仍然竞争激烈。
正如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所说:“阿里云降价并非短期市场竞争行为,而是一个长期战略选择。”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阿里云在公共云战略上是有些摇摆不定的。
面对私有云市场着可观的规模增长速度,并能为云厂商带来不少大客户收入,与华为云、运营商云等争夺非公共云的市场份额,曾是阿里云过去几年的奋斗目标。但在这个领域,阿里云很难建立起优势。
随着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重新回到公有云的“优势战场”对阿里云来说,几乎已是个不得不做的决定。
2023年,阿里云CEO吴泳铭宣布了阿里云“AI驱动、公共云优先”新战略,强化公共云业务的主体地位。
并表示将对阿里云所有产品和业务模式作取舍,减少项目制销售订单,加大公共云核心产品投入。
随后,在组织架构上,阿里云也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并成立三个核心业务部门,分别为公共云业务事业部、政企事业部、海外业务事业部。
结合从去年到今年连续两次大降价,阿里云所有的举措都意在进一步扩大公共云市场规模。
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表示,中国云计算发展了十多年,但公共云渗透率仍大幅低于欧美成熟市场,阿里云这一轮降价更希望进一步提升国内公共云市场渗透率。
“通过降价扩大中小企业上云的规模,把因降价产生的收入损害补回来,这是我们的战略选择,阿里云过去几个季度的增长,相对前几年是慢的,所以我们做出一些差异化的动作,摆脱这个局面。”刘伟光在采访时表示。
价格战并非唯一竞争手段
阿里云的降价,被不少市场人士看作是阿里云吹响了进攻号角,而京东云的快速跟进,直接拉响了新一轮价格战的引线。可以预见,其他大厂和运营商都将被拖入新一轮的价格战。
降价,无疑使得云计算竞争加剧,云厂商的营收和利润都将受到影响。
目前,国内云厂商公开盈利的仅有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两家。
其中,根据阿里巴巴此前发布的2024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阿里云经调整EBITA(息税前利润)增长86%至23.64亿元,创财年新高。
百度智能云也在此前的Q2财报中,对外展示了其连续盈利的能力。
但反观其他云厂商,暂未扭亏为盈,面对头部云服务商的价格“内卷”,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战,在市场份额和效益中间艰难抉择。
但价格战并非竞争的唯一手段。
放眼全球来看,当下云服务向AI靠拢已经成为了主流趋势,尤其是生成式AI的发展,正在成为云厂商业绩新的抓手。
从2024年AWS、Azure、Google Cloud最新公布的财报来看,在AI的加持下,云厂商业绩增收又增利。
其中,微软云实现了同比20%的营收增长,超越市场预期;作为核心对手谷歌云的营收增速则超越了前者,并实现了首次盈利。
而AWS则在Q4被微软云赶超,这在此前并不多见。AWS的增长放缓,被认为是在这波生成式AI浪潮中,被甩出一段不小的距离。
这表明在AI大模型爆发的背景下,云厂商的座次正在发生改变。
而在国内,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京东云等国内云计算大厂都已基于AI大模型推出了MaaS服务,试图为云业务带来新的增量。
一方面,大模型API调用服务,云厂商可以根据用量或者时间来收费。另一方面,云厂商可以为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供AI算力服务。
众所周知,大模型对算力的消耗极大,随着国内模型参数的逐渐提升,以及垂直领域模型的爆发,大模型对于算力的需求快速爆发。
谁能更好把握住AI算力这个机会,谁就有可能在云业务的竞争中更胜一筹。
目前看,大模型已经开始发挥出带动效应。百度最新财报显示,非在线营销收入增长的最大功臣,则是Q4营收达84亿元的智能云业务——“6.6亿元”,李彦宏在电话会中强调,这是大模型为百度智能云业务带来的增长。
根据业绩说明会的披露数据,合并报表口径下,四季度AI给百度智能云业务带来的增量收入约占4.8%左右,主要受益于企业对模型构建以及模型推理需求的增加。
总的来说,AI大模型的MaaS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云厂商的增长。
但大模型的建设同样是高昂的投入,云厂商能否熬过一次次激烈的价格战,又同时保持大模型的领先性,对所有竞争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AI时代,云厂商的战事已经打响。降价,开启了新一年的话语权争夺。
【关于科技云报道】
专注于原创的企业级内容行家——科技云报道。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业级IT领域Top10媒体。获工信部权威认可,可信云、全球云计算大会官方指定传播媒体之一。深入原创报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中国信通院栗蔚:云计算与AI加速融合,如何开启智算时代新纪元?
- 中国科技杀疯了!海信首创RGB-Mini LED电视斩获CES多项大奖
- AI手机时代,OPPO如何让用户不再“用隐私换便捷”
- 美国是真慌了,芯片设备采购居于全球第一,大举扩张芯片产能
- 联想发起猛攻,PC与智能手机份额均创新高
- 最全汇总!CES 2025现场直击:XR、AI眼镜、黑科技新品全在这
- 前 Meta 大将梅超加盟雷鸟创新,顶尖人才加盟 + X3 Pro惊艳亮相,AI+AR赛道上演中国速度!
- 全方位领先Meta,雷鸟 V3 震撼来袭,拉开2025智能眼镜世纪大战序幕
- 锐评 | AI眼镜成风口,谁是赢家
- 七个视角,重新认识vivo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