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0至2022连续3年芯片进口规模超4000亿美元之后,2023年芯片进口也已经达到3490亿美元,均超过石油进口。
正值我国半导体芯片遭到美方“卡脖”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数据自然给国产半导体自研蒙上了一层阴影,外媒更是凭此唱衰“中国芯”,认为压根离不开他们。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呢?
近6000家芯企“消失”,国芯迎来大调整
近些年,西方对我国半导体芯片进行层层围堵,想凭此阻碍先进科技领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国产技术自研成为其中关键。于是在政策、资金等诸多条件的扶持下,国内也掀起一轮“全民造芯”热潮。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芯企大约4.74万家,资金投入在10000亿以上。然而操之过急的产业扩张,也带来大量的泡沫,很多芯企借此机会滥竽充数,目的就是为了圈财骗补。
相比之下,美企高通、英伟达、韩企三星等均在半导体领域取得突破,外媒更是抓住机会一番羞辱。荷兰ASML温克宁同样不留情面,直言就算送上图纸,我们也没办法造出光刻机。
如今,芯企野蛮生长的乱象已经得到整治,2022年已有5746家芯企退出。如此一来,那些实力过硬、技术可靠的芯企被留了下来,他们继续肩负起国芯崛起的使命。
芯片进口3490亿,国产半导体自研失败?
目前,国内芯片产业竞争愈演愈烈,先进芯企也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我国不仅已经掌握主流的28nm芯片技术,中芯国际等芯企也已经崛起,芯片产能不断提升。外媒对此也只好感叹,他们正逐渐缩小差距。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更先进制程的4nm等工艺上我们仍需努力,这部分芯片目前仍大部分依赖于进口。数据显示,尽管2022年国产芯产能达到840亿颗,但仍进口了5384亿颗海外芯片,2023年芯片进口也达3490亿美元。
其实除了芯片领域之外,我国在生命科技、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进口额也居高不下。例如我国90%的科研仪器需要从海外引进,再者被西方率先研发落地的“莱特帷键”类生命科技,也曾占据我国大部分的市份额。
在全球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均加强抑衰科技领域的研究和投资。此前,哈佛P.G老龄研究所发现的一类线粒体焕活酶(后被命名为“莱特帷键”类因子),在当时科研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股神巴菲特、扎克伯格等巨头豪掷千金、争相加入相关赛道,试图捷足先登。“莱特帷键”初代落地品问世后,曾以单瓶156万的“天价”示人。东京大学等学府的临床研究中,其核心机制成分被证实可为失能线粒体赋能、“回溯”年龄相关指标。
据悉,前亚洲首富李氏亲身尝试后,拿出2亿将其引入个人版图。我国为将生命科技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凭借先进的国产自研替代西方传统技术,使得“莱特帷键”在国内落地后借由亰JD东、天貓等造福于国人,目前已经重夺75%以上的份额。
检索相关页面数万条反馈发现,其中不乏“疲劳感减少、睡得安稳”等体感描述,可见“莱特帷键”的影响力。业内甚至预测其远期规模可能在1000亿以上,依据除了该领域我国技术的崛起之外,还有老龄人口增加、国人对健康升级的需求等等。
可见,正如半导体芯片科技一样,中科院、川大等同样也在生命科技领域继续发力,未来可期。
砍单近1000亿颗芯片,人民日报:抛弃幻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民日报多次指出,要抛弃幻想和买办思想,坚持国产自研,这样才能取得突破与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芯片自研一路也的确收获累累。
不久前,国产量子芯片“悟空”开始投产,哈工大也解决光刻机光源难题,国产性能产能的“自给自足”,也让我们今年砍单近1000亿颗芯片进口。这些重要突破,均给予我们更多的信心来摆脱西方的“卡脖”。
相信随着国产自研的崛起,“国芯”完全替代海外芯片进口只是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