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亮 |《奥本海默》的两难

01

核武器是人类迄今创造的最具毁灭性的武器,从它诞生之日起,尚未有导演敢于深入尝试对它的描述和辨析,但这一天总会到来。

科学、武器、战争、毁灭、人类的前景所伴随的价值探寻和追问,不仅纠缠着基里安 · 墨菲扮演的奥本海默,同时纠缠着导演和观众。

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事物可以在「细思极恐」的心理状态上比得过原子弹。仔细想想,它的诞生在约80年前,如今已经扩散到了许多国家,全部的数量足以毁灭地球。

02

基里安 · 墨菲是一位善于在平静的外表下表现内心狂澜的演员,以静默的风格饰演奥本海默再合适不过。

导演诺兰别出心裁,情节重心并不是奥本海默领衔制造原子弹的过程,而是展现原子弹爆炸之后,给奥本海默带来的道德焦虑和政治迫害。

整部影片以抽象的方式快速展开,借助特殊的历史背景,以绚丽的特技展现核武爆炸的恐怖震撼场景,在轰击观众眼球的同时,也让人们的心灵震颤。

当原子弹在试验场上首次成功爆炸,奥本海默引用了印度教经文:「我成了死亡,毁灭者的造物者。」这句话饱含了他内心对科技的恐惧和愧疚。他深知原子弹的力量,这是一个可以为人类带来极大破坏的科技。

在那一刻,他既为科学的进步感到自豪,又对未来可能的灾难忧心忡忡。

03

枪支、飞机、大炮和坦克,曾经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而结束了漫长的冷兵器时代,让人类的战争变得更加残忍和极端。所有这些武器加起来,也无法与核武器的破坏性相比。

1945年,为结束二战,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和「胖子」。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3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

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加上放射性元素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核武器的恐怖几乎无法用语言描述。

而这一武器的诞生,是美国为抢在德国之前制造核武器而设立的「麦哈顿计划」实现的,计划的核心人物正是奥本海默——一个疯狂的科学天才。

04

电影从奥本海默这一角色出发,表现这位科学家所经历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奥本海默不仅是原子弹计划的主导者,更是一个深度的思考者和拥有情感的人。

1947年11月25日,长崎原子弹爆炸两年后,奥本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一场公开演讲中说道:在用粗俗、幽默、夸饰都不能完全消灭的意义上,物理学家已经知晓了罪恶,而这份知识是他们不能失去的。

他的话所包含的寓意,正是电影追问的所指。科技的两面性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原子弹可以终结战争,为和平创造条件;但同时,它也可能为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种矛盾,反映了人类对于科技的双重态度,既希望利用它来改善生活,又害怕它的潜在威胁。正是在这种令人担忧的背景下,联合国大会于1968年6月12日通过关于禁止核武器扩散的条约。随后许多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目的和意义显而易见。

05

科技是一面双刃剑,这样的老生常谈已经很难触动多数人的神经。

尤其是醉心于科学研究和探索的那些科技前沿的个体,谁会因为担心自己的科研成果带来负面作用而停下手头的工作呢?

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成果让人类过上了远古时代无法想象的生活。想想便捷的交通、通讯、娱乐和琳琅满目的可供选择的商品,哪一样不是科技带来的狠活。没有人愿意回到山洞里过原始人的生活。

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没有错。然而科技也的确带来了种种负面效应。

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 · 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讲述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引起巨大反响。事实上,农药的无限制的滥用,一直困扰着生态环境。粮食产量的增加伴随着的是始终无法摆脱的各种负面作用。

当然,任何科技革新都比不了武器制造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更大。武器不仅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式,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人类的心理结构和道德意识,是伴随着现实生活而被不断重新塑造的。更具毁灭性的武器所对应的是更多的死亡和伤残。

人们创造科技,也被科技创造,双方是彼此依赖和彼此塑造的。

06

类似地,今年火爆异常的大模型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大模型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如智能助手、机器翻译等。如今,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更复杂的编程、撰写论文、广告创意等工作,未来将逐一占据各种智慧型工作的阵地,极大地提升社会效率。

然而,同时,它也可能被用于不良目的,如传播假消息、影响公众舆论等,甚至可以用到军事领域。因此,如何平衡大模型的利与弊,确保它在未来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危害,同样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努力。

一切科技产品都是工具,所有工具背后站着的仍然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有道德意识、会思考的动物,最终决定行为性质的还是人的价值判断。

这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日新月异地发展,无论未来出现什么样的超级科技产品,在发展科学的同时,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基石。它将以两个方向的展开决定人类的未来:一是伴随智力成长的知识摄入;一是人的正确的道德意识的培养。

07

记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想要移民到火星上或者外太空,仍然是很遥远的事情。

只有人性本善,才能科技向善。

《奥本海默》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学家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科技与人性、科技与伦理的作品。它提醒我们,科技的力量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核武器落到好人手里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它阻止战争打击坏人的作用;如果落到坏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3-09-12
刘兴亮 |《奥本海默》的两难
刘兴亮|《奥本海默》的两难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