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诠视科技CEO林瓊:以空间感知和空间计算为切入点,聚焦虚拟与现实融合交互

文 / VRAR星球 清月泠

苹果VisionPro的发布,将“空间计算”这一概念带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作为一项用于捕获、处理并与3D数据实时交互的技术,空间计算能够让人产生感知和反馈等沉浸式交互体验。而空间感知,则是空间计算这一领域的关键技术。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者跨入了这一赛道,诠视科技正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上海诠视传感技术有限公司2016年创立于硅谷,2017年落地上海,是一家专注空间感知交互核心技术和XR产品的全栈式解决方案供应商。

如今,诠视科技围绕着空间计算、感知交互的路径,以核心算法为基础,差异化建设为目标,打造了一个以分布式计算为基础的、面向空间计算的XR感知交互产品技术体系。该体系与此前的微软Hololens以及近期苹果Vision Pro的架构——即空间计算与感知交互的体系十分近似,但也存在着些许不同。

今日,我们邀请到了诠视科技的CEO——林瓊,听他分享有关空间计算感知交互的相关知识,以及诠视科技在XR领域的战略布局。

VRAR星球:最开始为什么选择了空间感知交互和空间计算这一套赛道?

林瓊:这与诠视团队的背景有关。公司团队已在这一领域耕耘了多年,在空间计算这一领域有将近50人以上的积累。

此前,诠视科技在计算机视觉的赛道,在技术逐渐发展的当下,又选择了空间计算这一平台。空间计算不仅可以落地自动驾驶技术,还能够结合机器人、低速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场景,在XR赛道的应用也更为丰富。公司所看中的下一个时代的人机交互,目前看来这也是正确的判断,在未来十年,以空间计算为交互入口的平台还将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VRAR星球:公司的感知交互算法具备哪些特别的优势?

林瓊:诠视的感知交互算法的优势在于,在速度和精度两方面达到了平衡。这一算法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把算法和算力做紧密的融合,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单元化的解决方案,赋能人机交互场景。

诠视科技的算法专注于芯片级的部署打造,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轻量化,包括与性能之间的平衡——这也是这款算法最大的特点。事实上,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开源的算法,但当实际把它部署到产品中时,就一定会在面向场景的轻量化适配这一层面进行大量的工作——这也恰恰是诠视科技早年间一直在做的事情。

VRAR星球:贵司的MR眼镜产品SeerLens系列,跟Hololens等同类型产品有何区别?它的优势在哪里?

林瓊:要谈到XR产品线,自然要说到两大鼻祖。其中之一是Hololens,另一个则是谷歌的Google Glass,这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技术路径。Hololens是面向三维空间的强交互型产品,它在行业中是标杆性的产品,而Google Glass恰恰相反,属于另外一个体系,更偏向信息的交互。如今,市场上大致也分化出了以此为代表的两大路径,而诠视科技在最初选择了和Hololens相同的,聚焦空间计算和有强交互需求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未来。

未来一定是三维的时代,诠视从几年前就锁定了这一方向,把Hololens当做教科书进行对标,而公司最新推出的智能眼镜产品SeerLens B50R在行业客户端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实际上已经与Hololens十分接近。

SeerLens系列的优势体现在产品的差异化上,这其中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轻量化——Hololens是一体式的,而SeerLens是分体式的;其二则是多平台的适配。Hololens是一体式,就不可避免地无法做多平台的适配。而SeerLens系列智能眼镜可与PC、手机、或专属的计算单元来进行适配,在很多场景下都体现出了它灵活的优势。

第三点与诠视科技专属的计算单元有关。公司使用瑞芯微最新的RK3588平台打造了完全国产化的计算单元,可以应对国产化的场景需求,这是与Hololens相比最大的差异化优势——在当前的面临各方面形势下,很多场景Hololens无法支持,而诠视可以做到。

从MR的角度来看头戴式设备,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轻量化的信息提示类、观影类设备,类似于AR,有一定的轻度交互,其次是完全虚拟化的VR,最后才是MR。MR可以真正实现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应用场景,这也是诠视此刻正在做的。随着行业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需要深度交互场景的to B或to C市场,比如公司目前正在部署的医疗场景就属于这一赛道。

VRAR星球:提到了MR,就不得不提一下Vision Pro,我们的产品与苹果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林瓊:谈到MR,以目前的行业来看同样有两大路径。其一是Hololens,它的路线是通过光学进行透视(简称OST),以现实世界为主,虚拟成分为辅,以此将虚拟融入现实,这是一种呈现MR的方式;而苹果走的是另外一种发展路径——它通过相机来看世界(简称VST),以VR的形式的虚拟成分为主,把现实的成分融入到虚拟中,也实现了MR。

这两种路径殊途同归,都以实现MR为目标,而这也体现出行业内真正有价值的趋势还是MR。然而,目前的两大路径所适用的场景不同,要视具体场景而定。例如培训娱乐场景以虚拟为主,只需要一部分现实来增加与虚实融合的体验,这种场景就相对适合第二种路径。根据不一样的场景选择不一样的技术路径,最后产品的形态也不同。

诠视科技作为一家XR的底层技术公司,同时具备OST与VST两种路径的产品。因此,客户有什么样的需求,公司就有不同的方案来对应。

VRAR星球:无论是MR还是AR,或是VR场景,未来都会一一落地和实现,目前来看,行业发展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林瓊:毫无疑问,硬件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在光学显示、色彩、视场角等方面离C端大规模普及仍有差距,在算力和电池的技术上也多有不足。另外,通讯设施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的5G虽然运行速度快,但功耗太高,想要技术起飞或许要等到6G以后。

内容也是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原因之一。目前业内做内容产出可能仍比较耗时,成本较大,而未来,通过AI对场景的识别,或许会减少在设计开发等工作上的时间。AIGC能够帮助我们生成内容,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只需要一个XR的设备就可实现所需的体验,这将使行业呈指数级的上升。

目前,XR与AI是绝配,是天生共同成长的一对技术。随着AIGC大规模部署的市场的到来,也会给XR带来快速成长的机会。

VRAR星球:公司接下来的战略布局是什么?我们最终的目标和理念是什么?

林瓊:公司目前的战略布局是围绕“以XR空间计算+AI”这样的底层核心能力,从XR设备开始,部署到XR整体解决方案.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公司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目前在行业的早期阶段,需要的是提供更底层基础能力,当行业发展到初步的规模之后,公司可能会将重点放在端云结合的环节。

VRAR星球:对于走类似技术路径的创业者,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林瓊:走类似技术路径的创业者,需要坚信所选择的技术路径的方向。诠视依然是走在路上的一个团队,谈不上传授经验,但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坚持——认准一个方向,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做正确而又有难度的事儿,也要活到到这个行业真正起飞的时候。当然,这可能需要时间,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行业中经历起起落落。

随着VisionPro的推出,大家对行业发展的方向更加坚定。从今天的尺度来看,以C端为代表,行业真正的起飞可能会在两年之后开始,2025年或许会是一个转折点。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3-08-22
对话诠视科技CEO林瓊:以空间感知和空间计算为切入点,聚焦虚拟与现实融合交互
以C端为代表,行业真正的起飞可能会在两年之后开始,2025年或许会是一个转折点。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