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降温,原料价格普涨,进退两难的装企似乎迎来了“至暗时刻”。
进入四季度以来,国内能源、金属、化工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了大幅上涨,建材领域更是“涨”声不断,多种材料价格刷新历史纪录。
从事门窗安装多年的张先生告诉笔者,“上半年,一吨普通铝合金原料的价格是21500元,现在已经涨到了29500元,安装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玻璃胶,9月初一箱280元,现在是380元。”事实上,国庆假期后,已有多个建材家居企业发布涨价通知,南昌海螺水泥10月17日起,各种品种水泥价格上调40元/吨;上爵电器10月20日起,所有照明产品价格上调5%-10%;华鹏陶瓷10月26日起,全系列价格上涨5%-10%。
另一方面,房产市场调控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9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1%,自2015年5月份以来房价首次下跌,二手房价格也自2015年来首现下滑,环比下跌0.2%。在“停发第三套房贷”、“房产税改革”、“部分城市限购”等政策持续发酵下,房价从普涨到普跌仅仅用了三个月。随之而来的市场降温,让相当数量的装企因业务萎缩、竞价激烈而举步维艰。
如今,建材价格的疯涨让装企腹背受敌,涨价无疑是将客户拱手送人,不涨又覆盖不住成本,“涨”还是“不涨”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涨价危机,层层传导渗透
原材料的上涨主要受限电限产政策、全球量化宽松、供需关系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环保压力、国际经济、疫情反复让建材价格瞬间进入“疯狂四季度”,而对家装产业造成的影响正在层层渗透。
通过对上海某大型建材市场的实地了解,我们注意到,本次建材涨价不但幅度高,范围也很广,覆盖水泥、玻璃、砂子、陶瓷、木材等多个品类,几乎无所不涨。
玻璃胶商家刘兵称:“以前每支胶能挣1块出头,现在每支胶就2、3毛钱利润,上海做玻璃胶的厂家多的是,你要利润就要卖的贵,贵了人家不买只能等着它过期,但是没办法,107胶涨价,我做的玻璃胶也只能涨价。”(107胶为玻璃胶主原料,占总成本70%以上)从事板材供应二十一年的李军展示了十余张涨价函,无奈表示,“现在不只是原料涨疯了,年初至今,我们用的木材、胶水,甚至辅料,涨幅都在15%到43%之间。”
不单单是供应商,经销商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某软装品牌销售施女士表示,9月份到现在,公司内部已经上调了四次产品价格,一次次的涨价让许多本来就犹豫的消费者更不相信销售了。整个国庆也没有出现以往“金九银十”的盛况,大概今年国庆的开单量只有去年的一半。
此外,原料上涨的震荡也已经波及到家装行业,家住上海普陀区的王女士最近发现材料越来越贵,自家的房子本来10月底可以完工,但现在材料短缺、价格上涨,自己的装修预算在15万左右,现在全屋定制比之前涨了2万,窗户涨了1万,算上其他七七八八,现在要接近20万才能完工。
困境重重,装企面临两难
装修行业在此番涨价冲击下陷入困局,也可以视作是行业隐患积累多年的一次爆发。
长久以来,装修行业都存在大量发展痛点,大部分装修公司也都存在避无可避的生存难点。
首当其冲的是市场秩序混乱,无序、不良竞争普遍存在,无资质、无执照、无技术、无装备的施工比比皆是,坑蒙拐骗、卷逃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诸如工程质量、售后服务等用户权益难以保障。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从业准入门槛低,游击队式装企数量繁多,大量施工人员缺少培训,行业整体鱼龙混杂。同时,这些不利因素也导致了产业升级困难,中小型装企经济效益低下。其次是大多装企采取粗放式发展,数字化意识尚未觉醒,运管模式、采购效率、品牌程度等难题长年得不到解决,所造成的结果是抗风险能力低下,在诸如涨价风波等突发事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扎根上海多年的徐州某装修公司负责人金扬称,10月以来,他接到了六次涨价通知。钢材、电线、水泥,连塑料都在涨。他说:“今年春节之前接的十几个订单都处于亏损状态,原料价格上涨导致我们不敢做包工包料了,这次的涨幅实在太难琢磨,现在只能是按照设计方案让客户自己去采购,不敢轻易签订新订单。”
现阶段,装企需要面对的是“人、货、业”的三重压力,即用户、材料、行情。面向装修用户,装企需要将原料上涨渗透向用户,但这绝非易事,选择随行就市很可能会丧失一些潜在用户,而与用户“分担”差价也可能因原料价格的频繁变化而无利可图;材料方面,价格的持续上涨会让已签订单变成亏本买卖,履约之路变成赔钱之路,当然,也会有少数不良装企乘机以次充好,达到“平衡”,但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行情方面,房产市场的飘忽让观望的业主增多,也让装企的生意压缩,市场还出现集中抱团、精装房交付比例攀升等现象,都是装企发展越发艰难的原因。
行业洗牌,拐点即将来临
如果本次原料上涨危机持续,中小型装企的“小而安”生存法则将被打破,行业内的散兵游勇将有可能被直接踢出局,而试图求生的装企势必面临改革。
互联网+时代下,装修行业的发展方向是集约化、规范化、环保化、工业化、智能化,从设计、开发、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等各环节形成有序的整体运作,全面提升行业服务力。而装企则须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放在装企面前的转型之路有两条,一是自主研发,搭建具备数字化系统运行能力的平台,当然,也可以选择外包给服务商;二是寻求SaaS服务,合作入驻,并在SaaS平台赋能下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对于大部分装企,前者无疑是对自身资金储备、公司决策、市场份额等多项条件的巨大挑战,后者的性价比显然更高。
综合来看,如今的装企已难以使用“拼价格”来适应市场,硬实力缺失的装企会失去博弈资格,当然,另一方面,行业也将在涨价事件中加速进化。家装行业的转型之路起源于六、七年前“互联网+家装”模式的兴起,经过几年发展,在如今的行业梯队中,齐家网等头部平台逐渐发展为装企SaaS平台,在家装全过程中为装企提供涵盖营销服务、供应链集采和创新增值服务的整体经营解决方案的SaaS服务,对很多装企来讲不失为一种尝试路径。
不过,借助SaaS平台赋能也许是不少装企的解药,但这解药怎么吃,吃完又如何,都需要慎重。
装企的症结往往来源于用户的痛点无法满足,即材料价格和装修质量。后者可以依靠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弥补,而前者除了随行就市再难突破。因此,SaaS平台给的解药,装企需要对症来吃。
针对材料价格难题,装企需要借助SaaS平台给予的供应链服务,提升对建材原厂的议价能力,无论是高低质量的产品都有“最低价”保障,省出的部分空间自然可以让利用户,在绝大部分用户都在意的预算层面建立优势。
装企生存的另一个难题在于获客,凭借SaaS平台自带的强劲互联网属性,利用其信息整合能力拓宽装企的获客渠道,在家装这样的领域,平台PV具备相当参考价值,大型平台官网PV可达到数千万每月。
解决材料与获客难题后,任何规模的装企都需要正视口碑积累问题,长久以来,装修被戏称为“一锤子买卖的行业”,这是由于许多装企都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不规范”,因此与SaaS平台的合作是装企作业规范化、流程化的新起点。在平台的运营、监督模式下优化装企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才能在积累中赢得用户口碑。
当然,合理运用SaaS平台并不能算是装企的转型终点,装企自身的进步不能完全依赖平台加持,想要进一步发展,装企仍然需要主动探索、改革公司运作模式,规避传统装企经常经历的运营、资金、服务等等难题,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内外并行,用户体验为王
除了利用外部资源,装企的自身发展也应该紧随市场风向,多线且持续。
资金层面,绝大部分装企的倒下要归咎于资金链的断裂。装企的资金管控主要由工程、营销、团队等组成。工程资金包含了人员工资、材料采购等硬性支出,一般是不能轻易触碰,资金链的断裂往往是从某个工程出现延误开始。而营销资金相对简单,如果在入住平台后扔向进一步拓宽获客,那么只要量力而行,定期分析性价比,不超额一般不影响资金链。团队资金主要在于人员的劳动报酬,及时发放是基础,在此之上建立奖励机制能够进一步提升团队活力。
运营层面,单个装企很难达到平台式的资源整合度,但仍旧可以通过良好的市场运营来提升硬实力。首先是做好市场细分,先对自身定位,再对客源、货源定位,整合该定位下的客户与材料,装企主打的方向要明确。其次需要市场调查,定期做好新建楼盘登记,向潜在用户展示优秀案例。最后,可以与某些品牌材料达成代理合作并做好维护,将装修与销售结合,提升更多赢利点。
用户层面,任何服务业的核心最终都要归结于“以人为本”,即用户体验。从设计到报价,从施工到交付,长达数月的服务中有着环环相扣的节点,任何一环的体验缺失都会影响用户的整体印象。从在设计中加入用户更多可操作的项目,从报价中提供更清晰透明的预算单,从施工中辅以监理、科技手段时时监控,从交付环节满足材料过关、质量过关和施工过关,让用户的满意度在每一环节积累,是装企需要长久坚持的服务理念。
在经历建材飞涨的风波之后,装修行业必然会迎来更符合市场诉求的新机遇,摆在装企们眼前的是提升附加值、抗风险能力、数字化水平的发展新方向。可以预见,具备直接赋能能力的家装SaaS平台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装企们在力求解药的同时也仍需正视企业内部发展,结合外部优势才能迎来更踏实的转型之路。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