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向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是无可阻挡的大风暴。
人工智能对中国是机遇大于挑战,很可能是几十年难逢的重大机遇。
AI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一边在拿专利、构建技术壁垒,同时也在作为中国数字新基建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大规模地投入到生产生活,投入到普惠社会中去。
芯片荒背后的真相
世界正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发生巨变。
中国人的五一长假期间,路透社报道了一则消息,由于全球半导体短缺,许多汽车制造商被迫停产或减产。为此,众多汽车制造商和部分美国国会议员呼吁白宫采用 1950 年的《国防生产法案》,以保证其芯片供应。
美国《国防生产法案》因朝鲜战争创建于 1950 年,总统可以凭借该法案要求民用企业为国防提供关键材料、扩大生产、优先完成国防合同订单等。另外,该法案也授权总统可以征用财产、解决企业劳资纠纷等。
疫情期间,《国防生产法案》屡次被提起,比如为了应对疫苗荒,拜登就启动了《国防生产法案》来促进供应,但针对汽车芯片荒,这还是首次。
拜登有可能接受这一建议,也有可能暂不采纳。但核心是,在美国国内的一些利益集团看来,汽车芯片荒的严重性已经堪比疫情。
那么问题来了:汽车发明至今已经超过一百年,百年来围绕汽车的关键问题一直都是发动机、安全和能源,什么时候芯片会变成汽车产业的致命短板?
不要说十年前,就是两年前估计也很少人会预料到这一问题。
但世界的巨变就是这么令人猝不及防。
芯片荒的背后,是芯片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晋升为汽车的心脏和大脑,没有心脏和大脑的汽车,未来将没有任何市场。
而汽车业的变化只是全球AI大潮的一个缩影,万物皆智能的未来是这一切巨变的真正幕后之手。
再看一则最新消息,就在昨天,美国得克萨斯州众议院通过了“虚拟货币法案”,该法案承认加密货币的法律地位,若该法案得到参议院通过,则将成为法律。
这在以前也难以想象,很多人的意识中,所谓加密货币一直都和割韭菜划着等号,但其地位却很可能会被传统政府部门承认。事实上,在美国已有14%的人口持有加密货币。
而加密货币背后,则是金融智能化和货币智能化的大趋势在推动。事实上,加密货币的产出就是建立在海量芯片需求的基础上,加密货币挖矿加剧了芯片市场的供不应求,也加剧了汽车芯片荒的出现。
这已经不是蝴蝶效应,而是一场真正的大风暴,它的终局就是人工智能向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
假如AI注定“统治”世界
对中国是机会更大,还是挑战更大
遭遇百年未有巨变的今天,几乎所有的改变都会导向一个问题:假如AI注定“统治”世界,对中国是机会更大,还是挑战更大?
科技强国已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在AI大趋势下,中国会不会再次遭遇被外部卡脖子的情况?
在全世界科技圈,答案都已是共识,人工智能对中国是机遇大于挑战,很可能是几十年难逢的重大机遇。
逻辑其实很简单,当世界要重新洗牌的时候,后发国家往往是更大受益者,因为大家又重新站到同一起跑线上。今天中国发展AI,跟二十年前所面临的环境已经截然不同。
去年九月份,央视主持人康辉曾在采访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时问过类似的问题,百度现在是中国实力最强的AI企业,被称为AI第一股。
李彦宏认为,AI时代,中国不会再被“卡脖子”。因为在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和芯片两项最核心的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手里,这导致中国后来非常被动。
但重新洗牌之后,中国有机会发展AI时代的自主操作系统和芯片,比如百度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和昆仑芯片,就使得中国在AI操作系统和AI芯片两大AI核心底层技术上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这两件事不止是百度在做,其他中国公司也在做,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庞大市场,足以支撑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现在的中国科技人员有雄心、有耐心、有信仰,耐得住寂寞,当然,也有国家意志的鼎立扶持。
综合下来,就是这么一个结果: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早在2019年,中国已发表AI研究论文总数全球排名第一,AI专利申请数目全球排名第一,AI公司总数全球排名第二。2015年至2019年,中国AI公司的融资额亦是全球最高。自2015年起,中国于AI的投资已超越美国,2019年达467.6亿美元,美国则为386.5亿美元。
这只是2019年的数据,因为疫情原因,刚过去的2020年才是真正的AI大爆发之年。
事实上,发展AI不是烧钱那么简单,也不取决于几个天才科学家。与其他高科技不同,AI是不能封闭在实验室中研发出来的,它需要大量的应用实践,数据积累,这意味AI的用户规模成为一道最后的门槛,而中国的优势恰恰就在于拥有世界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最领先的互联网公司。
有了这一道门槛,放眼全世界,能够在AI时代掰腕子的,也就中美两国而已,其他英法德日以色列都不够格。
中国的顶级AI企业到底有多能打?
中国AI整体实力的强大背后,是中国企业正在通过不懈的努力突围,制定属于中国的游戏规则。
没错。这一次AI之战,企业是主力军。
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实行的就是平台战略,中国目前先后公布了十几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针对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智能视觉等各个领域,这些平台都是以企业为主体。
专利数背后是这么一种情况,即百度这样的中国企业在AI领域已经形成“航母”式阵列,在多个单项上都很能打。
比如前文提到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和昆仑芯片,就各自代表了AI时代的操作系统和高端芯片。
比如百度人工智能技术多年积累的集大成——“百度大脑”已经进化到6.0时代,升级为“AI新型基础设施”,具备“知识增强的跨模态深度语义理解”能力。
比如百度自研的语义理解技术与平台文心 ERNIE,是首个在GLUE(通用语言理解评估,被广泛认为是测试AI语言理解的基准)上得分超过90分的AI模型,获得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荣誉奖项SAIL(卓越AI引领者)奖。
事实上,百度是迄今国内唯一可提供从芯片设计到深度学习框架及应用层面全栈式AI能力的公司,基础设施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框架、核心人工智能能力(例如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和增强现实等)及开放式人工智能平台。
这样的AI阵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达十年以上的积累,需要长期的大规模研发投入。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中,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百度分别以9364件专利申请和2682件专利授权处于第一位,这也是百度连续三年在该人工智能领域专利分析报告中总申请量蝉联第一,展现出了中国AI“头雁”的实力。
一般人可能没概念,相比较,苹果的研发占收入比是个位数,华为2020年研发总支出占收入比15.9%。
百度只是个缩影,在2019年,在世界研发投入前10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就从2015年的89家增至当年的168家,已超过欧盟,仅次于美国。
中国的科技公司都正在疯狂的投入到研发中来,这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但研发投入后,技术释放价值的曲线将不是线性的,而是会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呈现出指数级爆发。
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光伏产业,多年前中国大力扶持光伏产业,舆论中颇多微词,有说浪费的,有说有利益输送的等等,但整体结果就是肉都烂在锅里,不知不觉间中国光伏产业就取得了全球主导地位,像多晶硅已经占全球超85%产能,美国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厂商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假如离开了“中国光伏”,其提出的“2035年实现100%无碳发电目标”都很可能会泡汤。
中国的AI产业,也正在沿着这个方向演进。
“祝融号”和“人口普查”
巨变仍将继续,星辰大海无垠
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航天史上值得被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先生宣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名称为“祝融号”。同时,中国火星探测工程联合百度发布的全球首个火星车数字人也在现场亮相。
当初中国首个火星车征名,是百度李彦宏首先提出了“叫祝融吧”的建议。李彦宏当时写到,“祝融是上古神话人物、火神。关于他的名字有传说记载:‘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
但百度的到场,并不是因为“祝融”的来历,而是因为全球首个火星车数字人的出现,其背后是百度积累多年的数字人技术体系,百度智能云设计的轻量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国内首创的基于高精度4D扫描的口型预测技术,能够实时生成数字人的口型、表情、动作,准确率接近99%。
火星车数字人代表了中国AI科技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积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同时也是AI技术正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加速落地的缩影。
对于中国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最深刻影响。说一千道一万,无论AI技术多先进,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如何提高国民福祉,提升中国国力。
“祝融号”
AI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一边在拿专利、构建技术壁垒,同时也在作为中国数字新基建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大规模的投入到生产生活,投入到普惠社会中去。
百度的上万件专利,只有在依托百度大脑、飞桨、芯片、智能云、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型 AI 基础设施,推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能制造(含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智能化升级时,才更有国家战略意义。这也是AI技术突破与其他技术性突破的一大重要区别。传统的技术进步范畴要落到实体经济是买设备、买技术、买专利,但AI却可以通过领先企业的AI平台对外输出和赋能,通过产业智能化落地迅速产生规模化成果。比如在百度,它既有百度大脑,也有百度智能云,如果说前者是脑,那么后者就是臂和手,可以可以对外输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使企业快速受惠于人工智能,使智慧城市在更短时间内落成。
当AI蕴藏的洪荒之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呈现指数级爆发,中国则又是不一样的中国。
最后要说的是,近几天中国发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引发各界热议与担忧,尤其是针对人口增速的下降,意见尤其不一。
针对老龄化问题,很多人提出鼓励生育,这当然在可探讨之内,但客观说,多生育确实可以缓解眼前的养老问题,但如果放长时间线看,生育的越多未来老人就越多,这几乎相当于饮鸩止渴。
内参君以为,未来依靠科技进步,才是化解难题的更佳方略,尤其是机器人、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应当被有关部门提早引入对策中来,或许几十年后,当我们老了,与传统思维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就自然浮现出来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