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7-11模式在中国为啥就一直走不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驱动无数人奋不顾身参与进来的最大原因。从这个角度讲,在人员成本和租金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传统便利店模式因其缺乏足够利益驱动,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对于全世界来说,中国市场一直是个长期谜题,很多在国外流行已久,被证明屡屡成功的模式,一旦到了中国,就莫名遭遇溃败,或裹足不前。有人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沼泽地效应”,比喻中国市场不一定就如想象的那般“人傻钱多”,其实是个泥潭。

最典型的就是风靡日本,台湾,香港的7-11便利店模式。同是文化圈,7-11便利店因在日本承担了零售、鲜食、物流、出版、咖啡等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的社区终端服务功能,盛极一时。但到了中国,却频频传出倒闭消息,比如近期给人印象深刻的那张《停止营业告知函》:全时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今年5月20日24点0分结束经营,自5月11日起,全时便利店开始全场6折销售......尽管随后这一消息被改为“经营进行调整”,但全时迎来至暗时刻当无疑问。

全时号称“7-11学徒”,是7-11便利店模式的忠实中国跟随者,也是北京数量最多的便利店,超过7-11。

疫情是压倒全时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全时的命运实际是本土便利店的一个缩影,《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去年全国便利店数量只有12万家,约合每11666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与发达国家每3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的“便利指数”相比差距巨大。

是什么影响到7-11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呢,是中国人收入低撑不起便利店?参考美国、日本的商业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是便利店的发展期;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便进入便利店的快速成长期;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则进入市场饱和期,中国在2019年已经实现人均GDP1万美元,但有便利店的社区还寥寥无几。而此时,距离1992年,第一家7-11在深圳开业,传统便利店引入中国已有28年。

人均GDP都过万了,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人均GDP甚至都已经到2万美元档,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标准,但便利店在中国却一直发展不起来,恐怕已经不是贫富所能解释。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不逢时。1974年,日本的第1家7-11便利店在东京正式营业,7-11模式的爆发实际上是伴随着日本的经济奇迹日本向发达社会的过度。三十年后,7-11模式要在中国复制同样的爆发,但实际上世界已经与七十年代大为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变迁,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消费土壤,土壤不同了,7-11模式却抱残守缺,没有大的变化,就很难收获消费者的认同。

比如7-11模式几十年来一贯提出的种种便利,对中国人来说实际上并不一定足够便利。7-11模式是最后一公里,但中国的电商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香港、东京的7-11便利店一大便利是给地铁卡充值,但在中国一个手机就能解决;7-11便利店主打24小时营业,但中国一开局就是探索无人便利店,用机器取代人工,扫码开门、自助购物。

去年有一则新闻:日本大阪一家7-ELEVEn店主因擅自缩短营业时间而被总部追责,面临天价违约金的处罚。由于人力不足,夜间收入不高,在总部要求24小时营业的规定下,加盟商与总部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甚至引起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破例干预。

这不止是24小时营业要不要坚持的问题,实际上暴露出传统便利店模式的一大痼疾: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利润越来越微薄,但总部对加盟商的控制却益发严格。被束缚的加盟商难以应对市场的变幻万千,稍不留神,就会造成亏损。

对比相对稳定、缺乏活力和固化的日本市场,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估计要放大数倍,这种情况下,7-11模式如果不能因地制宜灵活变革,而是生搬和移植国外模式的话,就很容易使加盟商陷入困境。而这个问题又几乎不可能解决,因为那需要大魄力、大变革,甚至变革之后7-11就不是7-11了,这种变革对更需要模式稳定、品牌稳定的加盟模式尤其致命,需要总部有与加盟商共同承担变革成本的牺牲与魄力。

但至少从目前观察,从最早推行加盟制度的7-11身上还看不出这样的准备与行动。而加盟商也因成本高企,没有太多余力加大例如新技术、新模式方面的投入。

AI财经社》昨天一篇相关报道披露了一些7-11便利店运行的细节,报道称,7-11在北京地区分为特许加盟连锁和经营委托加盟两种方案。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加盟商提供店铺和装修,以及自备80万元的资金。后者的店铺、装修和设备由7-11提供,资金要求也降低至35万元,但相应的毛利分成比例也较低,一般只能拿到32%,并且加盟商还要承担人工、商品废弃等成本。

据业内人士透露,7-11还会规定加盟者要有两名专职的经营者(最好是夫妻)。为什么最好是夫妻档?有零售专家解释,7-11的利润分配逻辑更符合小夫妻创业,因为挣不了大钱,但又需要紧密的关系才能维持,等于长期持有一个稳固的“合伙人”群体为公司创造价值。但加盟者能为自己创造多高的回报?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期待值不同。一个经营过7-11加盟店的网友算了一笔账:一对夫妻,前期投入近百万元经营一个便利店,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如果门店位置够好,一年的净利大概在20万元左右。

20万是一个家庭的收入,环顾中国看似不少,但考虑到夫妻两个人的劳动投入、时间投入、资本投入、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机会成本、经营风险等,加盟便利店就变成一个苦差事,因为假如夫妻俩是普通白领,一年也能有20万收入,还带社保,还不用承担经营风险,不用24小时营业。如果不是白领,开滴滴专车也能有差不多的收入。

说到这里,其实逻辑就比较明晰了。传统便利店之所以在中国一直难以大发展,根本原因是因其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这种利益驱动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在踏足蓝海领域发现丰厚利润,也有可能是背后有强大的资本驱动(比如烧钱补贴)给予了更多回报,也有可能是因为新技术的采用导致成本降低获得了更大利润空间。

总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驱动无数人奋不顾身参与进来的最大原因。从这个角度讲,在人员成本和租金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传统便利店模式因其缺乏足够利益驱动,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社区便利店就是夕阳产业,相反,对于刚刚启动大规模城市化的中国而言,社区经济依旧是一片蓝海,社区便利店也是一大风口,前提是什么样的便利店,传统便利店不变革终将消失,“倒闭潮”只是个开始,但新技术、新零售却将是一个巨大风口。

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处境尴尬的传统便利店加盟商其实也没必要绝望,因为在大市场范围内,巨头和大资本都正手握巨款,虎视眈眈准备杀入,所谓收编,所谓赋能,作为最后一公里链条的上的关键棋子,传统便利店们仍有待价而沽的价值。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5-27
破局:7-11模式在中国为啥就一直走不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驱动无数人奋不顾身参与进来的最大原因。从这个角度讲,在人员成本和租金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