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读书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就是主题阅读,即读过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之后,去寻找这本书相关领域的其他书,最终让这些书形成一个主题。
比如2022年我阅读的主要主题有3个。
1是“消费社会与营销”,这个主题主要研究当今处于消费社会的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态度,学习在这种消费环境下如何进行营销。
2是”社会、文化与营销“,这个主题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和心态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
3是”传播与营销“,这个主题主要从2020年开始,延续到现在,主要是阅读传播学的经典著作,如彼得斯、罗杰斯、李普曼、刘海龙等人的作品,用他们的理论解读当下传播环境的问题。
根据豆瓣记录,2022年共读书41本。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贴出完全书单以及我着重推荐的好书。
完全书单如下:
【10本好书推荐】
01 《制造消费者》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消费主义全球史”,通过这个你可以大概看出一二,它讲的消费主义从兴起到兴盛的整个历史。从品牌的出现,到城市化、百货商店的出现,再到资产阶级消费符号的创立,作者一点点将消费主义从表面的消费现象延展到人们以消费来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心理需求。
作者安东尼·加卢佐说“看似是人们选择着商品、商品给人们带来愉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服从着一种集体的社会逻辑,人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在需求而消费,他们是被符号牵着鼻子走。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为了守住他所属的阶级,他必须遵守这门消费的法则。”
这句话道出了消费主义的本质:利用人的虚荣和嫉妒的心理,让消费者尤其是邻居和朋友之间形成对比。
这本书信息量不大,如果你已经看过《消费社会》,《有闲阶级论》,《单项度的人》等关于消费社会的经典作品,会觉得这本书比较一般,但对于想快速了解消费主义理论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02 《商品帝国》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看似跟上面那本《制造消费者》重复,不过这本书的信息量要更大,《制造消费者》基本是从近代开始阐述消费主义,而《消费帝国》则是从古代就开始寻找消费主义的开端,尤其是大篇幅追溯了中世纪消费主义的现象。
不过本书更多是探讨了对于消费主义的两种态度的对立和发展。
一方是进步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批评家,他们谴责购物、广告、品牌战术和放松信贷将积极、有道德的公民转变成了消极、无趣的消费者。
另一方是消费的支持者,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他们将选择的自由珍重地看作民主和繁荣的基石。按照这一观点,公民应当有权遵循自己的喜好、自行做出选择,而不需要某些权威告诉他们何者为好何者为坏。显然,他们为消费主义辩护。
03 《奢侈品战略 : 揭秘世界顶级奢侈品的品牌战略》
奢侈品为什么这么贵?奢侈品为什么在某些节点要销毁自己的商品?为什么经济越差奢侈品卖的越好?要回答这些问题,看《奢侈品战略》就够了。
我认为这本书是读懂奢侈品品牌的必读书目,它包含奢侈品的历史和奢侈品的市场法则。
奢侈品本质上是与大众消费品不一样的品牌,它们多年来一直通过”反(大众消费品)市场营销“法则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优势。这些法则有:
不迎合消费者而是主导客户
创造阶级差异维持稀缺性不能轻易得到不做促销导向的广告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涨价
多年来,奢侈品品牌正是用以上这些独特的营销策略保持自己的高利润,推升自己品牌的价值,并在与大众消费品牌的竞争中一直步步为营,稳步上升。
虽然奢侈品主要面对富人销售,但它的影响不止于富人,更大程度上的,它大范围的塑造了当代人对现代消费生活的理想。这也是维持它高利润的本质原因。
延伸阅读:为什么经济越差,奢侈品越火?
04/05 《新异化的诞生 :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和《倦怠社会》
这两本书之所以放一块说,是因为他们都展示了生于当代的社会人的问题——即在无形的社会压力下,导致自身疲惫、倦怠。
在哈特穆特·罗萨的《新异化的诞生》一书中,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的加速已经成为现实:
科技加速:
科技让生活加速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现实。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多出来更多时间处理事情,”比如从伦敦到纽约的距离,从船只航行的前工业时代到喷气飞机的时代,空间萎缩到了原本大小的60分之一。“
同时像微信这样即时通信软件的出现让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也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更快。
社会变迁的加速:
“从前的车马很慢,信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这是典型的古典时期的社会状况。而在今天,一段稳定的感情关系往往难以维持几年,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根据桑内特的说法,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薪阶层,一辈子大约会换11次工作,这个数据在今天看来也许都保守了。
生活步调的加速:
罗萨在反思当今的邮件工作时说:1990年时,我们一个工作日平均花两个小时收发十封邮件……今天可能每天要收发的,是40—50封,甚至是70封电子邮件。所以,比起网络世界发明之前,我们需要花在沟通事务上的时间,更多了。
比邮件更进一步的是钉钉、飞书这样的工具,使用它们相当于每天收发几百封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并且沟通之外的工作并没有减少。
一个在今天特别适用的词汇是“多任务”(multi-tasking),即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处理多项任务或工作,我曾经见过一个人在线上同时开两个会,这是非常典型的多任务。
社会加速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主观上,大家认为时间匮乏,每个人都变得很忙碌,感受到强烈的紧迫、压力与焦虑。他们会担心无法跟上社会生活的步调,无法跟上身边人的生活和消费节奏。
社会加速带来了韩炳哲所谓的《倦怠社会》,倦怠社会的是一种无形的控制带来的一种不停奔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小部分选择躺平,大部分人选择迎接焦虑、跟进节奏,这让大部分人感到焦虑,也给了当今进化版焦虑营销的巨大空间。
延伸阅读:焦虑营销的前世今生
06 《营销管理第16版》
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被誉为营销圣经,到去年中文版已经出到了第16版。
在去年12月,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中信出版社的这本第16版《营销管理》,在这里表示感谢。
第16版《营销管理》有三个作者,分别是菲利普·科特勒 、 凯文•莱恩•凯勒 、 亚历山大·切尔内夫,除菲利普科特勒外, 凯文•莱恩•凯勒单独出版过《战略品牌管理》, 亚历山大·切尔内夫是这次新增的作者,他单独出版过《战略营销管理》。
从这三个作者的领域基本可以看出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分别是“营销管理”,“品牌营销”和“营销战略”,第一大部分是讲整个市场营销的要素和流程的,第二大部分是讲如何打造和推广一个品牌的,第三大部分是讲如何做好营销的内外部管理的。
相对于营销圣经的说法,我更愿意将这本成为营销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对于营销的相关各部分都有涉猎,对于从事市场营销工作5年内的人,尤其是刚毕业一两年以内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我手上有第15版的营销管理,对比一下,第15版是彩色版,第16版目前还是黑白版,更新的部分正如我上文所说,新增了亚历山大·切尔内夫的营销战略部分,其次,各部分的案例也得到了更新,16版的案例相对15版更新一点。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如果你想系统了解市场营销的体系,不妨买这本第16版来看看。
07 《舆论》
1922年,李普曼的《舆论》出版,到去年正好是出版100周年,《舆论》是传播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李普曼在书中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并认为大众难以通过媒介了解世界的真相,李普曼的理论至今依然有巨大的价值。
李普曼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拟态效应。
100年前的1922年,李普曼在研究了一战前后信息流动和扩散的特点后,出版《舆论》一书,在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修饰之后向人们提供的信息环境,这实际上造就了脑中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差别。
李普曼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针对拟态环境,而非100%真实的世界做出的,”世界很大,牵涉到我们自身的种种情况又往往错综复杂,信息则始终处于相对稀缺状态,故我们的观念中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基于想象得出的。”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拟态环境的出现由两个因素导致:
一是内容的筛选,这一点上一部分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例子,只要信息是经过筛选的、加工的,那么大众通过这些信息构建的环境就是拟态环境。
二是刻板印象效应,刻板印象一方面让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充满偏见,另一方面却也是精力有限的人类判断问题的取巧方式。
《舆论》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传播学著作,建议每一个传播、营销相关的朋友都看一看。
延伸阅读:李普曼的《舆论》出版100周年: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08 《叫魂》
《叫魂》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莫须有的“妖术”的故事,一个本不存在妖术却搅得整个帝国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关于这本书,我更关注它的分支主题——恐慌是如何蔓延的。
叫魂危机的蔓延,有历史原因,满清在经历百年多的统治后满人的衰落,亟待重新建立权威。文化的原因,满清帝王对于辫子象征意义的维护。心理原因,乾隆对于自己帝王权威被架空的恐惧。社会原因,民间百姓对于社会流浪人的偏见。
叫魂危机的出现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偶然促成的。
一个不存在的恐慌为何会蔓延,并深度影响人们的生活?叫魂这样的事件,在今天依然存在。
09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
这本书是一本老书了,它有着极大的名气,我久闻大名,但在去年才终于读过。
这本书简单概括一下主旨:
地理情况的不同导致当地人驯化植物和动物的时间不同(欧亚大陆更早,美洲,澳洲偏晚),导致农业革命和畜牧业革命发生的时间不同,较早产生农业和畜牧业革命的国家人口逐渐稠密,交流变多,创意变多,从而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出现枪炮、病菌与钢铁,并最终征服低文明的国家和地区。
这个主要的观点 基本上看完第三章就能得出结论,后面几章稍显潦草,可以不看。
10 《毫无意义的工作》
这本书是去年在全球都引发了巨大讨论的一本书,它的英文名字更为直接“狗屁工作”,翻译为中文之后显然收敛了很多。
作者在书中认为,大部分人干的工作都毫无意义,每天干的都是一些狗屁事情,价值感和获得感极低,只不过是为了薪水而不得不做。
事实也是如此,市场营销、公关一类人员,属于典型的干着“狗屁工作”的一群人,我经常碰到同行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价值。比如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商品,砍掉了公关、营销,丝毫不影响它的销售。这个问题我不算在这里深入探讨,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以及如何获得工作的价值。
总之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即一个悖论:1大部分人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来自于工作,2大部分人憎恨自己的工作。
今年的读书总结就到这里祝2023年读书快乐!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