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我什么都没买

“今年双11买什么了?”

“什么都没买。”

上述对话发生在我与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之中。

据我观察,在双11没有网购的现象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在双11网购,随便在社交网络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今年双11啥都没买的言论。

事实也是如此,双11这个节点,从最初的一天时间,延长到如今的近一个月周期,时间越来越长。即便如此,销售也并不乐观。

去年开始阿里便不再公布平台的实时交易额,今年截止11.12上午,阿里仍没有公布双11的平台交易额。

从双11最初的全网狂欢,到现如今增长乏力,背后是消费者在这一大促节点消费逐渐走向疲软的无奈。

那么,双11我什么我们买不动了?

01 消费降级下,不再为“品牌税”买单

在说到今年双11为什么没有买买买时,“低欲望”,“消费降级”这样的词出现频率颇高。

事实如此,消费降级的概念从2017年前后首次出现,到今年已经有5年左右的时间,再叠加疫情的影响,消费的确一定程度上降级了。

这个时候,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抵制消费主义,在购物上能不花就不花,能少花就少花。

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消费者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在必须开支上也追求性价比,而不盲目被品牌影响。

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为“品牌税”买单。

比如很多人开始在阿里巴巴而非天猫消费,像我如今买床单被罩、手机壳一类的日用品就在阿里巴巴,也有不少人在闲鱼等平台上购买二手商品,说起来我今年把使用率不高的iPad,空气炸锅等都在闲鱼上卖了,已经收入好几千了。

以天猫为主要代表阵地的双11,总的来说是品牌的双11,以往消费者都在这个大促节点购买大牌商品,因为品牌的优势,再加上适当的优惠,不少人就会产生购买。

如果说在好的年景,大家闲钱都很多的时候,双11尚能创造需求,催生消费者的购买欲的话,那么在消费降级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本来就不旺盛的情况下,消费者则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因而以品牌为主要对象的双11也就不再那么受追捧了。

02 购物焦虑让人消费摆烂

购物、囤货是与人的多巴胺相连的。

如果你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甜品,大脑会激活多巴胺,它会说:“去吃甜甜圈吧,即使你不饿。它会保证你在将来也活得下去。谁知道什么时候还能有食物呢?”多巴胺的这个机制,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饥饿的边缘,把眼前的食物吃掉,能保证他们接下来较长时间的存活。

多巴胺总是专注于获取更多的东西,着眼于未来。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作为一个预警系统,提醒我们留意任何能帮助我们未来生存的事物。

《贪婪的多巴胺》的作者丹尼尔·利伯曼说,这“就像一个总是买卫生纸的老太太,哪怕储藏室里已经堆了一千卷纸也无关紧要,她的态度是‘卫生纸永远不嫌多’。”

从购物的角度来说,多巴胺促使你在最合适的时间囤最合适的货,也正因为如此,购物让人感到愉悦,也能缓解人的焦虑。

然而,凡事物极必反,大促适度的助推push,能促进激活消费者的多巴胺,促进他们消费,但过度的push,则让人焦虑加剧。

每天一条条的提醒、短信,站内外的各种广告,无时不在给消费者制造焦虑。

消费者在这时候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焦虑:

“双11我没啥可买的,但必须要买点,不然就亏了。”

“东西太多了,我到底买哪个好呢?”

“双11买这些东西真的划算吗?万一买贵了呢?”

“满300减50,可我现在只买了200多,还得凑几十块,可再买一件又超了,总体下来又不优惠了,怎么办?”

“双11买了这几件货,到货如果不好怎么办?还得费时费力地退货。”

这些过度焦虑让消费者坐卧不安,消费者最终的选择就是选择摆烂:我什么都不买了总可以吧?

这就像当拖延症患者想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进度,感到焦虑的时候,很可能会直接选择放弃。

在今年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平台对于消费者的争夺更加激烈,措施也更加激进,它们也会使用更为激烈方式助推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直接选择躺平。

毕竟,购物是为了快乐,而不是痛苦。

03 买完东西的后悔重现

在今年双11第一波预售之后,“退款”一次登上热搜,很多人在经过几天的思考,发现自己当时剁手的东西,有很多都不需要,但没想到的是“还没来得及退款,快递已经到了楼下”。

“退款”登上热搜,是“买家懊悔”的体现。“买家懊悔”,就是大肆购物之后的悔恨感。

“买家懊悔”通常是这样的心路历程,以买车为例,你购买了那辆想了很久的昂贵的车,你欣喜若狂,你认为的生活肯定也会改变。但事实上,在你买入之后,你却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也不会很持久。回想你的购买历程,你开始感到懊悔。

在双11的场景下,我们总会被催生购买一些商品,你以为这些商品会给你带来新的改变,但很多时候,结果却是你对着冲动购买的商品感到无比的后悔。

解决“买家懊悔”的其中一个方案是通过少买一些东西来预防多巴胺的剧减。

当消费者回忆起上次买完东西的懊悔情景时,就会在这次的购买中变得理性。自从双11变成“双节棍”模式——两次预售后,因为两次购买行为间隔时间不长,因此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来消化“买家懊悔”

大部分在第一次预售退款的消费者,在第二次即11.10到11.11的正式大促消费中,会买更少的东西。

04 双11是一场精神消耗

购物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而今却变成一种精神消耗。

我问过一些朋友,双11大概要花多长时间来准备,这个时间包括提前选商品,抢优惠券,计算优惠、加购物车,当天购买,购买后等待快递到达,有一部分还有退换货的时间,他们给我的答案是至少一周,当然这一周并不是一天8小时,按照一天1小时计算(并不夸张,恐怕还少了,至少双11期间每天在各种场合都能看到刷淘宝的人),那就是7小时。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给人带来精神的消耗,就像上文说买什么货、如何买优惠、买完等待到货的煎熬,买到不好的货的沮丧,这些都给人带来痛苦而非快乐。

在准备双11的这7小时,如果他们用来健身、学习、陪家人,本是让人快乐的事,但如今却陷在巨大的精神消耗中。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在双11选择到线下购物,因为在线下,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不用比来比去,开开心心地就下单了。

与参加大促省下不多的钱相比,购物获得的快乐远远更为重要。


【参考资料】

丹尼尔·利伯曼 / 迈克 尔·E.朗《贪婪的多巴胺》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11-12
今年双11,我什么都没买
“今年双11买什么了?”“什么都没买。”上述对话发生在我与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之中。据我观察,在双11没有网购的现象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