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按往年的惯例,这时候高考状元的新闻又该刷屏了。
但今年画风突变,无论是学校还是媒体,围绕大众最关心的高考状元及其分数,纷纷打起了哑谜,编起了段子。
比如,媒体不说状元,但我能告诉你“2021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
或者,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个取得“好成绩”的同学:
学校不发常规喜报,改在微信发通知,让人想起冯小刚电影里,暗号是“打死也不说”的傅彪:
这浓浓的黑色幽默感引得网友跟风造句,贡献了更多笑料。
emm……女驸马的下句是啥来着?
如果欧洲杯也不说冠军,改说“踢得比较好”,各家球迷也许会更加友爱吧?
以及即将开幕的东京奥运会,除了禁止场内观众欢呼吹口哨为运动员加油,开历史之先河,还将发明新的冠亚季军说法:
这一切,都是因为前天教育部出的一条通知。
通知要求,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这和当年广告限制极限词何其相似,难怪有人给校长出主意,可以套用广告的解决方案,比如“我校XX同学分数比第二名遥遥领先”,“更多一本升学率”等。
也有人建议,除了“考得比较好”这种语焉不详的说法,还可以在通知发酵后,用“本省/本市严禁炒作的两个人”来指代高考状元。
妙啊,多少电商文案也是这么绕开极限词的……
你想啊,如果只能用“考得比较好”来指代状元,让那些原本真的只是“考得比较好”的同学情何以堪?如何自处?
教育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
过度宣传极少数的高考状元,对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及其家庭,是渲染焦虑。好像只有成为状元才是成功。
正如相关新闻下的一条高赞评论所说,大家除了要恭喜那些取得好成绩的考生,也应该关心那些考得不太理想的考生,避免他们一时想不开走上轻生的道路。
此外,更多媒体、机构乐于炒作高考状元,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相关。
比如学校、培训机构,通过宣传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在生源师资上掐优,形成教育资源的垄断,加剧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
你看,上述江西“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一公布,相关“分析”文章马上出炉。
据知乎、贴吧的网友爆料,这些民办学校收费明显较贵。从小学到高中,每学期(注意不是每年)的费用都在1万以上。
高考状元甚至还能带动小区房价上涨,这是地产中介,包括普通市民也格外关心高考状元花落谁家的原因。
再说状元本人,虽然也常有同学对各种炒作提出反对,但不可否认,更多人会因为社会各方对状元的追捧而有超额获益。
对状元有适当的物质奖励当然无可厚非,但当一些人把这种善意的鼓励,理解为状元理当利用这个关注度赚钱,就扭曲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对年轻的学子来说,这种过度的追捧和奖励,也未必是好事,长远来看,往往变成一种捧杀。
如此多的利益相关方,各种观念混杂,最后往往是即使学校不敢发不想发,也会有人想方设法把消息透出去。根本不是教育部一纸禁令能封住的。
当然,这件事还有个大背景,就是今年校外培训机构正迎来最强监管,北上广深率先试点,禁止各种校外辅导。炒作高考状元,作为机构制造教育焦虑的重要一环,才会被突然重锤。
但现在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官方不公布状元信息,部分省市在查分时前10名甚至50名,即不显示排名,只能民间自己找信源拼凑“榜单”。同样是“考得比较好”,谁是真正的第一名?这恐怕会让民间出现更多真假难辨的“状元”。
只要分数和排名客观存在,整个社会对“状元”的推崇也没有彻底改变,这种刻意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掩耳盗铃式的禁令,可能会让考生家长更加焦虑,催生更多的骗局。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