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如果对现在的互联网行业进行一次总结的话,拥抱实体,拥抱线下,或许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看到的以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对于上游厂家的深度赋能;我们看到的诸多衍生于互联网的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我们看到的诸多新型商业模式的涌现几乎都是这一现象的直接体现。如果对这样一种发展趋势进行一次总结的话,用「产业互联网」或许是再合适不过了。
以往,谈及产业互联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互联网玩家开始像它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获取流量,收割流量,从而继续延续以往的发展模式。的确,从玩家们的探索和实践来看,的确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去的。然而,后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仅仅只是像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将流量的重心从C端转移到B端,而没有找到真正与产业互联网匹配的商业模式,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终将会是一个泡影。
当人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认识开始变得深度和全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产业互联网模式的衍生和出现。可以说,现在的产业互联网,同人们刚刚认识它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候,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或许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或许才是真实的产业互联网的样子。
透过玩家们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依稀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的有关特征,我们可以触摸到产业互联网的真实脉搏。以此为开端,我们或许才能找到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最佳的方式和方法。以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探索,总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以它们为「镜子」,我们或许可以透射出产业互联网最真实的一面。
产业互联网,是一次对于互联网的再提升
透过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为代表的玩家们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互联网的提升和进化的痕迹。可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再提升和再进化,那么,产业互联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的。正是因为如此,当产业互联网刚刚萌芽的时候,才会走了那么多的弯路。深入分析产业互联网之所以会走了这么多弯路的内在原因,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仅仅只是用以往的互联网来行产业互联网之实,而没有找到与产业互联网相匹配的互联网新模式和新方法,才是关键原因所在。
纵观现在的产业互联网玩家,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它们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它们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台和中心,它们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技术,而是有了新的进化和提升。当互联网玩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和平台不再有存在的意义;当互联网技术不断衍生出新的技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技术开始有了更多新的面孔;当互联网模式在提升效率方面开始失效,新的模式开始替代它,并且开始成为主流。
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场对于互联网的再提升。经过这样的提升之后,以往我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所遭遇到的痛点和难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经过这样的提升之后,互联网有了新的功能和意义;经过这样的提升之后,互联网模式有了新的进化;有了这样的提升之后,互联网的发展才算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互联网,是一次对于产业的充实和丰富
以往,我们所认识的产业是非此即彼的,非黑即白的。要么是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体,要么是以传统行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体。当技术并未进化,当模式并未衍生的时候,这样一种泾渭分明的产业定义方式,这样一种非黑即白的产业形态,其实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然而,等到新技术开始嬗变,等到新需求开始涌现,我们看到的是,仅仅只是用以往的产业形态来定义和诠释产业本身,业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欲要让产业的发展可以满足需求端的需要,它必然需要一次新的充实和丰富,才能重新达到供求两端的平衡。
透过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度为代表的玩家们的探索,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以往,它们仅仅只是提供撮合和中介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端的工作,并不会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等到供应极大地丰富化,仅仅只是以撮合和中介的方式业已无法获得效果。用户端的需求已经从信息的不对称,转移到了供求的不对称,欲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需要改造产业端,才能重新达到供求平衡的状态。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玩家们对于产业的拥抱。以往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产业形态,开始被新的,虚实结合的产业形态所取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用户从互联网玩家们这里获得的不再是撮合和中介的服务,而是互联网玩家们真正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并且依据它们获取到的用户需求数据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由此,供求两端的平衡在新的产业形态之下得以实现。
可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玩家们对于产业的充实和丰富,特别是达成虚实融合的产业新形态,那么,纵然是再高效的撮合和对接,都是无法激活用户的,都是无法让用户买账的。等到产业互联网真正形成,传统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虚实高度融合的全新的存在。
产业互联网,是一次对于传统模式的再建构
无论是在互联网时代,还是在传统时代,其实,供求两端的模式都是没有发生太多根本性的改变的。在互联网时代,玩家们仅仅只是通过将原本需要在线下对接的业务搬到线上,实现了供求两端的对接效率的提升而已。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供求模式依然是自上而下的,依然是自产业端而消费端的。
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欲要实现效率的提升,必然需要不断地去中间化,不断地去中心化来达成效率的提升。另外,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我们还是会造成极大地生产浪费的。原因在于,诸多生产端的生产并不是以真正意义上的用户和市场为导向的,而是仅仅只是以生产端的玩家们的臆想和猜测为导向的。
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缺少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良性互动,那么,纵然是再高效的对接都仅仅只是一种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动作而已,无法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就对自身的设计、生产进行优化。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对于这样一种传统模式的重新建构。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生产端可以在产品还没有被生产出来之前便可以预判到用户的需求,并以此来调整自身的生产策略。同样地,对于广大的用户来讲,他们以往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仅仅只是被营销和推广所驱动,从来都没有被自身真实的需求所驱动。现在,他们更多地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参与来展现自身的真实需求,真正让产业端的生产可以被自身真实的需求所驱动。
很显然,这样一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减少生产端的错误率,可以极大地减少生产端的浪费,可以极大减少需求端的痛点和难题。这是一次对于传统模式的重新建构。经历过这样一种建构之后,传统意义上的以单向的、孤立的为主导的模式,开始转变成为双向的、协同的模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将不再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者和需求者,每一个产业的一份子都是生产者,同样都是需求者,它们之间的这样一种重混与协同的状态,最终实现的是一次对于供求关系的新型平衡,最终实现的是一次对于效率的再度提升。
结语
随着以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为代表的玩家们对于产业互联网探索的逐渐深入,我们看到的是,产业互联网开始逐渐展现出它最真实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以往我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认识多么地肤浅。以此为开端,我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探索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此为开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才算是开始真正来到我们面前;以此为开端,一幅更加波云诡谲的产业互联网画卷才算是真正徐徐展开。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行业研究专家,知名KOL。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行业观察信息。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