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划重点
ChatGPT可以理解为集成AI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诸多技术的综合ICT系统。
ChatGPT当前仅仅处于「可用」阶段,迭代至「可信」阶段时,就能替代搜索引擎,现阶段只能与搜索引擎并存。
ChatGPT会在离互联网较近的行业快速落地,C端快速覆盖,之后在B端广泛深入应用,非创意、重复性劳动或将被取代。
现在谈ChatGPT产生自我意识为时过早,AI到底对哪部分人类会产生替代效应才是更值得关心的。
面对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强大攻势,中企需要「喜欢」风险,重视全球化,加大投资。
丨概述
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遍互联网,从诞生到月活1个亿,只用了2个月左右。
什么概念?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时下热门应用之一的TikTok,实现1亿用户耗时9个月,Instagram用了30个月,ChatGPT爆红可见一斑。
爆炸式的用户增长速度,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行业和用户,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和应用的关注。
与此同时,巨头、和创业者们也开始在这一赛道上压重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ChatGPT作为综合ICT技术的一种,相较于过去的AI系统,在质量和感知方面有着明显提升,但当前仅仅处于「可用」阶段,只有达到「可信」,才能替代搜索引擎。
沈阳表示,未来,ChatGPT相关应用会在互联网行业落地,「非创意、重复性脑力劳动」将会被取代。在对话中,沈阳还强调,中国企业面对美国科技公司如此快的创新速度,需要改变观念,要创新就需要「喜欢」风险,各行各业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国互联网走出更好的一条路。
01
ChatGPT是大模型人机对话系统
目前无法取代搜索引擎
刘兴亮:OpenAI推出的ChatGPT,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背后涉及到哪些技术?
沈阳:Chat GPT是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人机对话系统。
从技术方面来说,第一是大数据,它所拥有的数据量庞大;第二是Chat GPT拥有大模型,工程调优方面表现不错。上线等同于开展社会训练,用户在使用它时,等同于给它「喂」语料。
从我的角度来看,它是集成AI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诸多技术的综合ICT系统。
刘兴亮:过去也有很多类似的聊天产品,为什么只有它火?
沈阳:为什么只有它火?首先是造成认知震撼。
相较于过去的AI系统,ChatGPT在质量和感知方面有明显提升,这是造成巨大冲击的原因之一。第二,它覆盖的创作类型较多,既精通编程,又精通写诗,相当于文理双修,这是比较罕见的。
用互联网的视角,可以看做潮客和极客两种人格属性集于一身,这非常有魅力。另一方面,在一些多轮对话案例的上下文逻辑上,ChatGPT的表现要好于以往公开的一些对话模型,这也让人印象深刻。
刘兴亮:ChatGPT是否真的有可能取代搜索引擎,它的核心定位是搜索吗?
沈阳:这需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与人聊天有很多目的,比如交流感情、获知信息。
获知信息是使用搜索引擎的本质诉求,所以人与人的对话,覆盖了搜索引擎的用途,换个角度来说,人机对话产品如果足够优秀,就会覆盖搜索引擎的用途。
随着时间的发展,可以预测在一年内,美国市场人机对话产业的竞争格局,就将初步形成。
如果两个月活跃用户就达到1亿,那么3亿用户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再之后的节点是10亿、20亿。如果OpenAI再拿到新投资,拿到100亿美金,接下来的核心规划肯定是部署更多的服务器,增加更多的标注人员,以及进行大量的参数训练,样就会使得系统迭代速度更快。
人机对话未来深度智能化之后,可以覆盖搜索引擎的主要目的——获得信息,但人机对话不仅仅是获得信息,还有情感交流,甚至会继续演化形成情感陪伴,满足大众的情感诉求。
从获得信息的角度来说,技术影响社会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能够为大众提供基础软件使用,称作「可供」,AIGC已经走过这一阶段;第二个阶段则是「可用」,ChatGPT正处于该阶段;让一个可供的软件变成可用的软件,并且持续不断的使用,那么再下一步就是「可信」。
当ChatGPT迭代至「可信」阶段时,就会替代搜索引擎。现在它提供的很多结果是不可信的,所以目前阶段只能与搜索引擎并存。
02
文本处理等重复性劳动或被取代
「AI觉醒」路还遥远
刘兴亮:除了目前已知的方向,ChatGPT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应用方向,落地还需要多久?
沈阳:首先在教育领域,已经有大量学生使用ChatGPT,比如进行文稿撰写。客服领域将会大规模的引入,程序员行业也可能会进行大规模的应用。
我们做过测试,程序员使用ChatGPT来写代码,最高可节省四分之一的时间,这意味着原来需要四个程序员完成的工作,三个人即可完成,另一个程序员则可以被裁掉,所以现阶段离互联网较近的行业会快速的应用,再接下来,ChatGPT的会越来越深入应用到法律系统、医疗系统,甚至家庭陪伴。
所以,ChatGPT的应用可以概括为:C端快速覆盖,然后B端广泛深入应用。未来也存在一种可能性,由于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差异,会出现一些行业大模型,开放给不同行业用户。
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来看,ChatGPT替代的是平庸机械式劳动,所以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短期内有相当多的人,可能会受它影响后,造成实质性的失业。
另外补充一点,当问及Chat GPT中国足球什么时候能更上一层楼这类问题时,实际上设计了自创的概念——叫做稳态指标,总有一些不管怎么发展也不会变化的事物存在,这种稳态指标不需要问AI,因为它是无解的,人类也不知道这类问题的准确答案。
未来,随着ChatGPT模型的数据能力越来越强,基本覆盖人类所有数据时,则会形成更大范围的信息检索,在这个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突破信息茧房。
ChatGPT写故事,来源:爱范儿
刘兴亮:除了自媒体可能会被取代,那还哪些工作面临挑战?
沈阳:从Chat的GPT的能力和工作的类型看,第一批被取代的可能是媒体文字类的工作,比如前面提到,目前已经有大量账号使用ChatGPT进行产出;其次是涉及到策划案、咨询材料整理类的文本处理工作。
比如写材料、写合同,这类材料的初稿,通过ChatGPT来完成可以大大提升效率,原来可能需要三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另外,财务方面,也可以进行专门优化。
总结下来,只要涉及到内容输出的行业,都是可以逐步被ChatGPT替代的。
个人预计,基于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电影、游戏很快就会出现,下一代大师级导演,肯定要整合AI能力,所以整个职业替代的脉络,就是由初步的文档内容处理、影视图像使用,发展到专业、的深度使用,最后再到创造性的使用。
刘兴亮:像电力,蒸汽机,它的发明是让人类从这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去干脑力劳动。现在ChatGPT,它是把人类从低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高级更复杂的脑力劳动,所以我认为初级脑力劳动的工作,可能未来都是有风险的。包括简单的授课的老师,像教授可能无法替代,但初级职业技术的教师(工种),可能是「危险」的。
沈阳:替代职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规律:凡是有开源文本的行业,越容易被替代。
ChatGPT的能力来自大量的数据学习,而大量数据的学习为什么可以替代初级程序员?是因为有大平台提供开源数据,没有这一点它也很难实现替代,基于这个结论,数据开源越少的行业,它被替代的速度越慢,而在初级脑力替代的过程中,行业和社会要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
刘兴亮:ChatGPT在许多职业等级测试中已经取得70-80分的水平,在不断的进化下,ChatGPT能够产生自我意识吗?
沈阳:人类对于技术的进步有两个偏见:对于新技术的风险容忍程度很低、对新技术引发的责任认定有争议。
举个例子,每年因为车祸导致死亡的人数不少,但这个很难成为焦点,但只要是自动驾驶发生车祸造车伤亡,全世界都会展开热议,人类对于新技术的风险容忍度目前比较低。而关于新技术的争议,比如到医院看病,医生开药,虽然简单但是责任很清晰,但如果AI开药,谁来承担责任,现阶段很难有答案。
所以在目前阶段,需要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案例,更多的应用真实体验,才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就像药品要做双盲实验才能上市。与之相对的,人类也需要对Chat GPT做大量的测试,才能允许它进入到专业岗位当中,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关于自我意识产生的话题,行业将其称之为「AI觉醒」,这种变化,目前看还有很远的距离,尽管它的实现逻辑并不难,只要在编程时将软件的自我生存作为最高原则,它就会觉醒,所以「AI觉醒」不是一个最先会被关注到的话题。
新技术的早期,在早期人们更多关注的还是对工作有没有影响,包括替代哪些工作、替代之后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怎么样面对这些影响等等。
机器人中有三定律,三定律总结出就是遏制机器人把自己的生存设为最高原则。所以面对AI觉醒有两部分内容,第一是关心AI到底对哪部分人类会产生替代效应?第二是要防止某些人将AI的自我生存设定为最高准则之后来促使AI觉醒。
刘兴亮:OpenAI的首席技术官呼吁要加强对ChatGPT的应用进行监管,避免被危险分子使用,你认为它的具体的风险有哪些,应如何去监管?
沈阳:风险非常多,包括因为信息茧房而出现精准的观念植入、很强的价值观偏见。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如果习惯于使用ChatGPT时,会被个性化推荐所掌控,它知道你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完全可以为你打造个性化的信息茧房,类似于「楚门的世界」,你定制带有价值偏见的心理世界。
所以我现在分析历史人物,分析他的行为时,往往会分析他喜欢看什么书,因为一个人的输入,决定他的输出,进而避免信息茧房的问题。
绝大部分人在吸收到信息后便会转换开始新的输出,当然不排除个案,有些人的大脑可以做超强化的信息加工,所以我想ChatGPT应用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当中,最可怕的是对于每个人进行个性化的、精准的观念植入。
价值观偏见上,如果你问ChatGPT:5+3等于几?答案是8;但如果提问者继续提问:我老婆说5+3=6,它也可能认为你老婆说的也是对的,因为按照数学规则,结果等于8,但按照夫妻规则结果等于6,两套规则代表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在进行人际交流时,对人类产生很大的的撕裂影响。
我不担心人类面临人工智能各类危险的挑战,但最担心的是人类思想,人类应该团结一心,凝聚共识,在公共传播和交流当中形成最优解来面对风险。
03
科技发展要力争0到1的创新,
中国公司要创新需要「喜欢」风险
刘兴亮:2月8日谷歌的对话机器人Bard因为回答错误,导致谷歌市值蒸发7000多亿人民币,算是史上是最贵的一道错题,因为Google仓促上线Bard去应对当下ChatGPT大火的形势而「翻车」,您认为它给行业和从业者会带来哪些启示?
沈阳:人类有一种特点叫一见钟情,男女之间谈恋爱时往往第一眼是比较宽容的,所以人类有时会奖励第一名但对二名很苛刻。
高科技行业谷歌现在人机对话系统领域所处的境地比较尴尬,做任何东西都会被比较。或许Bard在完善后表现会有更加出色但这也难以撼动ChatGPT的地位。所以在做研究研发时,永远要力争0到1的创新。反观中国公司,百度,京东相关产品发布在即,对于中国人来说环境又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对第一名尝试者会有一定的宽容度,但是较高端的人群会对中美PK比较渴望。
所以作为中国人来说,我还是很期待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出色表现,也期待其他互联网科技公司同样能够有技术上的突破。
另外,评估其他企业下注人工智能对话系统,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考量。第一维度,从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出发,哪些团队做过大模型?可以评估。第二维度从应用品类的丰富性出发,团队大模型的应用哪些已经上线?过去上线过AIGC,那么AIGC种类的丰富度可以评估。第三维度从用户的量级出发,因为用户量越多,研发的时间越长,社会训练也就越充沛是应用用户量。所以我认为从三个角度来看,百度明显会比较强。在电商中,京东和阿里的表现也会是不错的,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前谷歌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公布的一段Bard演示视频中,有用户向Bard提问,「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有哪些新发现,可以讲给我9岁的孩子?」Bard的其中一条回答道,「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了太阳系外行星的第一张照片。」来源:网络
刘兴亮:您认为国内公司从您目前找到的信息来看和国外的公司有多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在哪些方面?
沈阳:首先是在观念上的差距。我认为国内公司与美国企业的差距很大的一方面在于对创新研发部门有业绩考核的要求。
创新的「东西」刚开始必然是亏本的,它不可能没有壁垒。特别是随着技术不断的累积性发展,壁垒越来越高,「玩」大模型,「玩」ChatGPT没有十亿人民币,根本不需要去玩,所以国内在资本的投入方面往往厌恶风险。
我认为需要改正,真正的创新一定要「喜欢」风险,不喜欢风险就很难把事情完成。
第二个重大差距是在全球化方面。美国这次会将世界上大部分的市场都抢占,对中国来说高端市场可能也会被圈占到一部分,然而中国人主要是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我认为美国抢占大市场以及渗透中国市场的格局出现的概率比较高。
第三个情况在非模式创新的技术创新方面,我认为投入不够。
如何解决?第一建立好的政策环境;第二是中文有它的特殊性,比如文言文,美国人不一定清楚;第三是汉语语料丰富,有人分析中文世界的语料占ChatGPT不超过5%。不超过5%意味着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在中文的大数据语料中超越,但实际上更加希望看到中国走出去,所以我想中国的公司,不仅仅要守住中国的阵地,还能够走向世界,占据全球华人的市场。
刘兴亮:大量互联网公司,无论中外、无论是巨头还是初创企业,都在争相押注,最后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存活,这个市场上可以容纳多少同类型的产品?「人人争先推出ChatGPT」的现状,是否代表着虚火?
沈阳:并不是「虚火」。首先ChatGPT是普遍化的的技术,会渗透到互联网的方方面面。
另外,C端市场的格局往往是二八格局或者一九格局,最后只会剩下一个占8-9成的巨头,其他人在C端中瓜分剩下10%的市场份额,所以通用型人机对话系统未来只会剩下1-2家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
这是互联网软件的规律,但在B端市场可能会形3-4家的巨头,所以C端会是一家独大,B端可能形成拥有2-3家企业的稳定格局。
如今中国互联网面临的更大的问题是什么?是走出去。过去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是先发展后治理,如今是先治理后发展。第二中国的互联网面临着中美博弈的新形势,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新的挑战。在新一轮的互联网竞争当中能否维持原来的地位,这取决于我们的开放程度,取决于自由探索的精神,取决于产业政策,取决于学界,业界能否将中国互联网做的更好。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