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eSIM嵌入设备那么对于运营商而言会消减其对物理终端的控制力,所以运营商并不乐于让eSIM卡过早的进入市场之中。
eSIM卡本身与手机号相关联并不会产生额外费用,另外由于eSIM卡的国际标准于2016年完成制定,所以中国内地近两年的eSIM卡推广需要时间等待。
备受关注的电信诈骗其本身不是终端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智能网层面,号码映射方面去解决,不管是eSIM卡还是SIM卡解决此类问题仍有困难。
未来手机或许会被淘汰,穿戴设备会将手机的功能打散,取代其地位并且为eSIM卡提供市场,迎合通信发展。
概述
近日有网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进行留言提问「我国是否有eSIM手机卡的推广计划?」,官方回复称「在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这也让广大手机用户再次看到中国eSIM卡应用的希望。
eSIM全称为Embeeded-SIM,可以被称为嵌入式SIM卡或者电子SIM卡,是指将传统SIM的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芯片上,无需再设备插入实体卡。相较于传统SIM卡,更稳定、更省电,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多灵活的选择。
此前,也有部分厂商尝试在消费终端上引入eSIM卡,但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这个局面有望随着iPhone 14引入eSIM被打破,引发大量手机厂商跟进,eSIM为何到今天才出现大规模的应用的契机,苹果对这项技术的应用,会起到什么作用,eSIM的推广还将利好哪些产业?
9月28日晚间,《亮见》联合腾讯科技,特邀工信部科技委委员 吕廷杰,线上直播解读eSIM卡的应用落地与前景,以下为直播文字精华版:
01
e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运营商控制力减弱
刘兴亮: 苹果把eSIM推向台前,之前也有少量产品引入了该技术,可以科普一下到底什么是eSIM卡,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吕廷杰: SIM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很常见,每个手机中都可以装有1-2张甚至更多的SIM卡。SIM卡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的捷德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张SIM卡。
最早的SIM卡与信用卡的大小相同,而且卡中存储了鉴权和加密、算法等信息。
此后30多年SIM卡的尺寸不断缩小,从1991年最初银行卡大小的“标准SIM卡”演变到2011年的“Nano SIM卡”,为什么会有如此演化?因为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希望留出更多的硬件空间去承载器件。
最早手机中还有TF存储卡然而后来也随之消失,目的同样是为了节省空间。
SIM卡的演化,来源:网络
eSIM卡实际上是嵌入式SIM卡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设备的主板上,eSIM卡不属于任何一个运营商,这也是为什么终端公司想要推行eSIM卡,而运营商却对此不感冒的原因。
每个运营商都愿意拥有自己的客户,对客户进行服务、维系客户、培育客户的忠诚度。这个服务同样有很多技术支撑,包括对客户的数据分析,套餐喜好等等,都是基于数据基础提供更贴合客户的服务。
2G时代,不用插SIM卡的手机被称作“机卡一体化”,当时运营商希望电话卡能够固化在用户所使用的手机中,从而健全客户身份,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并且收取费用,实现一体化,而机卡一体无法换号,运营商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将用户“捆绑”在自己手中。
而eSIM卡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运营商,恰是由手机或者终端厂商进行管理,假如手机丢失或者出现任何问题,控制平台公司或者是终端公司可以通过远程的eSIM卡控制平台将你手机中的信息全部删除保证信息安全,以前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任务是运营商的职务,这就说明应用eSIM卡后运营商对物理硬件终端,不光是手机,还有眼镜、腕表等设备,控制力会减弱,所以运营商并不太愿意去尝试。
但是为什么这又成为了发展趋势?现在所推的eSIM卡有三个亮点:
第一,不需要实体的SIM卡就可实现连网,这有助于各种可穿戴设备对人体进行更精密的监测。物联网设备都需要通信,在野外记录自身情况,锁定位置,必然需要利用到移动网络的覆盖实现无WiFi的通信,但穿戴设备用户不太会去选择一个设备购买一张SIM卡,所以eSIM卡可以实现用户电话卡多设备进行关联,并将消费记录汇总在同一张卡上,也可以基于用户的eSIM卡信息实现通信。
第二,运营商可以切换。最适合的场景是旅行,比如在欧洲旅游43个国家不同的运营商,使用eSIM卡可以提前关联前往旅游国家的运营商,这样就不用再去支付额外的漫游费,eSIM卡其实就是将运营商的选择权交给客户,而不再是运营商主导用户选择。
第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过去三星曾在电脑中配备了SIM卡的卡槽,因为不可能保证随时随地都有WiFi使用。现在我们时常会选择开启手机热点来满足其他设备的网络需求,但未来应用eSIM卡就不再需要。物联网包括消费级的物联网智能家居或者共享单车等等都是巨大的市场。
刘兴亮: eSIM卡对普通消费者用户体验可能会有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吕廷杰: eSIM卡有四个特点:便利、低成本、方便出行和安全。
第一,便利,就是通过OTA方式在空中认证关联,不再需要去到营业厅,在线实现办理。另外穿戴设备,eSIM卡共用一个手机号,实现多设备关联。
第二,可能在未来实现各种终端更高的集成度。比如,优化硬件空间,提升其他功能。不再使用SIM卡,耗电和卡槽成本也同样会减少,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功能也会提升,实现更高的效益。
第三,方便出行则是切换运营商,出国时同样通过OTA的方式,空中切换运营商。通过扫描对应运营商的二维码,授权证书,将手机设备号进行关联实现上网,但是一旦更换手机,你所做的切换运营商业务包括可穿戴设备的相关信息都需要重新设置、重新关联。
第四,对于安全,有两种极端说法,有人认为非常安全,使用eSIM产生的数据,如果物理设备丢失,终端厂商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管理解决程序会自动帮你删除;另外有人认为包括空中设置、空中激活的过程都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如果密码、手机号等等隐私信息在空中被不法分子拦截,那么隐私保护方面会就会存在问题,但我认为eSIM卡会在未来不断通过技术逐步解决类似的问题,肯定会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总之,eSIM卡的便利、低成本,方便出行和安全方面对客户来讲是有利的。
02
eSIM卡本身不收费,中国内地市场推广还要两年
刘兴亮: 有人问到运营商是阻止eSIM卡推广的元凶吗?另外运营商对于eSIM卡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手机推行eSIM卡会在何时来临?
吕廷杰: 推行eSIM卡,对于运营商客户的管理权会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SIM卡是一个入口,是连接网络的入口,网络都是由运营商投资运营的,它需要回报。如果运营商离开,最终的网络运营肯定是由终端的生产厂商来掌握,那么运营商投资建设的网络就无法很有效的得到回报。
不光是中国的运营商,国外的运营商对此都不是特别积极。因为SIM卡作为入口、风口,一旦被别人掌控就会丧失主动权。
运营商现在怎么做?特别是大量的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应用它需要eSIM卡,所以在中国,工信部在政策上是禁止手机使用eSIM卡,保护运营商投资网络所消耗的费用,保证利益,但对于穿戴设备物联网是开放的,是被鼓励积极推动的。
当然运营商可能会在未来允许既有eSIM卡又有SIM卡并存的手机出现,进行一个过渡,毕竟客户们需要方便,尤其是在国外进行运营商切换是很有必要的。
三大运营商如今也都在陆续的研究或者推出所谓的超级SIM卡,去解决主动权的问题。超级SIM卡它可以最高容量可达到上百GB,而且它既可以做存储又可以实现NFC的功能,通过无线射频的芯片利用电磁耦合的方式读取数据进行使用。
超级SIM卡,来源:中国移动
eSIM卡本身拥有更广泛的用途,不仅仅是手机,各种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都可以利用eSIM卡实现通信,所以,我认为最大的用途是在新兴物联网场所。
刘兴亮: eSIM卡需要额外收费吗,另外现在的中国手机用户其实已经习惯了双卡双待,那么一个eSIM卡里面到底能够接入几个号码?
吕廷杰: 目前中国的资费管理体制,很可能会产生“座机费”。
当你多出一个账号、一台设备它就多出了管理成本,因为腕表的使用规律与手机不同,它需要匹配与腕表相适配的服务,这会产生额外的费用。
有人会认为座机费不合理,但多出一个终端必然会产生管理费,数据库中的开销同样会增加,至于收多少费用合适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eSIM卡本身不会增加费用,关联到你的手机账号,就相当于手机号进行消费。
对于eSIM卡能够接入几个手机号的问题,目前苹果在北美推出的iPhone 14最多支持八个号,但是它同时在线的号只支持两个,仍相当于一台双卡双待的机器,不过这也是一个技术问题,现在认为8个号码是可以满足使用的,如果再增加,软件、硬件的成本同样会上升。
刘兴亮: eSIM卡从提出,到商用中间为什么迟迟不能落地?
吕廷杰: 第一个原因主要是因为运营商不想放弃对客户的管理权,运营商对于eSIM卡需要进行比较分析,所以现在eSIM卡也做出退让,不再过多的侵犯运营商的权益。运营商的网络毕竟是重资产,它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不断的更新换代。
第二个原因,如果要推行eSIM卡,它需要有国际标准,否则你无法用一个证书随意切换运营商在国外漫游,过去可能eSIM卡的规则是由厂商发起并且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去做,但在国际标准出现后厂商必须按照国际规范再去设计它的终端,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实前两年已经在国外陆陆续续推广,但也是在2016年之后才正式拥有eSIM卡相关的国际标准。
刘兴亮: 能否预测一下,中国的手机何时才能够支持eSIM卡?
吕廷杰: 联通曾在2018年做过穿戴设备的相关测试,其他的两家运营商是最近才逐步的进入试验。我觉得仍需要一段时间摸索过程、利弊权衡,况且超级SIM卡做为竞争产品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如果运营商能够看到eSIM卡对网络的消费会有拉动性的作用,我相信会很快达成相关的协议,因为工信部也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运营商的意见来做出决定,包括入网设备的检测,能否支持eSIM卡设备入网等等,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工信部。
我觉得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毕竟国外也才开始推广,根据国外情况和运营商反应再去决定eSIM卡能否落地。
03
电信诈骗,不是eSIM能解决的问题
刘兴亮:eSIM卡对抑制电信诈骗会产生帮助吗?
吕廷杰: 电信诈骗还是有可能发生在eSIM卡的使用过程中。
比如,苹果手机用户可以支持两个号码,用户可以方便的切换运营商甚至切换自己的UDID(iOS设备的特殊识别码),但是还是会接收到诈骗信息。
诈骗者也有可能利用切换运营商或者切换UDID不断的更改他的设备和账号,这就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关于网络诈骗目前还不能在此终端层面能够解决,而需要在智能网层面,号码映射方面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运营商拦不住电信诈骗?因为有时诈骗号码是一个正常号码,是通过类似套牌的方式将电话拨通,再通过虚拟号的形式将号码ID进行映射,所以我们始终无法看到真实的号码。
现在运营商也在努力解决电信诈骗的问题,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想解决电信诈骗问题,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刘兴亮: 我们的目前的eSIM卡相应的专利,标准,都是美国公司主导,安全方面是否会存在问题?
吕廷杰: 移动通信技术的任何技术进步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互联网也是美国人做出来的,早期在2G时代时几乎移动通信技术都是国外的,当时很多人会担心有很大的安全问题。
3G时代我们开始发力,拥有了中国的国际标准,4G时代我们开始并行,直到5G我们领跑。现在5G专利中三分之一是来自于华为,所以美国人会担心其中关键标准的技术解决方案的细节。
eSIM卡技术现在是由国际移动通信组织与各个成员共同确认的标准,SIM卡也可以作为提供标准对某些个环节算法上做出贡献,所以我认为没有什么太大的安全问题。
国际上通过的民用的技术标准除了技术本身有问题之外,是有安全性的要求,不允许开发厂商在其中有“小动作”。
但是技术越先进,特别是软件越多,风险就越大,没有漏洞的软件是不可能的,行业面对这个问题,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如提高它的安全性,在空中下载时为你的邮件提供安全服务,而这也是一个商机,可以成为卖点。
刘兴亮: 怎么保证空中下载的证书是GSMA颁发的还是运营商颁发的?
吕廷杰: 现在包括美国一些客户也在吐槽空中下载证书的问题,现在是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初级的加密手段,但这种加密锁是“防君子不防小人”,若想破解非常容易。
欧洲的相关证书颁发,既不是运营商,也不是终端制造商,是第三方公司。
有一些专门的公司,基于现有模式介入到证书问题中,它的证书不涉及到私人信息,只是给你一个能够让设备与运营商号码关联起来的证书。好比身份证,在乘坐飞机是必须要使用,但如果我进入小区要验证身份,小区为了方便寻找第三方公司为我制作了一个身份证件,同样可以使用第三方证件进出小区,使用eSIM卡的手机也就是这样的逻辑。
为了避免运营商去找第三方公司,避免终端公司控制,行业现在也在研究这种模式以及应对策略。
04
未来10年,手机可能会被淘汰
刘兴亮: 随着将来eSIM卡的大规模应用,未来实体的SIM卡会不会越来越少,最后被淘汰?实体SIM卡受到冲击哪些产业会面临问题?相关产业或者从业者,应该怎么样去应对?
吕廷杰: 首先eSIM卡的目标就是淘汰实体SIM卡,我认为如果运营商的超级SIM卡开发成功,不一定能淘汰实体SIM卡(仅仅指的手机)。
另外SIM卡的相关产业,其实它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如果SIM卡使用减少那么相关产业也可以去“跳向”超级SIM卡,再进行生产。
但我也认为传统制造SIM卡的企业不可能转去eSIM卡领域,因为手机或者终端领域供应链是配套的,SIM卡则是与运营商合作,为运营商定制。
然而,eSIM卡与SIM卡两个的商业生态不同,eSIM卡手机厂商一定会找它可控可管理的厂商帮助制造eSIM卡,所以我觉得对实体SIM卡厂商影响不会太大。
刘兴亮: 能不能预测一下到今年年底整个eSIM设备市场规模会达到什么水平?
吕廷杰: 日本有相关调研表明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认为平均一个人是4.5个穿戴设备,包括眼镜、老年人的心脏监护、鞋、腰带等等,关联4.5个设备,数量就是手机号码存量的4.5倍,拥有四倍多的成长性,这个市场非常巨大。
来源:视觉中国
刘兴亮: 未来eSIM卡的推广,是否会淡化手机号,只有用户的概念?
吕廷杰: 我觉得会有这么一天。整个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现在Web3非常火热,就是区块链赋能的互联网的应用,它要解决什么?
我们第一代的万维网叫Web1.0创造了网址、搜索引擎,你可以去搜索想看的东西,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所感兴趣的内容,这衍生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包括雅虎、搜狐,新浪,网易实现了可读互联网。
Web2.0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发声通道,因此又带来一场革命,叫做商业引擎。我们有了社交网络,有了微博,微信,抖音,每个人都成了内容的生产者,也成为了内容的消费者。但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既不拥有自己的数据,也不拥有自己的账号。
互联网将来的发展一定是让我们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拥有。
来源:视觉中国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在深圳参加中国IT领袖峰时很多人让我起草一个未来八大趋势,我认为未来十年之内手机可能就会消亡,我现在依然坚信,但可能不会那么快。
我认为未来不是不会去进行通信,而是通信载体可能是腕表、眼镜,也可能是我的穿戴设备,接听电话可以直接用智能耳机,不用必须拿起电话再接听,这也就意味着手机上的功能被分散了。手机的功能被打散,成为各种可穿戴设备,每一个设备完成他手机中的某种功能。
那时候必然是eSIM卡的时代,消费者肯定不会在穿戴设备中插入SIM卡,所以我认为十年之内手机将会走向衰亡,这可以做一些大胆预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