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O2O深陷危机,入局者何以为继?

在经历2014年的疯狂、2015年的调整和2016年的冷落之后,随着进入资本被消耗殆尽,一度火热的上门O2O行业很快“退潮”。曾经倍受追捧的风光不再,其中曾遍地开花的上门洗车平台,更是呈现全行业的关停,一片惨烈。

即使是原来自己和外界均认为比较成功的垂直类上门O2O河狸家,创始人雕爷也承认尚未实现赢利。前一段时间关于类似直销运营管理体系的报道,引起了外界对其运营模式的诸多质疑,同时透露了其手艺人的收益下滑明显,显示河狸家的现状也并不太乐观。而其他对手的相继退出,则让58到家成为综合性上门O2O的孤独玩家。当补贴大战无法持续,上门O2O的入局者又何以为继呢?

缺乏竞争力+资本耗尽,上门O2O业务退潮

论起上门O2O如此堪的根本原因,还是其核心竞争力缺失,在与传统线下市场竞争中没有比较优势。除了下单方便点,上门O2O提供的服务,在服务质量、价格、效率上都不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由于微信等移动通讯手段的普及,甚至连下单便捷上也不见得领先线下服务商。

在这种情况下,上门O2O的竞争力有限,能获得的业务也未能达到预期体量,毕竟消费者在掏钱时通常都是非常理性的。企业根本无法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成本开支的基本平衡,商业模式或许比较清晰,但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赢利模式。

而当初的上门O2O概念火热时,不少资金追捧而至,以至于众多项目一拥而上。过热的投资,必然导致后来的降温退烧。除了与线下企业竞争外,上门O2O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于是创业者把很多钱用在激进的营销和补贴上,资金消耗成为无底洞。不要说当年快车、外卖大战时的天文数字补贴,仅58到家去年前三季度就亏损了1个多亿,这还是在没有大规模营销和补贴的情况下。

在看不到回报希望的情况下,投资人对上门O2O热情不再,甚至出现了逃避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后续的资金输血,众多上门O2O的倒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事实上正如我们所见这一切正在或已经发生。

对于现有的一些玩家来说,选择暂时退出止亏、保持观望可能是比较务实的做法。比如,京东到家就实行了业务收缩,把上门类服务全部下线,主打生鲜和医药等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更密切的商品销售。而淘宝到家虽然未下线业务,但也保持低调的观望态度,没有主动发力运营。这样一来,使得综合性到家O2O市场上的实际玩家只剩下了58到家这个独苗。

未来市场前景看好,但存不利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上门到家O2O到底有没有前景,58到家的固守是否具有价值?回答是肯定的,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培育。

首先,上门服务是既有的市场需求,体量庞大。比如,目前家政服务市场的整体规模据说就已达万亿。上门O2O的潜在盘子并不小,只是需要设法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从线下引导到平台上来。如果能实现10%的渗透率,上门O2O仅家政服务这块的市场就可以突破千亿级别。再加其他如丽人、速运等方面,以及未来如个人形象设计等一些新兴服务,上门O2O畅想个数千亿规模的未来前景,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次, 新兴消费者群体崛起+消费升级,促进上门服务市场扩大。近年来不少行业的市场得以扩大,都与新兴消费者群体的壮大相关,比如电影、外卖、电游等。以90后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群体,有着更积极的消费观念,对服务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拉动力。再加近来说起来有些老套但确实存在的消费升级大趋势,共同形成了巨大推动力,促进上门服务的市场持续扩大。也就是说,未来上门服务的市场将从现在的万亿元规模还要大,甚至达到数倍也有可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现实也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线下的上门服务市场本身还处于不规范的状况,标准缺失,市场集中化低,优质服务资源稀缺等。而上门O2O与线下传统服务商相比并无优势,上门O2O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先解决上门服务市场既有的这些问题,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上门O2O或需变换思路来寻求突破

前景看来不错,那为何上门O2O却如此受挫。除了资本因素外,更多的是企业本身经营思路和执行的问题,打开方式不是很正确。针对现状,上门O2O有必要变换思路来寻求突破:

1、先做好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

既然上门服务市场混乱,那么上门O2O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标准化。事实上,58到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其旗下自营的家政、货运、美甲等业务,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作业流程和标准。未来比较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企业作业程序再上升一步,成为行业的标准,从而把原来混乱的非标准服务变成可量化的标准产品。就如海底捞一样,它的服务标准就是行业的标杆。如果上门O2O的产品标准能成为行业标杆,则其推出的服务与线下的产品就有了明显的区别,更专业更有质量保障,构建起差异化的优势来赢得用户的认可。

2、从高频刚需的低门槛传统业务着手

纵观倒闭的上门O2O项目,几乎都是低频的新兴业务,比如洗车、保养等。这些业务确实也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存在着频次低且上门服务成本高的缺陷。如果无法在短期内达到规模效应的话,成本难以下降。而用户会对比上门O2O和线下实体店的价格和质量,上门O2O没有相对优势,通过市场补贴获取的客户往往留存率极低(补贴一停就流失),就很难打开市场局面。

其实更合适上门O2O的项目,反而是诸如保洁、维修、做饭、护理等传统上门服务。听起来不那么新潮和高大上,而且是单价较低的一些脏重活,但是多为复购率高的接地气刚需业务,用户基数大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无论是人员培训、技术门槛,还是投入设备和资源方面,其成本都比较小,有利于降低创业风险。

3、尝试平台+线下公司的做法

不少创业企业喜欢谈互联网思维,比如去中介化、个人灵活就业等概念,上门O2O项目也常常陷入其中。不是说这些思维理念不好,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量力而行。比如说,中介和公司并非只收费而同样创造了信息服务的价值,单纯地去中介化和跳过公司未必就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基于目前的市场现状,上门O2O可能采取平台+线下公司的模式更加合适。好处在于:首先,公司比个人的服务更有保障,且承担连带监管责任;其次,线下公司有实体门店,就近服务可降低交易成本;再次,可充分利用线下公司员工闲置时间的服务产能,实现平台、公司和个人的多赢。因此,类似家政服务公司、物业公司等都是不错的合作伙伴,与它们合作还可化敌为友,减少开拓市场的阻力。

市场成熟需要较长时间,谨防后来者逆袭

总体而言,上门O2O面临的问题,正是当年电商早期的类似。前景很光明,但却隔着一块厚重的毛玻璃,想要突破它要做的工作很多。目前上门O2O正处于前期拓荒阶段,市场的培育和成长需要时间,电商从诞生到成熟经历了10多年的漫长历程。同样,上门O2O企业也需要做好长期经营、做脏活累活的打算,不可奢想一夜变天。或许再过5-10年时间的发展,上门O2O会再次被资本所关注,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失的角色。

必须提醒的是,除了积极求变拓展市场外,上门O2O企业还要设法构建起牢固的护城河,把用户或服务商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以预防外来者的未来入侵。因为众多潜在的玩家正持观望状态,等待市场的自然成熟,进场抢摘胜利果实。如淘宝、京东到家、新美大等,它们现在没做不代表未来不会再次进入市场。

如果护城河不够宽,只要有用户和流量,后来进入者利用补贴大杀器也同样有机会逆袭。这在快车和外卖O2O等市场已经验证过了,而淘宝、京东它们恰恰是既拥有用户和流量又背靠有钱爸爸的玩家。

另外,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有企业开始着手布局,他们也有可能从提供上门服务的公司发展为垂直平台,从侧面形成冲击。像家电连锁企业就从销售着手延伸切入家电后服务市场,国美率先启动国美管家,京东苏宁也随后相继跟进。它们在专业性、用户规模和信息精准度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很可能对现有的二手设备回收等后服务平台构成威胁,同样不容忽视。

注:本文首刊于《计算机应用文摘》,网发略有调整

【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miniant-cn)】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29
上门O2O深陷危机,入局者何以为继?
上门O2O深陷危机,入局者何以为继?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