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中的市场生存和发展,正在成为所有企业的一门必修课。
持续且反复的疫情、剧烈震荡的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都让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数字化是种种不确定性中唯一的确定性,“数字原生企业”则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
IDC认为,未来90%的组织都是数字原生组织。与阿里、字节这些天然生于数字化时代的企业不同,很多传统企业有着稍显沉重的“历史包袱”,渴望成为“数字原生企业”之时,却始终面临着各种掣肘,在数字化能力方面无法与数字原生企业相提并论。
这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层面的挑战最为突出。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数字基础设施的强大和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其数字化之路能走多远。那么,“数字原生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未来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传统企业又应该如何迈向“数字原生”企业?
数字原生驱动基础设施再进化
何为数字原生企业(Digital Native Enterprise,DNE)?
IDC认为,数字原生企业是指能够以比传统企业大一个数量级的速度扩展其业务,并进行创新的企业。数字原生企业具备快速迭代产品和服务、充分用技术赋能员工、把技术和数据做血液、创造基于信息的收入、提升客户忠诚度、迅速扩大用户规模、利用生态系统来创新等七大特征。
对于很多传统行业的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大一个数量级的速度扩展业务”和“进行创新”并不容易,这背后与基础设施强大与否密不可分。事实上,无论是亚马逊、Google,还是像阿里、字节,这些数字原生型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快速创新,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将业务构建在云平台之上,依靠先进的基础设施来持续推动业务创新。
因此,传统行业迈向“数字原生企业”的过程中,云是关键前提和重要路径。如今可以看到,云计算在很多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容器、微服务、DevOps等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体系正在带来业务的快速部署、按需伸缩和不停机交付等诸多优势。
但这就够了么?显然,从云原生到数字原生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之际,上云和用云的深入让企业对于云计算的价值诉求也在持续演进:即云计算已从单纯的资源型基础设施演进为支撑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新一代云平台,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变为以能力输出和价值创造为核心,从单纯地降本到全面增效,成为数字原生企业的孵化器和创新的催化剂。
IDC的调研数据也反应了这一趋势。IDC预测,到2024年,40%的企业将实施以客户为中心和数据驱动的数字原生战略。“从云原生到数字原生,有两大驱动力:其一是客户需求的变化;其二是技术趋势和产业的发展。”易捷行云EasyStack创始人兼CEO陈喜伦如是说。
事实上,易捷行云EasyStack敏锐的洞察源自在企业级云平台与服务领域多年深度耕耘。过去八年里,易捷行云EasyStack见证和参与了从云原生架构到数字原生基础设施演进的每一个关键阶段。近日,易捷行云EasyStack又发布了基于数字原生引擎的数字原生基础设施,以及三大面向通用场景和金融行业的解决方案,为传统企业迈向“数字原生企业”夯实了牢固基础。
打造数字原生基础设施,第一性原理为何至关重要
提到“第一性原理”,人们马上会想到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
被马斯克推崇备至的“第一性原理”到底揭示了什么道理?事实上,“第一性原理”是回归事物最基本的条件,将其拆分成各要素进行解构分析,从而找到目标最优路径的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归纳法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属于典型的演绎法思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回溯事物本质,再从本质出发,重新思考怎么做。
同样,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用户也能利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如何建设。尤其是像多云、开源、云原生、AI、大数据等技术纷繁复杂的今天,很多企业极容易陷入迷茫和不知所措之中,更加需要拨开各种“技术事物”的表象,回溯到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本质上,寻找到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最佳路径。
在易捷行云EasyStack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是上云和拥抱开源生态的过程;因此,企业数字基础设施需要从断代式构建走向渐进式进化的数字原生基础设施是必然趋势。
“数字原生基础设施将改变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使用云计算的方式。”易捷行云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TO刘国辉判断道。
为此,易捷行云EasyStack打造了数字原生引擎EOS,类似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来应对技术更迭带来的挑战。它是更接近数字世界0和1最小平台单元,具备持续进化、数字驱动、开源开放的特性,并通过组合不同的场景能力构成数字原生基础设施。“通过应用的迁移、重构和重写,数字原生引擎可以引导企业以渐进的方式构建数字原生基础设施,同时彻底改变企业获取云能力、使用云能力的方式。”
正是得益于数字原生引擎EOS这个坚实的底座,企业获取了全云能力,并且可以打造具备了可进化架构、数字驱动模型、开源生态产品化三大架构能力和渐进式路径、全云能力就绪、运营消费模式三大应用能力的数字原生基础设施,从而持续迈向数字原生企业。
事实上,光有数字原生引擎EOS还不够。因为,传统行业受制于自身的基础架构历史、团队水平等,对于云原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向数字原生企业迈进有着差异化的需求。例如,有些传统企业需要的是从传统应用架构快速迁移上云;另一些企业则希望满足云原生的直接需求,还有一些企业则希望兼顾多种基础设施的需求。
为此,易捷行云EasyStack从场景化解决方案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原生引擎EOS打造出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ECF、云原生基础设施解决方案ECNF、数字全云能力解决方案ECS三大方案,从不同角度来满足企业对于数字原生基础设施的需求。
具体来看,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ECF更贴近企业传统应用架构,可以通过迁移方式快速上云;云原生基础设施解决方案ECNF,满足企业对云原生的直接需求;数字全云能力解决方案ECS则满足企业复杂应用场景需求,兼顾云基础设施和云原生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用户需求。此外,用户不论现阶段选择任何一种解决方案都获得持续进化的能力,可以动态进化到更先进的方案。
此外,易捷行云EasyStack还从行业用户个性化需求考虑,打造出多个面向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以金融行业为例,很多金融用户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大量传统应用架构,应用环境极其复杂和多样;随着分布式架构改造的政策推动,很多金融用户对于分布式、云原生甚至是信创、全云能力都有着极大需求。为此,易捷行云EasyStack的金融行业数字原生全云能力解决方案,覆盖金融分布式核心场景、金融云原生场景、金融信创云和金融行业云等四大场景,满足了金融行业用户在云原生基础设施的多方面需求。
“易捷行云EasyStack希望在基础设施层化繁为简,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的数字原生基础设施,让企业用户在企业级场景也获得消费级用户的体验。”陈喜伦总结道。
易捷行云EasyStack引领市场创新
众所周知,云计算历史并不长,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产品类型、部署形态还是使用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政企用户成为上云和用户的主力军之际,用户需求走向复杂化和多样化,只有深刻理解这些需求变化并且做出针对性战略判断,才能引领市场创新和满足用户需求。
一直以来,易捷行云EasyStack在云计算领域都以善于思考、敢于实践而著称。
早在OpenStack风风火火的头几年,当大家都埋头做项目之际,易捷行云EasyStack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将目光从OpenStack向外延伸,提出了“开源生态产品化”的战略。
为此,易捷行云EasyStack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逐步探索出四条产品化路径:
其一、开源实践:从OpenStack到LOKI。一直与国际主流开源技术发展保持同步,2014年基于OpenStack起步,2015年引入Linux,2016年融合 Kubernetes,2017年率先践行LOKI(Linux OpenStack Kubernetes Infrastructure)开源基础设施标准;
其二、产品持续创新,2019年发布基于云原生架构的新一代私有云,使得可进化架构成为可能,2022年发布数字原生基础设施三大解决方案;
其三,通过数字开放平台应用框架和开源生态产品化战略使得数字原生基础设施具备全云能力就绪,实现从IaaS到Cloud能力的全面覆盖;
其四、云产品具备所见即所得能力,按需获取的订阅服务消费模式。
毫无疑问,经过多年的实践,易捷行云EasyStack“开源生态产品化”战略得到逐步显现,并且在多个行业中获得成功,成为市场的创新引领者。
IDC预计,2022年至2025年,中国用于数字化转型的IT总支出将达到1.73万亿美元,其增长速度远超传统IT支出。面向未来,企业上云和用云的趋势不可阻挡,“数字原生企业”也将成为众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对于数字原生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全面打开。而易捷行云EasyStack推出的数字原生引擎EOS和多场景解决方案可谓是恰逢其时,未来有望迎来巨大的市场舞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