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正在重塑企业/组织的运营、管理和决策,乃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因此,要想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持续释放,首先就是让数据存得下、存得好。不过,随着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的深入,诞生丰富智慧应用的同时,亦产生了海量、多样化的数据,进而让数据存储需求多样化加剧,使得数据存储的技术、产品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持续放大。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西部数据公司副总裁中国区业务总经理刘钢直言:“面对不断细分化的数据存储需求,某一类产品很难满足,必须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构建起相应产品和方案。”
事实上,作为一家同时拥有HDD和SSD两项主要存储技术的公司,西部数据近年来是“分而治之”策略的坚定支持者,在多样化产品的基础上构建起分层、分区和分解式存储架构方案,满足用户对于存储密度、访问时间、TCO、可靠性、性能、容量等不同的数据存储需求。
近日,西部数据再次推出22TB Ultrastar DC HC570 CMR HDD、26TB Ultrastar DC HC670 UltraSMR HDD、15.36TB Ultrastar DC SN650 NVMe SSD等多款新品,不仅在容量、性能等指标上再创业界新高,更标志着企业级存储的最新趋势。
存得下,才能释放数据价值
数据爆炸性增长的趋势愈发明显。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产生的数据量将增长至180ZB,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然而,由于存储成本等因素,实际存储下来数据占比一直较低。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仅1.5%的数据被实际保存下来。
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出数据这项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尽可能把数据存下来就是关键。刘钢直言:“数据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推动了数据中心大容量HDD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以互联网、云服务商为代表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户正是数据增长的主力军。Synergy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已经突破700个,过去五年增加了一倍;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总容量增加一倍还不到四年。
“高密度、大容量的HDD是目前数据中心市场的刚性需求。”刘钢透露道,“当下,云数据中心的数据基础设施在加速演进,不同应用对于容量、可靠性、存储密度、TCO、性能等需求也走向多样化,让HDD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事实上,针对数据中心对于高密度、大容量HDD的需求,西部数据去年创新性地推出了闪存增强型硬盘的OptiNAND 技术,将多项HDD技术和闪存技术纵向集成,并且发布了基于OptiNAND技术实现了20TB容量的Ultrastar DC HC560 CMR HDD,彻底打开了HDD的创新空间。
此次,西部数据又发布了基于OptiNAND技术的22TB Ultrastar DC HC570 CMR HDD和基于UltraSMR的26TB Ultrastar DC HC670 UltraSMR HDD。Ultrastar DC HC570单碟密度达到2.2TB;Ultrastar DC HC670则采用了结合OptiNAND技术、专有固件纠错算法和oC增强能力的UltraSMR技术,比普通CMR HDD带来20%的容量提升。
这两款HDD新品拥有更高的容量点和更具优势的性能,可以进步提升云服务提供商和企业级客户的存储密度和存储架构创新。据悉,去年大部分HDD产品容量主要在16TB和18TB。今年初,有一些数据中心用户开始部署20TB。西部数据此次推出Ultrastar DC HC570,无疑可以加速满足市场对于更大容量HDD的需求。
显然,大容量HDD作为数据中心的容量担当,其创新的步伐受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户的极大关注。要知道,大容量产品的每次迭代,在成本、效率和能耗上给予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户的红利极为可观。因此,国内外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户近年来对于更新大容量HDD的技术与产品明显提速。
“从市场中用户实际诉求来看,很多数据中心用户对于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HDD产品有着极大的期待。”刘钢表示道。
SSD加速细分化和专业化
近年来,随着应用丰富程度不断提升,数据中心开始流行根据数据的冷热程度来划分不同的数据存储需求,即极热数据、热数据、温数据、冷数据和极冷数据五个层面。相比于大容量、高密度的HDD,SSD凭借性能、容量、能耗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热数据和温数据两个层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也为SSD的产品创新带来极大空间。
刘钢直言:“由于应用的复杂性在提升,SSD产品与技术的趋势也在走向细分化和专业化。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一款SSD很难满足云数据中心所有应用的数据存储需求。”
事实上,针对当前应用最为丰富的云数据中心,业界普遍认为SSD细分化主要为三个方向:
针对缓存和直接存储有关的计算型SSD,需要很快与CPU进行互联互通,对于数据吞吐性能和时延要求极高,这部分SSD正在加速向PCIe-Gen5迁移,以实现大带宽和低时延;针对数据库、企业级SaaS、虚拟化、机器学习等应用,需要存储型SSD,能够提供性能和容量上的保障,还兼顾TCO的优势,广泛用于虚拟化、多租户等场景的性能和容量支持。针对启动和日志纪录等场景的SSD需求增长也在提速,过去这部分SSD往往基于SATA接口,如今正在快速迁移到NVMe,以实现快速启动。“在企业级领域,将SSD根据应用场景进行专业化细分的趋势不可阻挡。未来,还会继续细分,让不同应用选择更加合适的SSD,从而让用户拥有更低的TCO。”刘钢介绍道。
针对SSD细分化和专业化的使用趋势,西部数据公司也在不断细分自身产品和加强技术储备。去年,西部数据成功研发了第六代162层3D NAND闪存技术,使每个晶圆的制造位增加了约70%,极大优化了成本。此次,西部数据又正式发布了基于BiCS5 3D TLC NAND和PCIe 4.0接口的15.36TB Ultrastar DC SN650 NVMe SSD。
Ultrastar DC SN650 NVMe SSD采用2.5英寸和E1.L两种规格尺寸,适应存储服务器多种机箱结构,是一款优化的大容量存储SSD。刘钢介绍,“2.5英寸规格更加适合传统机箱架构,不用做任何改变。E1.L规格则可以提供更高密度,甚至能够在1U服务器中实现1PB的容量,并且通风散热的效率也更高,但需要采用最新的服务器架构。”
据悉,部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户对于性能和容量的极度需求,对于E1.L规格尺寸最先接受,并且正在数据中心内部进行大规模测试。“可以预见,E1.L规格尺寸的SSD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会更多部署。”刘钢如是说。
夯实生态,让分而治之走向落地
针对越来越细分的数据需求,光靠有技术创新和各种产品组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生态层面各种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将技术、产品和方案真正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落地。
西部数据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蔡耀祥介绍,西部数据一直都与国内外云服务商、服务器制造商等有着广泛和深度的合作,共同为市场带来更加优化的存储解决方案,“像本次发布的HDD和SSD已经在多位合作伙伴得到测试与认证。”
据悉,针对Ultrastar DC HC570、Ultrastar DC HC670等产品,包括百度云、超聚变等业界伙伴均已经在自己的环境或者产品中进行了测试、认证和部署,获得业界伙伴的广泛认可。
百度集团副总裁侯震宇表示:“百度是一家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是每一个百度人的新使命。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物联网等领域持续快速发展,数据、算力正在驱动新一轮变革,很高兴看到西部数据在数据处理、传输、存储技术领域的持续变革和推陈出新。目前,22TB CMR HDD已在验证阶段,期待新一代HDD产品能够为百度智能云、百度网盘存储带来更友好的成本、性能和用户体验,为百度智能云的用户,为亿万互联网用户创造价值。同时我们也期待26TB SMR HDD等其他新品的上市与应用。希望双方面向未来,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技术与产品创新,推进新技术落地。”
超聚变服务器领域总裁唐启明表示:“当前,各行各业处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运营商、金融、医疗、政企、互联网等行业数据量都在激增,且数据存储需求趋于多样化。西部数据深耕数据存储领域多年,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存储技术及产品支持,是超聚变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西部数据发布全新的22TB Ultrastar DC HC570 CMR HDD 与26TB Ultrastar DC HC670 UltraSMR HDD等产品令市场充满期待。目前,超聚变正在进行22TB CMR HDD相关的测试与认证工作,相信这款搭载了OptiNAND创新技术的全新产品将进一步提升FusionSever服务器的存储能力,为各领域的用户带去更优质的解决方案。未来,超聚变将继续与西部数据携手,用我们的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共创泽字节时代的辉煌。”
此外,针对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困扰,西部数据在上海、宁波和深圳等地建立保税仓,工厂进行闭环管理,并且与生态伙伴紧密配合,确保生产、交付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
“针对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数据存储需求,西部数据将继续不断深化与中国行业上下游伙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整个数据存储生态的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蔡耀祥最后表示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