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大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根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今年初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仅自然灾害就造成全球损失2100亿美元。如今,各种灾难/事故不仅关乎到每个普通家庭的幸福与安康,更与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安危和未来息息相关。因此,应急管理就像一座城市的生命线,它体现出城市预防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决定着城市能否长治久安。
一直以来,城市管理者们都在积极思考:如何通过有效预防来降低灾难/事故的发生,以及一旦灾难/事故发生时,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尤其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AI等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应急管理与现代数字城市建设如何安全协同、融合发展就变得至关重要,应急管理的思维、流程和机制亟需重塑。
那么,如何为数字化时代的应急管理、现代数字城市建设打开新思路和新局面?近日,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应急管理分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带来了全新的答案。
时不我待:应急管理需要新思路
诗经有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中国应急管理真正起步要追溯到2003年非典疫情。在这之前,中国应急管理主要是灾害管理研究,而“非典”事件极大推动了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之后经过多年,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包括预案、法律体系、保障能力都逐步建立。但亦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应急体系在预警监控、应急协同、联动参与等多个方面依然不健全。
为此,国家近年来更是整合各方面资源组建起应急管理部,并且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推动和完善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例如,2018年1月份《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指出,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快推进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机制建设,加快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今年9月1日又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事实上,结合《十四五规划报告》关于城市建设的内容,数字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和安全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安全与发展的三条核心主线,三条主线互相交织,互相促进,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新内涵,也切切实实为应急管理打开了新思路。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应急管理分会蕴育而生。9月17日,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应急管理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城市安全发展峰会在江苏淮安成功召开,共有包括中国系统、京东科技、深圳桑达实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38家会员单位派代表参加成立大会,并成功出选举第一届理事会和理事会负责人,中国系统成功当选分会理事长单位。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应急管理分会理事长、中国系统副总裁常慧锋介绍,应急管理属于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产业,虽然已经有多个安全应急相关的协会,但主要侧重某一具体行业或者细分领域,尚无基于信创安全应急产业核心平台;另一方面,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城市管理单位等科技资源自成体系,分散重复、运行效率不高,科技创新难以实现突破,需要形成“产、研、城”多元主体,合力创新;另外,还需要构建管理、科技、文化三轮驱动的应急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改进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分会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聚焦‘城市安全应急’领域,助力城市应急管理智慧决策、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和赋能会员能力提升。”常慧锋如是说,“现代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在城市安全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界力量共同努力。”
不容小觑:应急管理挑战多、难度大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全国各级城市跨越式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愈加丰富、城市运营管理日趋复杂的同时,城市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例如,去年全国有8.5万起电气火灾事故、800起以上燃气事故、600起以上路面塌陷事故、管网破坏事故平均3.39起/天……可以说,城市无时无刻都可能面临各种灾难/事故。
“中国系统从过去几年在现代数字城市建设中发现,城市安全发展贯穿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个环节。”常慧锋如是说。
事实上,各方因素综合叠加,近年来应急管理的需求也出现较大改变,主要体现在国家对于安全生产重视程度逐步加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数字城市的稳步推进,应急管理正在加速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进化;此外,过去数字城市项目比较割裂,而在数字化推进过程中,城市安全需要真正联动起来;最后,城市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应急管理反向赋能,优化管理流程和效率,改善应急管理机制。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应急管理分会秘书长王书涛直言,面临着应急管理需求转变,利用数字化技术等科技手段来推动应急管理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为城市安全应急管理提供了新能力和新手段;与此同时,数字产业与应急产业的融合,也对城市在数字时代做好安全应急管理带来了诸多新挑战。
具体来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虽然已经搭建完成,但覆盖面依然不够,当前应急管理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多部门的融合,涉及到多个业务的整合,这直接涉及到数据的打通以及流程的再造。
“举个例子,危险品从生产经营、存储运输到废弃处理等环节,涉及到多个部门;过去是大家各管一摊,信息与数据各自掌握各自的;现在则需要融合打通多方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并通过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来及时发现问题,对传统应急管理方式有很大改进。”中国系统安全与应急事业部副总经理黄广超介绍道。
第二大难点是应用创新,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如何与应急管理实际业务场景结合起来。王书涛直言:“应用创新并不容易,需要下沉业务场景,进行不断的摸索,充分了解需求,并且有能力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场景需求融合。”
最后的难点是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亟待完善。应急管理发展多年,拥有大而全的纵向标准,但现在的城市安全不仅涉及范围大,而且业务联动要求强,应急管理需要能让数据、业务在整个城市层面联动起来,这就要求应急管理围绕各种场景打造标准。
“面对应急需求的快速改变,上述挑战依靠单一公司的力量很难解决,未来一定是需要通过生态联盟的方式,将整个应急管理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通过建平台、定标准、聚生态,形成应急管理全域能力来满足新需求。” 王书涛补充道。
全域能力:共筑城市安全生态共同体
“针对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长远发展,应急管理分会希望从理念、产品、生态等角度打造出全域的城市治理体系。”常慧锋如是说。
为此,应急管理分会提出了“五链一平台”的理念,以应急管理峰会为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发展“意识链、理论链、视野链、产业链、示范链”五链协同。事实上,“五链一平台”理念核心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应急管理过去“缺乏顶层设计、各自为政、应急联动少”的状况,推动应急管理从点状发展到全面覆盖的平台体系。例如,理论链核心目标就是从理论层面做好城市安全的“顶层设计”,为城市安全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构建理论支撑。
如果说“五链一平台”理念更多是从意识形态上去影响和改变应急管理的方方面面,那么产品、技术、标准则是推动应急管理走向变革的重要载体,是形成应急管理全域能力的关键。为此,应急管理分会聚焦的工作中,就包括打造“一框技术体系”和“一套团体标准”:构建一个开放标准的城市安全应急技术体系框架,编制安全生产类、城市生命线类团体标准与城市应急安全业务深度融。
那么,如何真正支撑起整套技术体系和发挥全域能力?基于信创的数字安全底座+城市安全中枢是关键,在这基础上构建轻量化、灵活的各种应用场景。具体来看,中国电子云打造信创数字安全底座,拥有安全可靠的PKS全栈自研体系,实现本质安全;而通过数智运营平台,中国系统构建起城市安全中枢,融合数据、沉淀能力和激活场景。
黄广超认为,城市安全中枢平台在今后的应急管理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安全中枢提供安全应急业务需求与数据之间的连接器和驱动引擎,按照场景去融合数据、治理数据;其次,安全中枢提供业务场景的快速搭建和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按需定制场景、快速嫁接和赋能生态的场景,减少底层能力重复建设;另外,安全中枢一直可以沉淀最优模型算法、最优流程,让业务能力标准化、资产化,为全国用户输出最优的能力模型。
“针对城市安全,中国系统首次提出了‘城市安全中枢平台’,通过安全中枢来快速构建城市生命线场景,轻松嫁接和提升已有系统,还能创新、扩展新的业务场景。”黄广超补充道。据悉,中国系统深耕应急管理领域多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广西应急厅、江苏淮安市、镇江市等全国多个城市承建了大量应急管理标杆项目。
与此同时,一个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个良性、健康的生态系统,应急管理产业也不例外。应急管理分会除了推进技术体系和团体标准外,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还包括打造“产、研、城”三位一体的城市安全产业联盟,以及举办城市安全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峰会等一系列活动,核心目的就是发展出应急管理产业的良好生态。
“城市安全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中国系统希望承担起理事长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携手各方合作伙伴,为城市的长治久安添砖加瓦。”常慧锋最后补充道。
回首过去近二十年,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应急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和能力,为中国城市安全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展望未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有超过9亿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63.89%,城市将成为我国主要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场景,也必然会对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这不仅需要城市管理者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更需要应急管理分会以及中国系统等企业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构筑好城市长远、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