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1日,中国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360金融(Nasdaq:QFIN)发布未经审计的2019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360金融实现收入20.09亿元人民币,同比2018年1季度5.994亿元增长235%;净利润7.199亿元,同比2018年1季度1.636亿元增长340%;在非美国会计准则(Non-GAAP)下,360金融第一季度净利润7.888亿元,同比2018年第1季度1.636亿元增长382%;净利润率为39.3%,去年同期为27.3%。
运营数据方面,360金融2019年第一季度促成贷款总额412亿元,同比2018年第一季度147.7亿元增长179%,环比增长25%。截至2019年3月31日,360金融在贷余额525.8亿元,同比2018年3月31日173.3亿增长203%,环比增长22%。
用户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360金融累计授信用户数量1603万人,较去年同期465万人增长245%,环比增长28%;累计借款人达1043万人,较去年同期316万人增长230%,环比增长26%。
新增授信再创新高,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360金融CEO徐军在会上宣布,“2019年1季度,新增授信用户量首次突破350万,创下单季度授信用户增长记录。”与再创新高的新增用户数形成对比,360金融的资产质量仍然保持稳定,逾期率仍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截至2019年3月31日,360金融促成贷款的M3+逾期率为0.94%。
源于数据和技术的双重助力。在数据方面,360金融风控系统的底层关系网络数据持续更新,关系节点数已达20亿,关系边数已达150亿。一旦监测到可疑用户的风险触发,计算能力可实现毫秒级响应,高效识别和预警欺诈风险。在技术方面,360金融开创性地将GBST算法运用于评估客户在不同时段的违约概率分布。通过将模型输出的生存曲线和客户每个时间段的真实违约状态进行对比,该算法可以更为精准地预测客户发生借款后每期的违约概率,因此可以实现用最小的时间成本进行未来更长期的风险决策。
“随着我们算法能力的优化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有能力在保障风险水平整体可控的前提下,服务更多的不同风险调整后收益水平的客群。”360金融副总裁郑彦表示,依托强大的风控技术实力,将确保业务的稳健和长足发展。
资金渠道多元化 资金成本持续降低
2019年1季度,360金融持续拓宽资金渠道,已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全国性国有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渤海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南京银行等城商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建立广泛合作。以累计放款量口径计算,360金融79%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较2018年全年的74.7%有显著提升。在同类上市企业中,该比例遥遥领先。由于资金价格与资金规模息息相关,充裕的资金来源,保障了业务低成本的资金结构。
除继续与传统金融机构资金保持合作外,360金融在新的一年将尝试探索更多的资金渠道。一季度,360金融获上交所、深交易所各批50亿储架ABS(资产支持证券)。不同于其他债券,ABS依托于某一类特定资产产生的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对基础资产的质量,现金流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同时ABS的资金成本显著低于其他资金来源,亦有助于降低整体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的降低,最终传导至借款用户端,使得360金融得以提供价格更优的产品,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科技输出稳步推进 助力金融机构转型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未来的金融将基于科技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科技将从根本上重塑传统金融行业的产业链,360金融作为金融机构的科技助手,始终坚定科技公司定位,加码TO B技术输出,助推金融机构向科技金融转型升级。
360金融在深度理解客户、理解金融机构需求的基础上,将自身获客能力、反欺诈能力、风控能力、以及贷后管理能力全面输出,帮助更多的金融机构完成贷前、贷中、贷后的流程优化,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目前,360金融的金融科技输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5100万+的黑/灰名单,及时预警潜在的针对客户的欺诈风险,有利于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定制相关风控策略;资金饥渴分,深度挖掘客户信息并提炼有效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在信贷审批环节判断贷款申请涉嫌欺诈的概率;统一信用分,通过整合各类风险信息,展示个人信息主体的综合信用风险情况;借贷意愿分,展示个人信息主体的借贷意向,大大提升精准营销效率;智能催收,解放人工催收工作约70%的产能,极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人力成本。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