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曼曼
编辑/罗传达
张福军是绿城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上个月,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和他有过一次对话,聊到一个新概念:产业服务。
我们知道,绿城产业服务定位“产业生态运营商”,是绿城服务集团(02869.HK)加速向"城市综合服务商"战略转型过程中成立的,以服务中国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创新发展、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为己任。
产业互联网时代,绿城产业服务以技术为驱动,打造产业智慧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服务”模式,助力园区小镇打造完善的产业服务生态圈。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说张福军和绿城产业服务之前,先说另一个人,王坚。他是阿里云创始人,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
潘越飞曾为王坚策划《在线》一书,他们有过数个通宵的交流对话。老爷子力推阿里云初期,被人认为是骗子、大忽悠,7年时间,最早的云计算核心团队留下来的不足2成。到了今天,阿里云是中国技术走向国际的典型代表。
老潘问王坚身边的人,凭什么做得到,他们说在他身上体会最深的一句话是:坚信坚信的力量。这句话,老潘听进去了。
王坚的背后是云计算,张福军的背后是产业服务。两人做的事情不一样,但有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开创者。
张福军(左)、潘越飞(右)
显而易见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艰难。一开始根本没有人相信张福军,他跑了大半年没能注册好他们的公司。
后来我们知道,他们的公司名叫“绿城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但在当时,却没有用“产业服务”注册公司名称的先例,产业服务的概念是全新的。
至少在浙江、在杭州没有,认为“产业服务是政府职能”,因此浙江省工商局拒绝了他。
张福军坚信产业服务的未来。他索性打了份报告跑去国家工商总局,报告里全是“产业服务”的解释说明。
但此前,总局那边也没获批过有“产业服务”字样的公司,一开始总局也拒绝了。
张福军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北京,经过反复沟通,总局认为绿城做的“产业服务”有利于行业发展,确实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痛点,同时拥有绿城的服务基础及绿城体系的大量资源,经过反复论证之后,终于同意批复注册。
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产业服务中心
2017年9月19日,“绿城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产业服务)正式成立。从打算注册公司到注册好,大半年的时间,张福军的坚信总算有了结果,他开了一个“产业服务”的行业先河。
2018年6月,当易居中国合伙人高晓伟,在上海大喊“通过产业载体集聚产业实体,通过产业服务助力产业发展”时,他已成为众多“产业服务”概念的跟随者之一。
去年一整年,全球经济普遍陷入寒冬期,各行各业叫苦不迭。但绿城产业服务“风景”不一样。据张福军透露,目前公司服务扩张的速度远还没跟上客户需求的增长。越是经济寒冬,绿城产业服务越是坚挺。
产业互联:从“安居”到“乐业”
曾经专访云计算王坚的潘越飞,这次把目光投向了绿城产业服务。现在看来,云计算和产业服务看似是两个概念,但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产业互联网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2018年,中国进入了产业互联网时代。巨头如阿里、腾讯、星河世界都作了组织架构调整,相应作了布局。
产业互联网是相对消费互联网而言的。最初的互联网是信息互联,到了产业互联网,连接的东西不一样了,不再是信息流动,而是信息背后的价值和服务,更与生活、更与产业相关。
绿城产业服务的特色是“一站式园区综合运营”,这里包含了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和智慧化建设,也包含了其中的企业服务(如创业孵化、投融资加基础运营等)元素。
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产业服务中心
锌财经多次来到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绿城产业服务在这里打造了第一个智慧园区“样板”。可以看到,绿城产业服务以物业服务为起点做了横向以及纵向的延伸。
在“绿城服务”系中,产业服务的业务,始自2008年12月,绿城服务集团为宁波研发园提供服务,“最初的服务,也是从最熟悉的物业做起。”张福军说。
而“产业服务”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源于它的一个痛点:
深耕于“物业服务”的绿城服务集团,当它的在服企业达到100000家,在服员工达到3000000人,合作伙伴超过200家后,过去的物业服务体系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配套服务的需求了。“产业服务”的理念就此孕育而生。
2017年9月,绿城服务集团正式把“产业服务”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绿城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从“安居”到“乐业”,绿城服务加速向城市综合服务商转型,产业服务成为集团发展的战略新方向,也成为了绿城服务多元化运营另一个重要的“服务”载体。
取碳者、生火者、吹风者
产业服务的物理空间,主要还是产业园区。
改革开放40年来,产业园区一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起初政府一直扮演着绝对主角。后来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的改革新形势下,有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成为主力。
就目前产业地产商而论,更多是重心在于基建,在产业导入、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后期运营等显得“力不从心”。而在新时代,需要加强产业服务的能力,为人才、企业、产业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生态化的发展空间。
10年间,“产业服务”这一概念从无到有,从服务型公司的业务“末梢”,到独立升级为一家专业性的体系化平台公司,绿城产业服务没有任何行业标准可参考,也没有领头羊企业引导。
绿城产业服务的定位是“产业生态运营商”。“生态”,意味着它会将各行各业的优势和资源全部整合起来,特别是把产业园区内创新企业的科技能力和产品凝聚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可以循环的“服务链”,为全国众多的产业园区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优化解决方案。
杭州未来科技城规划图
2013年5月,绿城服务集团与杭州未来科技城达成合作。这一年成为绿城服务集团从“物业”向“产业服务”专业性拓展突破性的时期。
2014年1月,绿城服务集团接手紫金(高新)科技创业特别社区,这对于“产业园区服务”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城产业服务这条“服务链”建立后,至今服务园区遍布15个省市,在服园区企业超过10万家。
当经济寒冬降临,绿城产业服务的存在价值愈发彰显。年轻的绿城产业服务,以技术为驱动,加速发展。
潘越飞认为,一个好的产业服务类似于一台顶级中央空调,或者至少是红泥小火炉,把很多个小火炉聚集,便可以抱团取暖。取碳者、生火者、吹风者,便是服务。
潘越飞专访张福军
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服务越来越重要,但如何把它做好?以下为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专门对绿城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福军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和采访:
潘越飞(左)对话张福军(右)
潘越飞:我们都知道绿城服务集团一直是深耕物业领域,有着20年的运营经验,但大家并不了解它开始涉足产业服务领域。绿城服务集团为什么成立绿城产业服务这家公司?
张福军:绿城服务一开始是以做物业服务起家,后来发展到生活服务,在做物业服务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很多非住宅的项目,比如说写字楼群、科技园,产业小镇等。
原来以人力为主导的物业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领域企业的需求,这个市场更需要以创新科技服务为导向的“产业服务”,所以就要把这一部分成体系化的独立出来——就是绿城产业服务,并做了系统的升级、迭代。
绿城产业服务还承载着绿城服务在非住宅项目运营过程中的智慧化以及技术输出。
智慧园区3D智脑
潘越飞:纵观全国,全国已建在建各类产业园区超过15000多家,相比起产业园区的发展速度,产业服务这一概念还未被大众熟知。在这样的背景下,绿城产业服务所处的行业现状,以及自身的优势是什么?
张福军:产业服务整个行业大致分为这么几类:有专注平台和智慧化园区建设的;有专注双创服务的;有专注投资开发加基础运营管理的;还有很多专注细分单项和细分服务的。
这类企业如中关村发展集团,张江高科,武汉东湖,华夏幸福等,他们在某些领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更是学习的榜样和前辈。
但目前而言,服务管理都普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服务这个领域,还没有出现一个“教授型”选手。没有绝对对标的竞争对手,每一家的业务内容和模式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服务方面也都有其局限性。
这种现状,对于“绿城产业服务”来说,机遇远大于挑战,“一站式园区综合运营”,拥有三大优势:优质资源整合,产业生态化;智能创新应用,平台科技化;综合运营,落地服务体系化,同时绿城产业服务中心线上线下结合的落地窗口也是一大特色。
潘越飞:如果要区别于对手,在行业内胜出,朝向那个“教授型”的企业更近一些的话,你觉得哪些方面是重要的?你们最初在产业服务方面做了哪些规划?
张福军:首先要建立生态,有新的科技平台,去承载过去的经验和服务;然后是管理,以及服务标准的建立,在服务的过程中管控好公司,提高效率;第三,树立良好心态,产业服务不能用贸易思维去做,它不是一锤子买卖。
潘越飞:绿城产业服务的定位是“科技改变服务,服务助推产业”。围绕这样的定位,产业服务的生态体系如何落地,又由哪几个方面做支撑?
张福军:在发展战略层面,我们确立了“一核两翼”的服务格局,即以园区运营服务为核心,解决产业载体拥有方的服务需求;以企业服务和生活服务为两翼,满足载体内的企业和企业员工的服务需要。
在服务落地层面,我们确立了“两链一网”的服务体系,即产业发展服务链、空间运营服务链和智慧服务网。其中产业发展服务链,我们又具体把它细分为了产业规划、产业招商等8大服务子项;空间运营服务链也细分为了物业服务、商业配套等8大服务子项;智慧服务网则包含了智慧园区规划和软硬件建设,以及软件平台的服务运营和大数据中心。通过两条服务链条和一张智慧服务网,让服务触达我们的所有服务对象。
潘越飞:要让“一核两翼”这个略显“庞大”的系统让更多的客户接受,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落地解决方案了。所以,企业如何能更快地享受到这套服务,它的载体是什么?
张福军:我们有一个智慧园区服务云平台——云助,以实现管理一体化、数据一体化、物联网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为目标的智慧园区服务云平台。
目前,随着系统不断地优化,云助2.0已经上线,我们采用了微服务的架构,把服务做成模块,就像堆积木一样,你要什么服务,我们就不断研发服务产品,并不断地去丰富、落地。
企业或者个人只用做好自己的工作,类似于“拎包入住”,有什么需求,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击此项,很快就可以得到响应。
云助App界面
潘越飞:目前,智慧园区服务云平台——云助覆盖了多少产业园区?到2019年的计划是如何?
张福军:除了杭州未来科技城外,绿城产业服务已经先行在全国建设了大约十个示范项目,如嘉兴环球金融中心、上海长风中心、合肥百利中心、杭州西子国际中心等等,在2019年绿城产业服务将计划产业服务体系覆盖至全国约300余个园区,并适时加速对外输出平台和服务。
潘越飞:产业服务区别于其他服务的地方?能做产业服务的人,需要有哪些条件?
张福军:做产业服务要有不断成就别人的心态,是典型的慢活。它要求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高,不然无法为这些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家提供真正的有效服务,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真心的服务,举一个例子:产业服务公司员工哪怕是博士后,园区内看到大的垃圾也要俯下身去捡起来放在垃圾箱里。
我们干的就是累的烦的活,整个团队的心态要放平,要耐得住心。是否是真的、美的、用心的服务,企业是可以感受到的。企业其实很简单,谁能给它提供持续的、稳定的、可靠的服务,它就会跟谁一直合作下去。
潘越飞:你认为在产业服务这个领域,绿城产业服务的最大支撑是什么?是曾经积累20多年的服务、资源、管理;还是不断研发出的创新的技术;又或者说是绿城这一品牌的价值,以及资本的支持?
张福军:坦白地讲,我觉得根本性支撑是我们服务的情怀,技术和服务从本质上讲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企业的情怀常常是难以复制的。
坚守本业,克制欲望,不忘初心,是绿城服务这些年来一直坚守的。在资本动荡不安的这些年,绿城服务始终能够沉得下心坚定地来做服务本业,是有自己的基因的,可能会让人感觉笨拙一点的,但只有这样的基因,才让它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去打造技术平台,并在“产业服务”这一领域筹划了10年,在拥有了足够的经验、资本和资源之后,才开启了专业化的运作之路。
潘越飞:你怎么看待未来的产业服务?
张福军:我还是觉得,“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这个阶段,其实已经看见了,以前的产业园区,上了很多好的设备和科技,但是园区最终成为了一个个孤岛,所以我们更想做很接地气的平台。让智能和人工真正完美无缝的对接,也让人真正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贴心。
现在人人都在讲商业模式,讲科技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可再多的模式创新,再怎么颠覆,活还是要干吧,事情得去做吧,得有人服务吧,商业模式创新很难解决服务的本质问题,服务的提升还是得依赖科技驱动服务效率的提升,依赖科技推动并承载服务生态的建立和良性运行.
我坚定的看好中国的服务业,特别是以产业服务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迎来科技服务业的大爆发。
产业服务行业研究专著
潘越飞:创立产业服务这么大的生态理念,你有感到困惑的时候吗?
张福军:有,比如开始的时候很多供应商会觉得我们抢了他们的生意。
其实这么多事情我们怎么能做得过来,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系统,一切围绕着这个方向去做。而我们的生态,对外是完全开放的。
刚开始他们不信任我们,现在逐渐信任,并开始合作了。不管是“一核两翼”,还是“云助”,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和供应商之间,都是非常透明的,这对双方都有益。
产业服务是一个很长的链条,用户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标准。
潘越飞:你会觉得中国产业服务的大爆发,还需要什么?
张福军:首先资本要认识到这个领域的价值,现在很多物业公司都上市了,但以前资本是看不上的;第二,是科技对服务业要重视,过去科技企业更多的是集中去做制造,科技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驱动,打造整个社会的科技服务体系;第三,需要诞生行业龙头企业,任何行业都需要一些这样的先锋企业,就像互联网行业BAT起来了,其他的都跟着起来了。
尾 声
与张福军的这次对话,基于两个时代背景。
一个是经济寒冬,当前各企业裁员、破产的新闻不绝于耳,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这次对话下来,发现越是经济寒冬绿城产业服务越是坚挺,目前仍在高速增长,这很不容易。
第二个背景,就是眼下正处于火爆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在腾讯、阿里、苏宁、京东等巨头都纷纷布局的情况下,绿城没有缺席。从“安居”到“乐业”,绿城产业服务成为绿城服务集团多业化运营的另一个“服务”载体。
绿城产业服务董事长 | 张福军
在这两个背景下,绿城产业服务还能发展得如此稳健,与一年前张福军的一股子“蛮劲”分不开。当所有人都不理解“产业服务”的时候,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是全国首家以“产业服务”一词命名的民营企业,足见勇气、决心与担当。产业服务领域,从此有了新的定义与定位,以及可以参考的标准与逻辑。
未来产业服务走向何方,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正如张福军所说,“用户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标准。”随着这个行业的崛起与完善,随着行业龙头蓬勃发展,服务助推产业,定会助力中国的企业走向更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于东来的“爹味儿”,把胖东来从“风口”推向“浪尖” ?
- 读懂了vivo的用户脑、产品心,就读懂了国产第一如何炼成
- 苹果手机iPhone 16一到2025年就降价,这次还会有人“上套”吗?
- 2024年度VR产业回顾:混合现实头显成为主流;国内VR大空间强势崛起
- 阿里独家合作,亚马逊“亲测”代言,雷鸟创新打造 AI 眼镜新标杆,媲美 Meta !
- CES 2025 抢先揭秘:XR领域新品爆料,AI眼镜成焦点
- 2024 XR年度大事件TOP 10
- 先诛苹果,再灭Meta?三星、谷歌、高通组“失败者联盟”,能否赢得XR领域终局之战?
- Meta高端AR眼镜Orion全揭秘:五年内上市,或无缘国内市场,大概率撞车苹果
- 库克进军游戏圈?苹果Vision Pro与索尼达成合作 后者发行游戏刚拿下TGA年度最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